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2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916209 上传时间:2017-10-0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2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 2一、单项选择题1、秦朝掌刑罚的全国最高司法官是:( D) A.卫尉 B.太仆 C.宗正 D.廷尉 2、秦朝基层的地方行政组织是:(C ) A.县 B.乡 C.亭 D.里 3、秦朝皇帝之下负责全国军事行政事务的是:(B ) A.丞相 B.国尉 C.御史大夫 D.廷尉 4、秦皇朝的四种法律形式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最新的法律是:( B) A.律 B.令 C.法律答问 D.廷行事 5、创建帝王年号,是汉代礼乐建设的重要作为。改元之制,按颜师古的说法,始自(D )。 A.高帝 B.文帝 C.景帝 D.武帝 6、推恩令,是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出自(C )。 A.

2、汉文帝 B.汉景帝 C.汉武帝 D.汉昭帝 7、提出了“不诛而害除”的“推恩”削藩之法的是:(D )。 A.汉景帝 B.晁错 C.汉武帝 D.主父偃 8、 曹丕称帝后,为了进一步遏制尚书台,加强皇权,将秘书机构的一部分改为(B )。 A.御史台 B.中书省 C.门下省 D.侍中寺 9、西魏时,权相宇文泰为了加强对军权的控制,增强军事实力,在总结魏晋以来军事制度优劣的基础上,创立了(B )。 A.部落兵制 B.府兵制 C.世兵制 D.谪罪兵制 10、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于中央各部门的官吏,监察的方式主要是(C )。 A.奏弹 B.弹劾 C.纠弹 D.巡察和自察 二、多项选择1、秦始皇确立了后世称为三

3、公九卿的中央行政制度,三公是指:(BCD ) A.郎中令 B.丞相 C.国尉 D.御史大夫 E.廷尉 2、秦皇朝法律的基本内容包括:(AE ) A.行政管理 B.宫廷管理 C.经济管理 D.司法 E.刑律 3、汉初,萧何制九章律,以秦律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BCD ) A.具律 B.户律 C.兴律 D.厩律 E.田租税律 4、为限制和消弱了宗族的势力,解除了宗族对皇权的威胁,汉武帝推行:(ABCD ) A.推恩令 B.酎金律 C.左官律 D.阿党之法 E.推举制 5、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存在一些与诸卿平行的行政机构,主要有(ADE )。 A.秘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谒者台 E.都水台

4、。 三、辨析题1、秦始皇把“五德终始”说全面引入政治生活,对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答 :对 。 自 此 以 后 的 历 代 皇 朝 (甚 至 一 些 农 民 起 义 )都 把 它 当 作 取 代旧 王 朝 的 理 论 依 据 , 并 千 方 百 计 使 自 己 的 政 治 行 为 披 上 种 种 神 秘 的 外 衣 。2、西汉时期的地方行政机构实行的是单一的郡县制。 答 : 错 。 西 汉 的 地 方 行 政 机 构 , 以 武 帝 为 界 , 前 一 阶 段 实 行 封 国 制 与 郡 县 制并 行 的 体 制 , 后 一 时 期 本 质 上 实 行 的 单 一 的 郡 县 制 。3、从秦始皇

5、始皇帝身前就在嫡子中预立太子,此后大体成为定制。答 : 错 。 为 了 阻 止 皇 帝 死 后 的 政 治 纷 争 , 从 汉 高 祖 起 , 皇 帝 身 前 就 在 嫡 子 中预 立 太 子 , 此 后 大 体 成 为 定 制 。 这 是 汉 初 统 治 者 总 结 秦 迅 速 灭 亡 的 教 训 后 实行 的 保 证 权 力 顺 利 地 在 家 族 内 移 交 的 有 力 措 施 。4、汉代“党锢之祸”是指宦官与外戚的权利冲突。 答 : 对 。 权 势 渐 衰 的 外 戚 与 权 势 鼎 盛 的 阉 宦 , 各 自 联 结 其 他 的 强 宗 豪 族 , 最后 爆 发 了 强 烈 的 冲

