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五章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9155269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674.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e五章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e五章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e五章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e五章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e五章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e五章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e五章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9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5.1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基本问题 5.2 农业区位选择 5.3 工业区位选择 5.4 其它区位选择,第五章 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5.1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基本问题,一、区位选择的范围与层次 1、范围 往往与行政区域相对应。 国际范围 全国范围 省域范围 市域范围 县域范围 逐级分析下一级的区位条件,根据区域分异规律落实经济活动在下一级区域的分布直到落实到具体用地上。 2、两个层次P71表5-1 宏观选点 微观选址,第五章 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5.1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基本问题,二、区位选择因子指标体系 1、宏观选点因子指标体系 (1)区域级因子指标体系 P72图5.1,

2、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基础设施,自然地理条件,区域政策,空间关系,区位条件,第五章 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5.1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基本问题,(2)城市级因子指标体系 P73图5.2,区位条件,位置与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城市科技水平与劳动力状况,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生产经营环境,第五章 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5.1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基本问题,2、微观选址用地选择因子指标体系 P74图5.3,用地条件,自然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生产与消费条件,生活条件,第五章 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5.1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基本问题,3、运用因子指标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要把握好各类经济活动(用地选择)对各因子的具体要求

3、-共性要求 个性要求 (1)在宏观选点时主要考虑: 区域政策 交通条件(包括通信因素) 劳动力供给 市场因素,第五章 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5.1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基本问题,(2)在微观选址时主要考虑: 交通运输条件 与协作配套部门的联系 原材料供应 城市基础设施 生活环境,第五章 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5.1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基本问题,三、区位选择的标准-综合效益最大化尤其是经济效益最大化 区位选择的经济效益有两个突出特征: 1、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经济效益地域性特征 不同区域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同。 -由区位条件的地域差异造成 2、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经济效益完整性特征 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应体现在生产

4、、流通、交换、消费的完整过程,第五章 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5.1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基本问题,四、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技术经济论证方法 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决策标准 1、基建投资 直接投资或主体投资 相关投资 占地补偿,第五章 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5.1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基本问题,2、生产成本或经营费用 原材料 辅助材料 燃料动力 折旧提成 职工工资 管理费用 环保费用 其他费用 3、产品运费 产品运费的影响因素: 运价率 运输组织 运输工具 被运物质特点,第五章 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5.1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基本问题,五、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基本过程-以工业用地选择为例 1、工业生产所需条件分析-有何

5、要求? 第一步:确定特殊要求分六类: 运输量大的企业 耗电量大的企业 用水量大的企业 蒸汽用量大的企业 需要劳动力多的企业 需要高素质人才多的企业,第五章 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5.1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基本问题,第二步:确定: 原料、燃料、辅助材料需求量 运输量 用电量 占地面积 排污量,第五章 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5.1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基本问题,第三步:确定具体要求: 对自然条件的要求 对基础设施的要求 对生产与消费条件的要求 生活服务配套要求 用地要求,第五章 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5.1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基本问题,2、区位条件供给分析-有何条件? 场地条件: 地形地质条件(地势、坡度、地基

6、承载力、地下水埋深、特殊地貌) ; 必需的面积和余地 交通运输条件 内外交通设施;联系方便程度 动力供应条件 给排水条件 环境、卫生条件 可分类说明! 协作条件 消费条件 职工生活条件,第五章 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5.1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基本问题,3、工业用地选择的技术经济论证 对具备建厂条件的若干区域进一步比较分析,选择最佳用地。 采用多方案表格比较方法。P80-82 重点比较内容: (1)各项工程增加的投资 (2)投产后的环境影响(有利、不利),第五章 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5.2 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经典模型,一、农业区位选择模型- 杜能农业区位论 1、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杜能(Jo

7、han Heinrich von Thunen,17831850)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一书。 (1)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是当时德国(普鲁士)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所有的国民都可拥有动产,并可自由分割及买卖。由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在此时期出现 。 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第五章 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5.2 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经典模型,杜能,(资料来源:Haggett P .Geography:A Modern Synthesis.Revised Third Edition.

8、New York: Harper& Row Publishers, Inc,1983),第五章 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5.2 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经典模型,(2)理论前提 杜能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条件: 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与其它地区隔绝;气候、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孤立国”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第五章 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5.2 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经典模型,农民生产的动力是获得最大的区位地租; 农产品的价格、农业劳动工资、资本的利息固定不变; 运输费用

9、与运输的质量和距离成正比,费用由农业生产者承担。 利用这一方法是为了排除其它要素(像土质条件,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扰,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第五章 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5.2 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经典模型,(3)形成机制 根据前述各种假设,杜能给出的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农产品的生产费; 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第五章 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5.2 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经典模型,地租收入R对同样的作物而言,随距市场距离增加的运费增多而减少

10、。当地租收入为零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而成为某种作物的耕作极限。 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 杜能对各农业生产方式进行计算的结果,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图5.4上部),第五章 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5.2 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经典模型,杜能圈结构图 (图5.4) P86,第五章 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5.2 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经典模型,(4)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 如图5.4所示,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

11、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 则: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第五章 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5.2 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经典模型,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为最近的城市农业地带,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奶。由于运输工具为马车,速度慢,且又缺乏冷藏技术,因此需要新鲜时消费的蔬菜,不便运输的果品(如草莓等),以及易腐产品(如鲜奶等)等就在距城市最近处生产,形成自由式农业圈。本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的消费量大

12、小而决定。,第五章 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5.2 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经典模型,第二圈林业圈。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角度必需在城市近处(第二圈)种植。 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轮作,第一区为马铃薯,第二区为大麦,第三区为苜蓿,第四区为黑麦,第五区为碗豆,第六区为黑麦。其中耕地的50种植谷物。,第五章 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5.2 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经典模型,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同第三

13、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区为休闲地,七区轮作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燕麦,第四区、五区、六区为牧草,而第七区为荒芜休闲地。全耕地的43为谷物种植面积。,第五章 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5.2 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经典模型,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此圈是距城市最远的谷作农业圈,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每一块地分为三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休闲,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远离农家的地方则作为永久牧场。本农业圈内全部耕地中仅有24为谷物种植面积。,第五章 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5.2 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经典模型,第六圈畜牧业圈。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

14、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据杜能计算本圈层位于距城市5180km处。此圈之外,地租为零,则为无人利用的荒地。,第五章 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5.2 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经典模型,(5)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杜能农业区位论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致使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 提出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 第一是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即只存在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第五章 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5.2 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经典模型,

15、第二是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地域总体上看收益最大。 总而言之,杜能农业区位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对农业地域空间分异现象进行的理论性、系统性的总结。,第五章 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5.2 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经典模型,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 杜能农业区位论对经济区位研究而言,其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最具重要意义。这种方法对于韦伯以及克里斯塔勒等后来的区位理论研究者有很大影响与启发。 同时,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不仅仅用此原理可说明农业土地利用,对于其它土地利用仍然有效,是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第

16、五章 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5.2 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经典模型,(6)理论与现实 孤立国条件下的杜能圈,是一种完全均质条件下的理论模式。杜能本人也意识到完全的“孤立国”在现实中很少存在。 如:在孤立国内,若有一条可以通航的河流存在,由于航运价格大大低于马车运费(杜能假定航运费仅为马车运费的110),当孤立国内不仅有一个大城市,还有其它小城市的情况下 则:同心圆模式发生变化。,第五章 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5.2 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经典模型,(7)杜能理论的缺陷: 该理论未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 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 技术与交通条件的改善促使距离因素决定性作用制约减弱; 缺乏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思考题,question 1,question 2,ques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