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8924065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PPT 页数:139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139页
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139页
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139页
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139页
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1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1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1月11日星期五,第二章 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授课的主要内容,第一章 跨国公司概述 第二章 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 第三章 跨国公司运行的环境 第四章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和转移价格 第五章 跨国公司的市场进入模式 第六章 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及其战略 第七章 跨国公司并购与战略联盟 第八章 跨国公司的职能管理,2019年1月11日星期五,第二章 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第二章 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2019年1月11日星期五,第二章 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中国入世后,迎来了新的市场游戏规则、新的理念、知识、技术、资金、人才和全球性的庞大市场。由于国际市场壁垒的减少,中国企业将有更

2、多的机会在全球发达的消费市场中展示实力和发展自己的事业,实现跨国经营。同时,我们已经没法将国际和本土的市场分离,地球村的形成使全球化竞争就在自己家门口展开。 为保持现有市场和把握未来生存契机,我们必须学会在“洋品牌”的家门口同强大的对手竞争,否则连本土的市场可能也保不住。显然,我国企业要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走国际化的道路已经不再是选择而是必然。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跨国经营理论。,2019年1月11日星期五,第二章 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20世纪60年代以前,对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理论解释是以要素禀赋论为基础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资本和劳动力禀赋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国

3、家利率的不同,从而造成了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因此,也能解释国际直接投资产生的原因。 二战后,经济学家将国际贸易理论直接运用于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分析,创立了利润差异论,即直接投资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反映了各国间收益率的差异。 但缺陷是它把国外直接投资狭隘和片面地理解为资本转移的一种方式,从而忽视了直接投资的实质它是跨国公司的管理控制在国际上延伸的工具。,2019年1月11日星期五,第二章 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第一节 以国际贸易学说为基础 的跨国经营理论,以国际贸易学说为基础的跨国经营理论,是属于宏观分析的理论,即从国民经济的角度出发来分析一国如何优化贸易结构、如何按照产品的价值含量在国家之间转移

4、生产活动、如何转移边际产业和如何最大化增加一国的总体效用等问题。主要有比较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比较优势投资论。,2019年1月11日星期五,第二章 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一、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分静态的比较优势理论和动态的比较优势理论。 前者主要指古典的比较优势理论,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等; 后者主要包括筱原三代平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赤松的雁形理论等。 另外,阿利伯的通货区域论虽然没有直接依据比较优势原则,但从货币和汇价来分析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体现了比较优势思想,也把它归入比较优势理论的范围。,2019年1月1

5、1日星期五,第二章 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一)古典的比较优势理论(静态) 古典的比较优势理论起源于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以地域分工为基础的绝对优势学说,后经李嘉图、赫克歇尔和俄林等人的补充与完善,形成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它们作为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主流,清楚地阐明了国际贸易的基础、运行模式和结果等问题。,2019年1月11日星期五,第二章 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二)动态的比较优势理论 动态的比较优势理论从动态、长期的观点出发,把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政府政策、各种可利用资源的引进、开放程度等综合到贸易理论之中,将古典的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动态化。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主要包括筱

6、原三代平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赤松的雁形理论、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等。,2019年1月11日星期五,第二章 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1)筱原三代平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日本经济学家筱原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选择,敏锐地观察分析世界各国的经验和现实,针对古典比较优势学说的静态缺陷,提出了对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现代比较优势理论,是对李嘉图静态比较优势学说的一个突破性发展。 其理论实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比较优势是可以通过努力加以创造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如日本资源短缺,但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资源的丰裕程度,在很大

7、程度上却决于政府的政策。,2019年1月11日星期五,第二章 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一国的国际贸易优势应与合理的产业结构保持一致。 如,20世纪60年代日本处于重工业化阶段,主要出口机械设备等重工业化产品,70年代处于高加工度化阶段,出口小汽车等产品。 动态比较优势的形成要借助于国家的干预力量,政府可以通过扶植和促进国内重点产业,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从而不断开发新的比较优势。 日本20世纪60年代为适应自由化要求,政府引导大型企业合并。70年代实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80年代制定有助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形成的政策,90年代政府制定有关防治环境污染政策。,2019年1月11日星期五,第二章 跨国公司

8、现象的理论解释,筱原三优平的“动态比较优势论”对李嘉图古典比较优势原理的继承性和发展性表现为: 坚持以生产率的变化为产生比较优势的基础,不脱离生产领域寻求比较优势。 对生产领域中产生的比较优势做动态解析,突破了李嘉图关于技术不变、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转移等与商品生产过程本质不相容的前提假定。 从国际市场和国内产业联系等更广泛的范围考察比较优势的动态性、扩张性等特征。因此,这是一个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补充与发展。,2019年1月11日星期五,第二章 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2)赤松的雁形理论 赤松的雁形理论解释了后进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模式以及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途径。它基于对日本棉纺工业从进

