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的《荷叶母亲》教学实录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8243519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9.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余映潮的《荷叶母亲》教学实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余映潮的《荷叶母亲》教学实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余映潮的《荷叶母亲》教学实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余映潮的《荷叶母亲》教学实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余映潮的《荷叶母亲》教学实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余映潮的《荷叶母亲》教学实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余映潮的《荷叶母亲》教学实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时隔多日,回味余映潮老师的荷叶母亲课堂,仍然衷心叹服!一堂课,风格极其简约。而内容却特别丰富,“简”与“丰”,这对矛盾非常和谐地统一于课堂的每分每秒。用听课者的反应来描述,就是“这课听得真叫舒服!”、“这才叫行云流水”、“这课上得既轻松,但又看得出余老师作了很充分的准备” 以下是笔者根据录音整理的“完全忠实于原著”的近乎完整的课堂实录,与诸位同仁分享。 【课堂实录】 (师生问好后) 师:请把书打开,我们今天学习冰心先生的荷叶母亲,咱们首先熟悉课文,慢慢地、轻声地、自由地朗读起来。开始。 (学生自由读,师巡视) 师:看着同学们刚才读书的神态,我想大家已经进入到课文里去了。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屏幕。了

2、解一下作者。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冰心,女,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歌颂母爱,歌颂自然,歌颂童心,是冰心作品的思想内核) 师:请把“母爱、自然、童心”六个字旁批在课题旁边。(静候30秒)好的,下面有一个“默思静想”的学习过程,尝试一下“术语点评”的学习方法。什么是术语点评?很简单。所谓术语,在咱们的课堂上。就是语文的话语。比如说,这个结尾是文章的高潮,比如你们老师常常给你们讲的开门见山、篇末点题、过渡、照应、描写、抒情都是语文的术语。现在默读课文,拿起笔,对课文进行发现。哪个地方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好,我再举一个例子,在这篇课文里,2、3两段,从全文的脉络来讲。从全文的构思来

3、讲,是插叙。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因为莲花所以作者展开了联想。“联想”两个字也是术语。好,开始动作。 (静候近两分钟) 师:好,咱们来尝试一下。 (一学生举手起立) 师:好,谢谢! 生1:8、9两段,触景生情 师:前面是景,后面是情,行,谢谢你! 生2:我认为最后一段,升华了主题,点明了这篇文章的中心。 师:继续说,中心是什么? 生2:本文歌颂的是母爱的伟大。 师:注意,她用了一个关键的词升华。升华的含义是什么? 生2:把一篇文章的中心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就叫升华。 师:很快地、急剧地,从普通的事物中提炼出来叫做升华。概括得很好,谢谢你! 生3:第4节,写白莲谢了,衬托出红莲开得非常旺。 师:烘托的作

4、用,很好。白莲谢了,出现了描写的主体,就是红莲。 生4:最后一段,是对本文的总结,是以物寓人,借物抒情。对红莲的描写来烘托母爱,抒发情感。 师:好,借物抒情。 生5:大家看第6节,有一个省略号,它可以使我们展开联想。 师:这个省略号让我来体会的话,也许就是作者的一个慷慨,她看见荷叶倾侧下来,为红莲挡住了大雨。那么你用了什么术语啊? 生5:是展开联想。 师:或者是让我们发挥想象。谢谢。 生6:第4节一段话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这句话为后文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埋下伏笔。 师!这儿还用了一个术语“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这是一个很漂亮的白描,一笔就勾勒出了红莲

5、的形象。 生7:最后一小节的最后一句话,用了反问。 师:念一下。 (生念。) 师:解释一下术语。 生7:反问。 师: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还有呢?心中的雨点来了也是一种修辞手法。 生7:比喻。 生8:大家看第3节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这句话写了三蒂莲,又写了三姐妹,用了比喻。 师:这里是以花喻人,那么后面全部是以花喻人。发现得很好。谢谢。 生9:第一小节虽然很短。但起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师:还可用一个术语,人家一开始就写莲花哎,开门见山。那么和结尾照应,卒章显志了。 生10:第4节,写了白莲,也写了红莲将要盛开,白和红的对比显得红莲更有生机,为下文蓄势。

6、师:她用了一个术语,很高雅蓄势。这两个字怎么写?哎,对了。所谓蓄势就是前面的内容好好地写,满满地写,生动地写,写足了,为后面升华文章的主题服务。行,谢谢你!咱们来小结一下 屏幕显示! 以物喻人写物抒情 融情于景一线串珠 开门见山卒章显志 巧妙穿插生动照应 师解释“一线串珠”:就是线索。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呢?很明显,红莲就是线索,它贯串全文;如果深一点看,作者的心情也是一条线索,贯串在文章的主要部分。 老师强调:用语文的术语读文章是一种习惯,读任何文章都要这么去想,这么去看。 好,我们继续,学用一下“课文集美”的方法。 (屏幕显示要求 从课文的47段里选句子,组合起来,放在下面两段话的前面,形

7、成一篇微型美文。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庇?) 师:读冰心的文章要注意,用温婉的语调。 (学生齐读。) 师:刚才朗读的弱点在于速度,读冰心的文章要有水一样的柔情,快是读不出来的。 (范读后学生再读。) 师:我们把最后两段再体会一下,注意速度。 (范读) 师强调:很抒情,很轻柔。 (学生齐读。) 师:下一个动作,拿起笔勾画几个句子,和刚才朗读的8、9两段连起来。 (师巡视,慢慢地,认真地看学生的勾画。估计发现了问题) 师:根据老师的意见再修正一下:第一,以红莲为主积累句子,白莲的都不需要;第二,作适当的调整,句子之间尽量

