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临水骋怀”教案合集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865996 上传时间:2017-10-0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临水骋怀”教案合集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临水骋怀”教案合集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临水骋怀”教案合集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临水骋怀”教案合集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临水骋怀”教案合集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临水骋怀”教案合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临水骋怀”教案合集(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 小石潭记一、教学目标1、理解识记下列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或用法:寂寥 幽邃 居 隶(实词) 以 可以为(虚词)理解下列语句中文言词的活用:心乐之 斗折蛇行 凄神寒骨2、感受小石潭独特的自然景物美和作者游乐的心情体验,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准确传神。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准确传神。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坐小石潭上“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心理感受。四、教学时数2 课时五、预习要求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柳宗元的生平、主要作品。2.诵读课文(不少于三遍),借助注释口译全文,发现标记疑难词句,并试行索解。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方法一:本文寓情于景,可诵江雪导入,赏析诗中的景与情,引导

2、学生领会柳氏的诗和游记景中寓情、寄情山水的特点,便于学生把握课文中的景与情。方法二:本文抒发的是作者遭贬后的心情,可适当从了解作者的身世遭遇及有关诗文(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导入。二、感知课文1.学生朗读课文。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纠正或示范,重点是对长句朗读节奏的把握和感情的处理。3.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师生讨论解答。着重理解以下重点词句:(1)“以”的用法:全石以为底(作为,成为) 卷石底以出(而) 以其境过清(由于)(2)名词、形容词的活用: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而行。凄神寒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心神凄凉,令骨子感到寒冷。(或

3、按课文注解译)心乐之(意动用法):心里以之为乐(或:心中为此而高兴、心中感到高兴)。根据“教学目标 2”,指导学生准确、流利地通译全文。整体感受全文的感情脉络:作者因遭贬失意而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潭水便感到高兴,水之清、鱼之乐又带来了片刻欢愉,但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的悲凉心境,感情由“乐”而“凄”。三、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2.你认为文中哪些描写最具特色,特别精彩?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3.完成课后“阅读练习”一。第二课时一、揣摩品味1、根据上一课布置的“练习 2”进行汇报交流。2、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进行讲评,重点归整出以下内容:第一段:听觉:未见水先闻声,喻以玉响,清脆悦耳。视觉:

4、清;触觉:洌;精练传神。视觉:石奇,形杂,树木青翠,富于变化。写石写树,都衬托水之“清”,全段写发现水潭之乐,句式整散结合,用语简洁自然,节奏张驰有致。第二段:“空”:如无水之境,突出“清”。光与影:亦见水清。静与动:游鱼忽静忽动,悠然自得,可爱之至;“乐”:拟人。全段以鱼写水,既写出鱼之可爱,也写出水之清澈,又写出人之欢愉。第三段:写溪之曲折,比喻巧妙,生动形象,特征鲜明。“斗”与“蛇”,一静一动,光线或明或暗,突出其曲折;“犬牙”比喻岸石,突出其参差错落。第四段:写四面环境,突出“寒”、“清”的特点,寄寓作者心境之寂寞。第五段:交待同游之人。二、熟读背诵要求学生熟练而有表情地朗读,有可能再

5、将全文抄写一遍。当堂背诵课文。三、比较拓展1.根据“练习 8226;探究”一:讨论本文与与朱元思书、水经注中写水写鱼的异同。理解:三文都以鱼写水之清,吴文、郦文都直接写水,柳文则作侧面描写,不着水字,却处处写水,以鱼、石、影的清晰可见反衬水的清澈见底。柳文还移情于物,以鱼之乐表现人之乐。2.有条件,还可以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同写遭贬后的心态作比较,谈谈看法。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不必统一认识。四、课后作业1、选择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相应练习。2.阅读课外阅读(八上)中元结的右溪记一文,比较两文写法上的异同。拓展阅读游记小品两篇 一、教学目标1、理解识记下列文言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羸 泮 甫 裘 霾

6、 飚 谭 舛 窈窕 几席 缙绅 趺坐 仆仆 了不相属 而之 乃 以为 所以 然则 苟了解下列古汉语定语后置的句式特点:鱼之沉水底者西山之在几者2、比较三篇游记(包括小石潭记)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的异同,体会作者各自的审美趣味和抒写“真我”的情怀。二、教学重点借助注解,疏通文句。三、教学难点三篇游记写景抒情的比较。四、教学时数1 课时。五、预习要求借助课文注释读懂课文。(有条件的可要求口译)六、教学步骤一、作者简介袁宏道与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是明代著名散文家,湖北公安人,主要生活在万历年间,故称公安派,时称“三袁”。公安派创作的核心理论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主要代