9、口发展到国内生产,再发展到出口的过程的考察,提出后进国的贸易格局应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 。,2019年1月11日星期五,第二章 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3)通货区域论 20世纪70年代以前,有关跨国公司及其投资理论的研究中,一些经济学家把研究兴趣放在投资中的资金和货币因素对跨国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方面,其中以阿利伯(R. Aliber)的通货区域理论最为典型 。 通货区域论的主要内容:阿利伯把对外直接投资视为资产在各个通货区域之间的一种流动,他把FDI看做是一种货币现象来研究 。 通货变动的影响。在国际市场上强币、弱币的融资成本不同。,2019年1月11日星期五,第二章 跨国公司现象

10、的理论解释,廉价的资本。一般而言,跨国公司比之当地经营企业处于国际融资的优势。 如良好的信用等级;更高流动性的国际资本市场;处于良好的资本供给环境 ; 跨国投资分散风险。 对通货区域论的评价 比较投资的国内收益和国外收益差别,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这比较符合20世纪50年代美国跨国公司的投资活动。 价值在于:当分析跨国公司海外经营活动的动机及其方向时,汇率的变动无疑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主要缺陷在于仅考虑货币因素。,2019年1月11日星期五,第二章 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案例:2005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了1.42万亿美元,然而由于缺乏品牌价值和创新内涵,加工贸易的附加值较低,赚

11、的都是“辛苦钱”。加工贸易影响了整体利润水平,降低了中国贸易竞争力。 发展中国家片面崇拜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分工中过于偏重劳动密集型产品,虽然能获得些许利益,但长期中却会面临贸易结构不稳定的问题,陷入总是落后于人的“比较陷阱”。这一陷阱以两种方式出现: 一是发展中国家由于长期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附加值环节,使得贸易利润下降,缺乏改善贸易结构的物质基础,并形成了对劳动型产品生产的路径依赖;,2019年1月11日星期五,第二章 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二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贸易时过于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引入,进而缺乏创新能力,以至于长期陷于技术跟进状态,被迫受制于人。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国际

12、直接投资理论,请分析中国现在应采取什么方法才能免陷于“比较优势陷阱”?,2019年1月11日星期五,第二章 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案例解析:要走出这一“比较优势陷阱”,简单的说,就是要把中国的比较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 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的作用,但必须要重新进行市场定位,以世界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于新型化、多层次化、精细化产品开发,提高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质量和技术层次,使出口商品从初加工到精加工转变,提口其附加值。 进行技术创新,建立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应进一步地增加技术创新投入,落实科技兴贸战略,加快人力资本积累,强化本国技术创新的动力。,2019年1月11日星期五,第

13、二章 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调整产业结构,确立新的主导产业。应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为此应将高技术产业确立为主导产业,通过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形成技术产业群,培养一批高技术出口重点企业,通过培育资本市场及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政府采购等政策扶持高技术产业发展。 重视政府在形成竞争优势中的作用。对一些关键性的高技术产业和幼稚产业采取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包括金融、税收、研究投入等方面,并且在一定时期内保护国内市场。但这种扶持和保护不同于一般的进口替代政策,它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2019年1月11日星期五,第二章 跨国公司现象的

14、理论解释,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雷蒙德弗农1966年最先提出的,后经尼克博克(Knickerbocker)(1973)、威尔斯(Wells)(1977)、格雷汉姆(Graham)(1975,1978)等人对其进行了主要的扩展和检验,使其成为贸易领域和投资领域有深远影响的理论。 该理论把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和产品生命周期结合起来,利用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解释美国战后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区位选择,因而被称之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2019年1月11日星期五,第二章 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同时,该理论从产品技术垄断的角度分析国际投资产生的原因,认

15、为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与对外直接投资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理论渊源来看,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吸收了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论、波斯纳的技术差距模型、哈夫鲍尔的创新与模仿理论等。 弗农认为,美国市场条件有三个主要特征: 市场规模大,它可以减少引进新产品过程中的风险; 美国消费者的人均收入高; 美国劳动的相对成本高,这个特点不断产生了以资本替代劳动的创新需求。,2019年1月11日星期五,第二章 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美国开发的新产品往往注意节省人力、时间及提供方便的高档消费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 例如,汽车、缝纫机、电视机、录像设备、照相机、起重机、自动控制设备等产品,都是投高收入消

16、费者所好或节省劳动的产品,这些都是美国人发明的。而英国偏重于生产节约劳动成本的新产品,日本偏重于生产少投入、少污染、袖珍型的新产品。 在产品成熟阶段,生产成本成为能否在市场上击败竞争者的重要因素。美国企业会把西欧国家作为优先选择的投资区位,因为那里的需求类型与美国相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2019年1月11日星期五,第二章 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特点: 该理论说明了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企业增长之间的紧密关系。 第一次从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角度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作为整体考察企业的跨国经营行为。 做为直接投资理论,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把东道国的区位优势与企业的所有权优势结合起来,说明国际生产格局的形成。 为制造业跨国公司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分析工具。,2019年1月11日星期五,第二章 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三、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20 世纪6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其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与美国、西欧共同构成国际直接投资的“大三角”格局。然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较欧美国家不同。 日本学者小岛清教授根据日本国情,结合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