8、联系紧密。 (静候半分钟左右。) 师:好,你来读一下自己的创作。 生1: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展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儿。窗外雷声响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庇? 师:我觉得很满意,有背景的

9、设置雨,有主体的形象红莲,有作者的心情的表达,那就是融情入景。保持了原文的思路。谢谢你!谁再来嗯,两位同学的思路差不多,比老师选的要好。好在观照到了心情的描写,老师就没有。你们看 (屏幕显示,少了心理描写的几句。学生齐读。) 这么长的文章变成这么短了,这就是“课文集美”,这种方法,你们平时其实用得很多,平时读书的摘抄就是这种方法。 最后我们实践一下“妙点揣摩”的方法。这是欣赏方法。把我们的视点集中在最后一段话中,说一说它好在哪里,妙在何处。 (学生静静地思考,约两分钟) 生1:两个修辞,一种是比喻,把母亲比作荷叶,把“我”比作红莲:最后一句是反问。 师:嗯,作者修辞手法用得好。她欣赏得也好。

10、生2: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爱的伟大,而且在最后两句话中用了反问的手法,语调也非常好。 生3:我觉得是写出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师:伟大的母爱,无私的母爱,博大的母爱,都给写出来了。这句话其实是全文的眼,全文的主题在这儿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妙在思路的安排。 生4:这段还把人生中的挫折比作心中的雨点。 生5:篇末点题。 师:再加上四个字,直抒胸臆。还表现出句式的美。你们看,母亲啊这是呼告。请旁批。还有你是荷叶,我是红莲,这里人称变化了,直接抒情。 生6:第二人称将感情抒发得更淋漓尽致。 师:她看出了人称变化的好处。还有? 生7:在下雨的时候,荷叶保护着红莲,就像母亲保护着“我”

11、一样,作者借用了荷叶来赞美了伟大的母爱,这是画龙点睛。 师:她又运用了一个术语画龙点睛。很好。我们来小结一下: (屏幕显示 比喻之美句式之美 抒情之美点题之美 升华之美虚实之美) 师:最后一个“虚实之美”,我给大家讲析一下。什么是虚?有些事物看不见摸不到,比如说气味,比如说母爱,我们能感受到但看不到。作者用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这样的实实在在的事,来比喻伟大的母爱,就将母爱实实在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虚实美。 好,这节课。我们做了三件事: (屏幕显示 全篇术语点评 局部课文集美 细部妙点揣摩) 希望这些方法对大家有用。谢谢!下课。 (掌声) 【听课感言】 “成功的教学创意的设计,要求之一:简

12、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要求之二: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提问是预设,答问是生成。”这是余映潮先生在教学创意十谈中所讲的。两句话归纳起来,就是三个字“简”而“丰”。余老师的这堂荷叶母亲,便一丝不苟地向我们演绎了他的这种教学创意。 其简有三,浅见如下 一简在导人。先熟悉课文,再了解作者,对作者的介绍也仅止于跟本文密切相关的六个字“母爱,自然。童心”。开门见山。一点也不繁华。没有半点煽情的新手段,用到的课件也只是简洁的几段文字,似乎仅仅为着省去板书的时间,让学生和听课者看得更清晰,如此而已。 二简在思路。三个环节,凡用心听课者,一下即可梳理出:术语点评课文集美妙点揣摩,由全篇到局部再到细部,

13、层层缩小,逐层取舍。最后总结这三种学习方法,收束全课。干干净净,前后呼应,简明而流畅。 三简在点拨。老师主导,只有寥寥数语,充分让学生说。学生讲对的他肯定:学生找到了说不清楚的他补充;学生找不到的他直接告诉。课上多次静静地等候学生旁批关键词,很常态,很从容;没有一丁点儿使出浑身解数大费周章的诱入“陷阱”,很自然,很真实。 余老师的“简”,妙就妙在好像很简单,其实内容很丰富。其“丰”处处可见 “术语点评”之“丰满”。余老师用两个例子引路,便负手而立,任学生默思静想。片刻,学生的灵感纷至沓来,十来个学生踊跃发言,开门见山、篇末点题、过渡、照应、描写、抒情等等,如数家珍,像模像样,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14、。当然,如果要更深入地解读,单是这一环也可以讨论个一两课时的,毕竟是七年级的学生,其旨仅在让学生多知道一些术语。充分地、感性地认识一下;但是,又绝不放任学生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例如,学生讲出“升华”这个术语时,余老师首先加以肯定,又不疾不徐追问,什么叫升华?学生很快答出后,他又复述一遍,且更精准,更明晰。再如后面的“蓄势”,首先力求所有的学生会写这两个字,一个一个地来,不厌其烦;接着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丰满”加工,可谓咬文嚼字,明明白白。 “课文集美”之“丰姿”。并未因这一环貌似简单而放任学生,而是先组织诵读,反复地玩味,深入地体悟作者的情感。其间既有训练又有指点兼有范读,读足了火候才让学生慢慢去勾画。发现勾画有了问题后,并未回避,而是立即有针对性地点拨,并气定神闲地静候学生修正。这也是一种“丰”。教师的丰姿,在公开课上难得一见的丰姿!(注:此“丰姿”非女人身材丰满之“丰姿”,而是“丰姿潇洒”之“丰姿”,意同于“风姿”。)学生作出正确解答后,余老师的评价也见“丰姿”,“丰”就“丰”在对其创意的评析:有背景的设置雨,有主体的形象红莲,有作者心情的表达,那就是融情入景。保持了原文的思路。这样的评析其实是将教师自己的理解艺术地化作了学生的理解。最难得的是。自始至终,几乎每次学生答对,余老师都不忘由衷地道一声“谢谢你”。这样的评析远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