7、表作有袁宏道的满井游记、虎丘记等。二、感知课文1.根据“教学目标 1”着重理解识记文言词语和句式。(宜板书)2.学生朗读课文,提出预习中不能理解的词句,指导疏通文句,重点强调注意:“而”的意义或用法流急而清(又,表并列)观梅花而返(然后,表顺接)而飚风自北来(但,表转折)嗜进而无耻(而且,表递进)“之”的特殊用法“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句中“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鱼之沉水底者西山之在几者一些重要词语或用法朝夕设色以娱游人。(以:用来;娱:使快乐)茗饮以为酒。(以为:当作)皆相视以为笑。(以为:认为)且夫贵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为官职也。(且夫:议论的发语词,相当于“再说”

8、;所以者,也:之所以的原因是)然则是游也宜书。(既然这样那么这次出游也应当写下来。)三、比较探究1.讨论:同是阳春三月的高粱桥,两兄弟笔下的景物特点有什么不同?理解:宏道文中景物优美,春意盎然,充满自然之趣;中道文中天冷风急,沙尘蔽天,没有一点美感,没有一点诗意,反而令人不堪。(须以课文原句为证)2.讨论:为什么两人笔下的高粱桥会大相径庭?理解:因两人心境不同,观感也就不同。宏道醉心于自然之趣,超然物外,自得其乐,将堤上游人、筵中人及眼中景物都视为戏具以自娱,显示了“余等”几人的高雅情趣;中道则思恋江南家乡的温暖舒适,厌恶仕途奔波之苦,故眼中之景便为苦境。(宜以文本为据)3. 讨论:宏道文与小

9、石潭记在对水的描写上有什么异同?理解:两者都突出水的清澈。柳文以鱼、石、光、影作侧面衬托,不写水却显水之至清;宏道则先写水,直接用“急”、“清”两个形容词概括,再以水底之鱼鳞鬣可见从侧面衬托水的清澈见底。4.这两文在写作方面能给你什么启示?引导学生从景与情的统一、说真话抒真情、对景物的刻划渲染等方面谈。如:美景抒雅意、恶景显苦情材料与中心的统一;勇于表现“真我”、敢于讲真话,言人之所不敢言独抒性灵;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写京城风沙,极写亲历身受气候之恶劣和突遇逃归的狼狈相。5、让学生进行比较,提出疑难和值得思考的问题,指导展开讨论。如:1.两文难道没有相同之处?(乐者乐于山情水意,苦者苦于宦游

10、奔走,两人都不乐于为官,这一点上两兄弟又有相同之处。)2.难道为官就不好,不为官不做事而醉心于山水就是高雅吗?为官和游乐是否有可能统一兼顾?(不必求同,但需引导学生认识时代的不同和观念的变化。)四、课后作业1.熟读背诵这两篇课文。2.阅读课外阅读(八上)中袁宏道的观第五泄记一文,理解文章大意,概括作者观感。3.预习第 6 课黄果树瀑布,标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6 黄果树瀑布一、教学目标1、品味文章酣畅的景物描写,感受作者强烈而独特的情感体验。2、认识课文开头和结尾的表达作用。3、培养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二、教学重点品味文句,感受作者强烈而独特的情感体验。三、教学难点个别抒写情感体验的句子。四、

11、教学时数2 课时。五、预习要求诵读课文一遍,默读一遍。标出自己认为值得品味和觉有疑难的语句,试做批注。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学生观赏黄果树瀑布的图片,谈感受,引入课文。二、感知课文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讲评并作示范。2.学生提出疑难语句,相互试行解读,教师做适当引导。三、阅读探究1.作者实地游览后,对黄果树瀑布产生了哪些独特的感受?(“阅读练习”二)理解:作者实地游览有两个惊喜的发现:瀑布是有声的、潮湿的;瀑布是立体的,可以抵达它的后面。有声的瀑布令作者异常激动;潮湿的瀑布能把“我”淹没;立体的瀑布可与之亲密接触。从文中描写可见,作者沉浸在喜悦、欢乐和激动之中,感受到瀑布那具体的

