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说课稿.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69167172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说课稿.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说课稿一、说教材1.对教材的总体把握: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和巩固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先后经历了秦、西汉和东汉三个朝代,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成就显著,边疆与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本课内容属于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讲授本课时应注意匈奴(点)、民族关系(线)、秦汉王朝(面)三者之间的关系。点:匈奴。匈奴是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古老游牧民族,在战国时期逐渐兴起经常南下到黄河流域抢掠。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国家。他们的首领称为单于。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和战关系,直接影响到河套与西域等地的安定。但要充分肯定匈奴对中国历史

2、的贡献。线:民族关系。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发展的重要时期。匈奴是那个时期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中原王朝与匈奴的战争,不同于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因而不具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性质。但要分清其正义性和和非正义性,进步性与反动性。汉匈时战时和,但统一与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授课时应抓住和与战的史实这一基本线索(归纳为战、战和战和战 )。面:秦汉王朝。长达四百多年的秦汉王朝,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的重要一环。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放在秦汉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民族关系等的大环境之中。事实上,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与战,正是这一时期汉匈两大民族政治、经济在军事上的

3、集中体现,也凸现了这一时期国力的兴衰。2.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教学大纲的的要求,结合教材及其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冒顿次统一蒙古草原地区,汉武帝发动反击匈奴的历史条件,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及其意义;窦固和窦宪两败北匈奴。(2)能力培养:在教师指导下分析匈奴族对历史的贡献,进而认识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以培养用正确的观点分析民族的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前预习,独立收集、查找有关王昭君、霍去病等人的资料、图片和秦汉时期的成语典故,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查询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回答问题、讲述成语典故、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

4、辨能力,增强创新意识。(3)思想认识:匈奴族对我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做出了贡献;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汉匈两大民族的友好合作做出了重大贡献。要处理好三者的的关系:寓历史教育和能力培养于基础知识的传授之中。寓教于乐。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君出塞。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二、说教法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法为主,结合读、讲、议、练的综合教学方法。目的是最大限度的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针对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理解得出问题结论,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上起到组织、引导、点拨的作用。整

5、个教学过程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注意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三、说学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法和学法 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教法就有什么样的学法。应该说教学思想决定了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决定了教法和学法。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存在,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法指导是一件长期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本课的基本思路也是基本方法,就是要在老师和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尝试自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做到:课前预习收集,课堂讨论参与,课后巩固整理。尽量让学生动手(找一找、做一做)、动口(议一议、说一说)、动脑(想一想、为什么)。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新教材和新大纲的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