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纲解读(中国古代史)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874580 上传时间:2017-09-1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考纲解读(中国古代史)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历史考纲解读(中国古代史)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历史考纲解读(中国古代史)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历史考纲解读(中国古代史)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历史考纲解读(中国古代史)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考纲解读(中国古代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考纲解读(中国古代史)(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06 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中国古代史)一、先秦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1)夏朝的建立:时间、人物、地位、统治区域、灭亡原因(2)商朝的兴衰:兴亡时间、人物,盘庚迁殷作用(3)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武王伐纣(牧野之战):时间、人物、结果西周的分封制:原因、内容,影响评价目的:巩固政权,维护统一;内容:(1)周王将一定的土地与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2)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按期贡献财物,随从作战,保卫王室;诸侯国:鲁、齐(最东) 、燕(北方屏障) 、卫、宋、晋(距镐京最近) ,南方的楚国;作用:(1)积极作用:巩固了统治,发展了疆域,周朝成为地域辽阔的

2、奴隶制国家。(2)消极作用:西周后期随着王室的衰微,导致了诸侯争霸的局面。(4)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国人暴动:前 841 年,原因:周厉王统治残暴;影响:是西周由盛转衰的标志。西周灭亡:前 771 年,犬戎攻破镐京2.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基本特征 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民族不断融合。 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公元前 475 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1)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局面形成的标志(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齐桓公称霸:原因:2地理优势:负山面海,有渔盐之利,农业生产也有较好基础;善用人才:

3、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军制,发展生产,国富兵强;政治眼光: “尊王攘夷”,既得到诸侯拥护,又发展了势力,树立了威望霸主地位的确立:葵丘会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影响影响:客观上促进了社会进步。加速奴隶制的瓦解和促进封建制的形成;促进了国家走向统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秦统一提供了前提。(2)民族融合:(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方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战争影响:为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莫定了基础。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1)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发展原因和表现,重铁器、牛耕、水利、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考工记 、春秋战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确立,

4、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铁制农具的使用) 、生产技术的提高(牛耕的推广) 、水利事业的兴修(都江堰等工程的兴修) 。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各霸主为增强国力进行的改革商业:表现:商品丰富 形成中原的市场 著名商人:春秋后期的范蠡号称陶朱公,战国后期的吕不韦。城市的繁荣:特点:商业活动主要在大城市中进行;经销的不少产品还是服务于社会上层的奢侈品。(2)土地所有制的变迁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根源):实质:生产关系的变化,其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由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开始变化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3)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背景、事件、

5、影响,重商鞅变法内容、评价)春秋时期的改革:鲁国“初税亩”和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目的:增加国家的收入实质:国家通过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对私田的承认作用:加快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的步伐。3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背景:生产力发展: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使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关系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阶级力量变化:新兴地主阶级的强大;阶级矛盾斗争:新兴地主阶级与原有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目的: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概况: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商鞅在秦国。结果:封建制度终于确立下来。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实

6、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功授爵;“燔诗书而明法令” ;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性质:地主阶级的比较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历史影响:(积极影响)废除奴隶主的特权,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秦国逐步强盛,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他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成功原因: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历史潮流趋势(根本原因) ;得到统治者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措施的全面有效,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商鞅态度坚决,

7、而且取信于民,从而确保了新法的实施。4.先秦时期的文化(1)老子和孔子老子的主张: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 ,反对采用严刑峻法。孔子:1)思想主张:“仁”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以德治民。原因:这是针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出现的暴政、苛政而提出的;评价: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伦理准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强调人道原则,要求统治阶级爱惜民力,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劳动人民人身地位的提高和生产发展的。4维护“礼” ,主张贵贱有“序” ,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历史是不断演进的,提倡改良2)其它成就:教育成就:“有教无类” ,兴办私学;编订和整理了“五经”3)影响:他的思想后来

8、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2)百家争鸣历史条件:社会经济的大发展社会政治的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社会局势的大动荡(社会思想自由宽松,私学的兴盛)墨家: 主张“兼爱”“非攻” 和“ 尚贤”,代表了平民的利益,反映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的愿望。根源:战国初期封建经济初步形成。小生产者(封建生产方式)的队伍不断扩大,要求摆脱贫困,并谋求政治地位。同时,各诸侯国混战不已,生产破坏。广大小生产者渴望社会安定。评价:他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进步,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也符合人民利益的,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他追求的“兼爱”在阶级社会中是无法实现的。孟子:内容:A 施行“仁