12、、强烈的生命,产生对瀑布的亲近感和崇高感。(可引导学生通过“抚摸”、“亲近”、“诞生”、“复活”等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浓墨重彩的夸张描写去体会。)2.开头两段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写?(“阅读练习”一)理解:开头两段写自己看到黄果树的图片并不激动,看到旅游纪念品会产生无聊感。因为这些统一制作的东西只是一种公共的概念,没有个人的、独特的体验,干瘪而空洞。这样写与下文那有声有形有生命的、具体生动的、震撼人心的实景形成反差,突出了作者的独特感受。3.结尾倒数第二段写了什么?这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阅读练习”四)理解:结尾写自己在没有到实地游览之前对黄果树瀑布没有什么感受,无话可说,又不愿落入千篇

13、一律的俗套,所以不肯姑妄下笔。我们应当学习作者这种不写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力求亲身体验,非写独特感受不肯下笔的写作态度和创新精神。四、揣摩品味学生汇报自己认为值得品味赏析的语句,教师加以整合之后,指导揣摩。如:1.文中反复出现“潮湿”、“抚摸”两个词:“潮湿”强调黄果树瀑布的主要特征;四次出现“抚摸”一词,从触觉方面突出作者与瀑布的亲近感。(或者谈“震耳欲聋”、“魂飞魄散”所表现的听觉和心理上的震撼)2.“像落汤鸡一样”全身湿透的感觉:所表现的并非大煞风景,而是亲近瀑布的惬意欢愉之感。3.“它抚摸我,亲近我,拍打我,刺激我,使我的每一个毛孔都张开了,呼吸着水声,呼吸着潮湿。”几个动宾短句排比,

14、突出表现亲近瀑布时痛快淋漓的感受;水声、潮湿本来是不能被“呼吸”的,但此时水声、水气太强烈了,使人感觉呼吸着的不是空气,而是水声和水气,这样表达更直接地显示作者对瀑布体验和感受,也更有诗意。4.“这里是瀑布的声带,惟一的发言者是瀑布,除此之外,任何话都听不见,哪怕你在赞美,哪怕你像圣经那样说话。”想象奇特,比喻传神,瀑布的声音是从这里发出的,在这里声音比在外头更加强烈,因此用“声带”作譬十分准确形象;“惟一”、“任何”、“哪怕”等句突出了瀑布声音的宏大和美妙,也表现瀑布的鲜明“个性”:狂野任性,目中无人,纵情地唱着自己的歌。5.“水和落水者的关系,这可能意味着死亡,也可能意味首得救。”“死亡”

15、指的是现实中所面临的危险,即可能成为落水者;“得救”指的是与瀑布零距离接触而产生的对瀑布的真切体验,即心灵上得救了,感受到了瀑布那雄伟宏大的生命和力量。6.“但我抚摸了黄果树瀑布,我周身湿透,我有湿透的话要说。”前一个“湿透”是通常意义的,物理性的;后一个“湿透”是夸张的比喻,形容情感和生命完成被瀑布所浸染,是心理性和抒情性的。五、课后作业1.文中写了几个黄果树瀑布?这些瀑布有什么不同?(“阅读练习”三)2.阅读本教材同步阅读文库(八上)吕游的站在黄果树瀑布上一文。第二课时一、比较拓展1.讨论:观第五泄记中袁宏道对瀑布的观感与本文作者的观感有哪些相同之处?两文都极力描写瀑布的声音之大(震耳欲聋

16、;闻疾雷声)、姿态之伟(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巨手;水态愈伟)、水气之湿(呼吸着潮湿;以面受沫,乍若披丝)和心理之惧(魂飞魄散;心悸、撼山掉谷)、发现之喜(一阵激动、另一个瀑布在我生命里复活了;疾趋、犹不忍去)。(讨论中要引导学生找出原文句子加以说明。)2.本文与站在黄果树瀑布上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你从比较中能得到哪些写作上的启示?学生可各抒己见。于坚的文章集中表现个人的独特感受,表达更形象,更有感染力,在艺术性、创造性上更胜一筹;吕游的文章不少地方描写过于概括,如堆砌磅礴、大气、雄壮、神奇、壮观绝美等词,感染力较一般,但他另辟蹊径地写寻源所见,获得“平凡与伟大只差一瞬间”的人生感悟,这是可取之处。二、课后作业1.完成伴你学语文(八上)中黄果树瀑布的作业。2.预习课文绿,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