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6857181 上传时间:2017-09-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一)“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曾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大雪寒梅迎风狂”。 12 月 7 日我们迎来了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节气大雪。自11 月 30 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已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节气之美倍受瞩目。千年智慧据记载,二十四节气首次完整出现于汉代淮南子天文训,其中部分名称则已出现于先秦典籍中。民俗专家介绍,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 24 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

2、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日常的日历 (月份牌) 上,总有两套历法系统同时呈现。一套是现在全世界通用的公历,另一套标注着农历。可以看到,农历的十五或十六总是对应着满月,而新月和满月在公历的日子中似乎是随意浮动的,没有什么明显的规律。但很明显,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子相当固定,在通常情况下,至多出入一两天:例如每年夏至总在公历 6 月 21日左右,每年冬至总是在公历 12 月 21 日左右。能够清楚解释上述特点形成原因的人,相信就更少了。而此次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的二十四节气

3、,是我们阴阳合历中的阳历成分,是对太阳在黄道上的周年视运动(实际上是地球的周年运动) 的描述,所以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子才会如此固定。农耕指南俗话说“阳气送冬走,春打六九头”,“一年之计在于春”。其实很多南阳人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是从内乡县的打春牛活动开始。立春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一个节气,这一天标志着一年农耕开始,在内乡县衙大堂东山墙外有一长 136 厘米、宽 82 厘米的长方形石槽,叫“迎春池”。“打春牛”更是内乡县每年立春时举行的一项劝民农桑的政务活动,已列入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远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定

4、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二十四节气”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关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已经上升到文化、信仰理念的层面,我市民间积累了大量的气象谚语、农事谚语、生活谚语,用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比如“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等。虽然大家可能说不出具体都有哪些节气,但节气的理念深入人心,什么季节做什么事等,都是大有学问。惠及现代“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总结的雨热运动规律的承认”。民俗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体系,是一种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生态文明观。在农业生产上至今我们还遵循着很多农谚,调节休

5、息和劳作。比如“春不种,秋无收”“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等,依然是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坐标。2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只是其保护的阶段性成果,它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弘扬应是全体中国人长期、艰巨、共同的任务。实践中,可以对二十四节气与健康养生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对物候研究的意义、二十四节气相关民俗节庆活动等进行发掘,丰富这一遗产的传承方式,引导国人在生活中进行保护和传承,“二十四节气”还有望早日进入小学课程,成为培养孩子认知自然万物的时间坐标,遵循这些规律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关链接“打春牛”与“二十四节气”申遗“二十四节气”申遗过程中,内乡的“打春牛”提供了有力支撑。内乡

6、县衙的“打春牛”活动由来已久,现存有清代嘉庆年间制作的石质“迎春池”和“皮鞭”、“春凳”等文物,同时明清两代内乡县志都有关于迎春开支的记载。为保护传承优秀文化遗产,内乡县衙博物馆经过多年来不断挖掘整理,于 2005 年根据史料记载恢复了“打春牛”这一活动,此后每年立春时都要举行大规模的“打春牛”活动。2007 年内乡县衙“打春牛”列入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配合“二十四节气”申遗,内乡县衙博物馆积极行动,深入挖掘,查阅大量史料,走访多名专家、学者和老人,编纂出版了专著内乡县衙与打春牛,全面详细介绍了这一礼俗的起源、演变等。2016 年 11 月 30 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

7、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折叠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折叠节令歌:打春阳气转 雨水沿河边 惊蛰惊蛰乌鸦叫 春分沥皮干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 小满雀来全芒种五月节 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 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 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 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 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 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叉上 冬至不行船小寒进腊月 大寒又一年3(二)“二十四节气”科普文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

8、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 5 天叫一候,3 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 72 候 24 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 104 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

9、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 15 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 度,共经历 24 个节气,每月 2 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 12 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 15 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

10、、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

11、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

12、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4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B.我国古代把 5 天叫一候,3 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 72 候 24 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C.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

13、的文化遗产。D.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B】【解析】(张冠李戴。“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错,应是用阳历划分。)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太阳沿黄经每运行 15 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一年共经历 24 个节气,“节气”“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们统称为“节气”。B.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公元前 104 年,邓平等人在太初历中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明确了其天文位置。C.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小

14、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D.“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谚语讲述的是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民众对此耳熟能详。答案【C 】【解析】(无中生有。小雪、大雪反映的是降水现象,不是气温的变化。)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响,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B.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说明夏至、暑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C. “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

15、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在我国南方虫子根本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说。D.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答案【B 】【解析】(A.绝对化。原文为“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紧密”而不是全部。C.主观臆断。虽然节气反映的是典型北方气候特点,但说南方没有“惊蛰”是错误的(原文无据)。D.因果倒置。因为二十四节气内涵丰富,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所以才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5文化部:“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意味着更多义务和责任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翟

16、德玉在 6 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如何扎实做好各项保护工作,履行申报时的承诺,还任重而道远。“名录申报绝不应仅仅止于申报,还有更多的义务和责任需要去履行。”翟德玉说。据他介绍,截至目前,我国总计有 31 个项目列入代表作名录,7 个项目列入急需保护名录,1 个项目入选优秀实践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据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王应德介绍,在未来 5 年内,我国相关部门和社区、群体将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二十四节气”的存续力和代际传承,如举办“二十四节气”保护与传承培训班;组织农学、天文学、民俗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为中小学生编写“二十四节气”知识读本,开设专题讲座;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相关调查,全面搜集口头资料、文献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实物资料等,运用数字技术手段进行系统化建档和保存;开展“二十四节气”学术研究,交流保护经验,促进跨学科对话,出版研究成果等。“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