6、突 , 这 就 是 “党 锢 之 祸 ”。5、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学说,强调“德刑并用”、“礼刑并用”。儒 家 思 想 即 成 为 官 方 学 说 , 也 成 为 统 治 者 制 定 法 律 的 理 论 依 据 。 他 们 由 “德刑 并 用 ”而 强 调 “重 德 轻 刑 ”、 “德 主 刑 辅 ”; 由 “礼 刑 并 用 ”而 强调 “重 礼 轻 刑 ”。6、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沿用两汉的察举的选官制度。答 : 错 。 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 主 要 实 行 九 品 中 正 制 度 , 但 两 汉 的 察 举 等 多 种 选官 制 度 也 仍 被 沿 用 。7、士族的存在和发

7、展对政治制度的演变有很大制约。 答:对 。 士 族 在 其 发 展 的 不 同 时 期 , 对 政 权 的 控 制 、 运 用 能 力 有 较 大 差 异 ,从 而 影 响 了 政 治 制 度 的 走 向 。四、简答题1、简述三公九卿的中央行政制度的内容。答 : 三 公 九 卿 的 中 央 行 政 制 度 , 萌 芽 、 形 成 于 战 国 时 期 , 到 秦 始 皇 时 , 始 在全 国 确 立 , 并 成 为 后 代 封 建 国 家 中 央 行 政 体 制 的 规 范 。 三 公 , 指 朝 廷 中 职 务 最 高 的 三 位 官 员 , 即 丞 相 、 国 尉 和 御 史 大 夫 。 丞

8、 相是 除 皇 帝 外 的 最 高 行 政 长 官 。 太 尉 原 称 尉 或 国 尉 , 统 一 全 国 后 统 称 太 尉 ,“金 印 紫 授 , 掌 武 事 ”。 御 史 大 夫 是 丞 相 的 副 手 , 专 掌 监 察 ,“银 印 青 绶 ”。 “九 卿 ”, 是 朝 廷 高 级 官 员 的 合 称 。 九 卿 在 三 公 之 下 , 分 掌中 央 政 府 各 部 门 事 务 。 主 要 指 奉 常 , 郎 中 令 、 卫 尉 、 太 仆 、 廷 尉 、 典 客 、 宗正 、 治 粟 内 史 和 少 府 。2、简述两汉政治制度的特点。答 : 两 汉 是 我 国 君 主 专 制 的 封

9、 建 政 治 制 度 初 步 发 展 和 强 化 的 历 史 阶 段 。 它有 如 下 特 点 :( 1) “汉 承 秦 制 ”是 对 汉 代 政 治 制 度 和 其 他 制 度 的 整 体 看 法 。( 2) 全 面 法 典 化 。 从 政 治 思 想 的 确 定 到 各 方 面 的 具 体 措 施 , 汉 代 统 治 者 、尤 其 是 武 帝 之 后 的 统 治 者 , 无 不 企 图 以 法 律 的 形 式 肯 定 下 来 。( 3) 从 统 治 阶 级 内 部 来 看 , 汉 代 政 治 制 度 建 设 的 着 重 点 在 于 协 调 皇 权 和相 权 、 中 央 与 地 方 的 权

10、力 机 制 。( 4) 封 建 政 治 制 度 空 前 充 实 和 巩 固 。 比 较 系 统 的 选 官 制 度 的 建 立 、 消 除分 封 坚 持 郡 县 制 的 各 种 措 施 和 法 规 , 都 极 大 地 强 化 了 中 央 集 权 的封 建 君 主 专 制 制 度3、简述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 答 : ( 1) 曹 丕 在 继 魏 王 位 后 不 久 , 接 受 尚 书 陈 群 的 建 议 , 建 立 了 九 品 中 正制 (亦 称 九 品 官 人 法 ), 从 此 出 现 了 一 种 取 代 汉 以 来 的 察 举 制 的 新 的 选 官制 度 。( 2) 九 品 中 正 制

11、是 在 地 方 州 设 大 中 正 , 郡 、 县 设 小 中 正 , 主 要 由 在 中 央任 公 卿 或 郎 吏 、 德 才 兼 备 并 有 识 人 能 力 而 原 籍 在 本 地 者 担 任 , 负 责 对 当 地 士人 进 行 评 定 , 区 别 高 下 , 列 为 九 等 (自 上 上 、 上 中 、 上 下 至 下 上 、 下中 、 下 下 )。 评 定 的 标 准 有 乡 邑 清 议 、 家 世 、 德 才 等 诸 方 面 。 评 定 后 , 须 就士 人 的 言 行 表 现 、 德 才 状 况 写 成 总 评 语 , 称 “状 ”或 “行 状 ”, 连同 所 定 “品 ”和 家