9、政” ;B“民贵君轻” ;B“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和暴虐;C“宽以待民”:主张给农民一定土地和时间,宽刑薄税;D 人性本善。评价:其思想倾向是对孔子“仁”和“以德治民”思想的发展。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朴素的民本思想,对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影响至深。荀子:唯物哲学。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庄子:唯心哲学。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法家:(韩非子)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内容:A 历史进化观点: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B 适时改革:要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C 法治思想:“以法为本” 、 “法不阿贵” 。D 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

10、建国家。评价:其变法思想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但“法治”过度易导致暴政,使社会矛盾激化。5(3)文学和艺术(主要史实)(4)天文和物理(主要成就:重哈雷彗星、十九年七闰、甘石星经;墨经光学八条)(5)扁鹊(四诊法;“脉学之宗” )二、秦汉总体特征: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政治上:开创了一系列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确立并得以巩固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1)秦朝的统一(原因、过程、意义、疆域)(

11、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原因、政治经济文化措施,重作用和评价)措施:政治方面:第一,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第二,建立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第三,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经济方面:第一, 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第二,统一度量衡;第三,统一货币;第四,统一车轨,修驰道。文化方面:第一,书同文;第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第三,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影响:(积极方面)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统一以及形成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2.秦末农民战争(根本原因)秦的暴政历史意义:迫使后来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为汉初“布衣将

12、相”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3.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特点:汉承秦制,有所损益)(1)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含义: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王国问题产生:刘邦分封同姓王。诸侯国形同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解决: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 附益之法”。意义: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2)察举制6目的: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方式: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地位:这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察举: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征召: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作用:摆脱了世袭的历史性弊端,使得官员素质水平得以保证并源源不断,有利于中央集 权

13、的加强和政府措施的贯彻。变化:东汉后期,注重孝廉一科。乡举里选门第族望,随着豪强地主势力上升,产生了“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日益严重地影响了中央集权和政府职能。(3)编户齐民含义: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 ,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当时农民的负担有:田租(土地税) 、人头税、更赋、徭役、兵役等特点:田租轻而人头税重实质: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作用: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国家对农民征收赋税,对后代户籍管理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1)匈奴的兴衰(冒顿统一、汉初和亲、武帝反击、昭君出塞、匈奴分裂、东汉反击)汉武帝反击:背

14、景:西汉具备反击匈奴的条件。 概况:三次大战(前 127 一前 119 年) 。结果: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双方争夺重点转移到西部(西域地区) 。影响:1)西汉以来近百年的匈奴边患基本解决,北方边境呈现和平和兴盛的景象。2)维护和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为张骞成功出使西域创造了有利条件。昭君出塞:(汉元帝)密切了汉匈关系,双方贸易、文化交流增多,和睦相处。(2)张骞通西域目的: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概况: 公元前 138 年,第一次出使,获得大量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凿空”) 。公元前 119 年,第二次出使,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意义: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

15、联成一体。汉与西域通好,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也丰富了中原的社会生活。对“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对外交往范围的拓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张骞是西汉政府开辟西域道路的第一人,他的勇敢坚毅精神为后世景仰。7西域都护的设置(前 60 年),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3)西南夷与百越(从中央集权和边疆开发角度)秦与越族:秦始皇派兵南征越族,设立三郡(最南的是象郡) 。汉与西南夷:汉武帝在此处设郡;东汉初重又并入汉朝版图。汉与百越:汉武帝时,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进行有效管辖。5.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1)与朝鲜的关系(2)与日本的关系汉武帝时, “使译通于汉” 。东汉光武帝时, “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

16、印绶” 。(3)与西亚、欧洲的往来(安息、大秦)(4)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形成条件: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手工业发展;张骞出使西域。路线:沟通中西交通,贯通欧亚大陆的陆上通道,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到西亚(安息) ,最后达欧洲(大秦) 。作用: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法、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两汉之际,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形成: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印度半岛南端。作用: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