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笔法小议》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857872 上传时间:2017-09-1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史公笔法小议》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太史公笔法小议》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太史公笔法小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史公笔法小议》(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阅读下文,完成 13 题(11 分)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资中筠从小听说太史公久历名山大川而为文有奇气,颇心向往之。但是过去读史记常觉得不过瘾,找不到我想象中的“奇气”。那时总以为_庄子的汪洋恣肆一泻千里,战国纵横家的辩才和词锋,苏东坡的豪放潇洒,再不然就是六朝文章的华丽铺陈,_称得起文“气”。后来稍谙世事,从同情司马迁的遭遇出发,逐步体会到他的笔调之深沉、隽永,不同凡响。然而,还是在“四人帮”横行时期那种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怀着压抑无告,欲哭无泪的心情,通读了史记,才真正感受到那强压在字里行间的满腔悲愤之情,对司马迁自称修史记是为了“意有所郁结”,“以舒其愤”,更加理解。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

2、终于找到了太史公文章之“奇气”所在。 这“奇”,不仅在于以极其简洁、凝练的文字囊括了广袤的空间和绵远的时间纵横万里,上下千年;也不仅在于生动地刻画了数以百计的文臣、武将、帝王、游侠、骚人、处士,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尤其在于以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通篇没有雕琢的形容词,也极少激昂慷慨的议论,而在那貌似平淡的叙事之中,却蕴藏着极大的感染力。千载之下,仍然能使读者不知不觉跟着作者去爱、去恨,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李将军列传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谁都知道,司马迁由于为李陵说了几句话而获罪,遭受了宫刑。他对汉家天子的刻薄寡恩有切肤之痛,对李陵始终抱着惋惜和同情。但是他既不能作不

3、平之鸣,也不能发怨谤之声,只好把种种复杂的感情通过为李陵的祖父一代名将李广立传抒发出来。如果说,在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是通过正面的叙述,以弦外之音暗示了他对李氏祖孙的同情和不平,那么,在孝武本纪中,他是以独特的省略来表达他对汉武帝的怨怼。这省略,这沉默,远胜过一篇洋洋洒洒的檄文,可以收“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这,又是太史公文章“奇”之所在。当然,为项羽立本纪,把当朝开国皇帝手下败将写成悲壮的英雄,这也是太史公一大奇笔,关于这点,论者已经很多。可惜后世修官史的再无此襟怀。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人们可以同意或不同意司马迁的观点。但是,至少,他虽身遭刑戮,却丝毫没有“臣罪当诛兮天皇圣明”那种精神状态。

4、他不加回避地写了大量本朝历史,始终坚持对刘家天下的独立见解。正统观念比较强的班彪对史记颇有微词,说它“是非颇谬于圣人”。殊不知太史公以刑余之身,不阿世,不迎俗,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荣辱定是非,用他的笔写出了自己的心声,这是班氏父子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也正是一部史记千百年来,无论是在史学史,还是文学史上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辉原因所在。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算得千古知音之谈。1(2 分)史记原名 ,是我国第一部 通史。2 (2 分)选文第(1)段中空格内所填的关联词语应该是 ,理由是:_3 (5 分)从上文中可看出司马迁的“笔法”主要是指 _4 (2 分)文章标题不取“史家之绝唱” ,而用“无韵之离骚”的用意是?_答案1 (2 分) 太史公书 、纪传体2 (2 分)只有才,前者是后者“称得起文气 ”的必备条件。3 (5 分)以极其简洁、凝练的文字囊括了广袤的空间和绵远的时间;生动地刻画了数以百计的历史人物;以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以独特的省略来表达他对汉武帝的怨怼;把当朝开国皇帝手下败将写成悲壮的英雄。4 (2 分)文章是从文学角度来评价史记 (“太史公笔法小议” ) ;司马迁“以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 ,与屈原写作离骚用意相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