12、 世 情 况 一 起 上 报 上 一 级 中 正 , 经 审 核 后 , 再 报 中 央 司 徒府 备 案 , 最 后 付 尚 书 省 , 以 备 选 用 。( 3) 九 品 中 正 制 在 实 行 的 初 期 , 是 以 行 状 而 不 是 以 家 世 为 评 定 士 人 的 主要 标 准 。 居 于 上 品 者 基 本 上 是 品 德 才 学 兼 优 者 。 有 利 于 招 揽 人 才 , 扩 大 并 巩固 政 权 基 础 。( 4) 但 是 , 这 一 制 度 也 有 致 命 的 缺 陷 。 注 重 门 笫 , 形 成 了“上 品 无 寒 门 , 下 品 无 势 族 ”的 局 面 , 使

13、 九 品 中 正 制 沦 为 门 阀 世 族 培 植自 己 的 政 治 势 力 的 重 要 工 具 , 严 重 阻 碍 了 社 会 的 进 步五、论述题试述两汉时期的人事制度。 答 : 汉 初 官 吏 的 选 拔 和 管 理 大 体 仿 照 秦 制 。 随 着 官 僚 体 系 的 不断 扩 大 和 加 强 中 央 集 权 的 需 要 , 从 文 帝 、 尤 其 是 汉 武 帝 之 后 , 逐 渐 形 成 了 一套 完 整 的 选 拔 和 管 理 官 吏 的 制 度 。1、 选 官 制 度 。 为 了 网 罗 人 才 , 汉 皇 朝 广 开 仕 途 , 不 仅 沿 用 以 往 选 拔 官吏 的

14、办 法 , 还 拓 宽 和 开 辟 了 不 少 仕 进 的 途 径 , 其 中 最 主 要 的 是 察 举 制 、 征 召制 和 射 策 制 度 。以 上 选 拔 官 吏 的 制 度 , 对 汉 皇 朝 网 罗 人 才 , 巩 固 政 权 , 大 部 份 都 起 了 积 极 的作 用 。2、 任 用 制 度 。 在 一 般 的 情 况 下 , 皇 帝 只 任 命 中 央 和 地 方 的 主 要 官 员 。中 央 主 管 地 方 官 员 的 机 构 , 在 武 帝 以 前 是 丞 相 、 御 史 二 府 , 此 后 则 是 尚 书 台 。两 汉 任 用 官 员 的 方 式 大 体 可 分 候 补

15、 、 试 用 、 拜 授 、 兼 领 等 类 型 。3、 考 课 和 奖 惩 制 度 。 对 官 员 的 考 课 和 奖 惩 , 在 两 汉 开 始 形 成 系 统 而 严格 的 制 度 。“考 ”, 就 是 考 察 ; “课 ”, 就 是 试 验 、 核 实 。 汉 代 考 课 的 对 象 包 括所 有 的 官 僚 , 即 使 位 至 三 公 也 不 例 外 。 考 课 分 常 课 和 大 课 两 种 。 常 课 每 年 一次 , 大 课 三 年 一 次 。 考 课 最 后 都 要 由 主 管 官 员 举 行 专 门 会 议 , 进 行 评 议 。 如果 需 要 , 可 以 让 受 考 官

16、员 到 会 , 回 答 问 题 。 最 后 , 由 丞 相 、 御 史 大 夫 (东 汉由 尚 书 台 )将 考 查 结 果 上 奏 皇 帝 。 皇 帝 则 根 据 所 奏 及 平 时 掌 握 的 情 况 , 决 定赏 罚 。4、 爵 禄 与 致 仕 。 爵 是 等 级 名 称 , 禄 是 国 家 付 给 官 僚 的 报 酬 。 汉 代 官 吏的 等 级 按 俸 禄 划 分 , 俸 禄 以 谷 物 为 计 算 单 位 。 汉 代 官 吏 有 法 定 的 休 假 和 因 私告 假 制 度 。 致 仕 , 就 是 把 国 君 授 予 的 职 务 交 还 给 国 君 , 即 退 休 制 度 。汉 代 的 致 仕 原 则 是 , 不 管 职 务 多 高 , 凡 年 满 七 十 , 耳 目 不 聪 , 手 脚 不 便 者 ,都 得 致 仕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