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髀算经》中勾股定理的公式与证明首先,《周髀算经》中明确记载了勾股定理的公式:“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为句,日高为股,句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得邪至日”(《周髀算经》上卷二)而勾股定理的证明呢,就在《周髀算经》上卷一[2] ——昔者周公问于商高曰:“窃闻乎大夫善数也,请问昔者包牺立周天历度——夫天可不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句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之,外半其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生也周公对古代伏羲(包牺)构造周天历度的事迹感到不可思议(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就请教商高数学知识从何而来于是商高以勾股定理的证明为例,解释数学知识的由来 “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解释发展脉络——数之法出于圆(圆周率三)方(四方),圆出于方(圆形面积=外接正方形*圆周率/4),方出于矩(正方形源自两边相等的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长乘宽面积计算依自九九乘法表)故折矩①,以为句广三,股修四,径隅五开始做图——选择一个 勾三(圆周率三)、股四(四方) 的矩,矩的两条边终点的连线应为 5(径隅五)。
②既方之,外半其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这就是关键的证明过程——以矩的两条边画正方形(勾方、股方),根据矩的弦外面再画一个矩(曲尺,实际上用作直角三角),将“外半其一矩”得到的三角形剪下环绕复制形成一个大正方形,可看到其中有 边长三勾方、边长四股方、边长五弦方 三个正方形两矩共长③二十有五,是谓积矩此为验算——勾方、股方的面积之和,与弦方的面积二十五相等——从图形上来看,大正方形减去四个三角形面积后为弦方,再是 大正方形 减去 右上、左下两个长方形面积后为 勾方股方之和因三角形为长方形面积的一半,可推出 四个三角形面积 等于 右上、左下两个长方形面积,所以 勾方+股方=弦方注意: ① 矩,又称曲尺,L 型的木匠工具,由长短两根木条组成的直角古代“矩”指 L 型曲尺,“矩形”才是“矩”衍生的长方形 ② “既方之,外半其一矩”此句有争议清代四库全书版定为“既方其外半之一矩”,而之前版本多为“既方之外半其一矩”经陈良佐[3]、李国伟[4]、李继闵[5]、曲安京[1]等学者研究,“既方之,外半其一矩”更符合逻辑③ 长指的是面积古代对不同维度的量纲比较,并没有发明新的术语,而统称“长”赵爽注称:“两矩者, 句股各自乘之实。
共长者, 并实之数由于年代久远,周公弦图失传,传世版本只印了赵爽弦图(造纸术在汉代才发明)所以某些学者误以为商高没有证明(只是说了一段莫名其妙的话),后来赵爽才给出证明其实不然,摘录赵爽注释《周髀算经》时所做的《句股圆方图》[2]——“句股各自乘, 并之为弦实, 开方除之即弦案: 弦图又可以句股相乘为朱实二, 倍之为朱实四, 以句股之差自相乘为中黄实, 加差实亦成弦实注意“案”中的“弦图又可以”、“亦成弦实”,“又”“亦”二字表示赵爽认为勾股定理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证明,于是他给出了新的证明赵爽弦图注意中间的中黄实参考资料: 1. 曲安京: 商高、赵爽与刘徽关於勾股定理的证明. 刊於《数学传播》20 卷, 台湾, 1996 年 9 月第 3 期, 20-27 页 2. 周髀算经, 文物出版社,1980 年 3 月, 据宋代嘉定六年本影印,1-5 页 3. 陈良佐: 周髀算经勾股定理的证明与出入相补原理的关系. 刊於《汉学研究》, 1989 年第 7 卷第 1 期, 255-281 页 4. 李国伟: 论「周髀算经」“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圆方”章. 刊於《第二届科学史研讨会汇刊》, 台湾, 1991 年 7 月, 227-234 页。
5. 李继闵: 商高定理辨证. 刊於《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 年第 12 卷第 1 期,29-4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