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读后感----盘点各种技术bug3000多字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68155842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体读后感----盘点各种技术bug3000多字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三体读后感----盘点各种技术bug3000多字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三体读后感----盘点各种技术bug3000多字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三体读后感----盘点各种技术bug3000多字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三体读后感----盘点各种技术bug3000多字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体读后感----盘点各种技术bug3000多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体读后感----盘点各种技术bug3000多字(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体读后感-盘点各种技术Bug3000多字导读:最后来说说三体中的那许多小说中的技术硬伤。当然,也许有人会说:科幻小说,又不是学术论文,这么较真干嘛。 但,请看下面这个故事,以下是由J.L为您整理推荐的盘点三体中各种技术Bug,欢迎参考阅读。著名的科幻、科普小说家(同时也是物理专业人士)卡尔萨根在写一部太空史诗的科幻小说的时候,为了让自己的“星门”的设定和性质更加真实,请教了自己的理论物理朋友,广义相对论大师索恩(当然,当时还不是大师)。索恩在开车前往亲戚家的时候看了这部小说,然后提议用广义相对论中的“虫洞”概念来构造 “星门”,卡尔萨根采纳了。但,更重要的是,就是因为索恩看了萨根的这部小说,

2、开始认真地对虫洞的各种行为和性质进行思考,最后和霍金一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虫洞的猜想、理论和定理,并且后来结合自己关于时间机器的思考,与霍金一同提出了许多很有意思同时也很认真的猜测与限制。这是一个很典型的科幻与科学互动的例子。这里并不是说要让刘慈欣等国内科幻写手找个物理或者别的学科的专业人士搞科研,而是要说:科幻大师们对科幻小说中的技术细节是很看重的,而且副作用是这点会促使专业人士思考,达到双赢当然,这是副作用。 而且,充分的合理的技术细节可以将幻想中的场景渲染得更真实,从而让读者有更强的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好比如果出现这么一个场景,恐怕你会感到很别扭把:一块一公斤重的小石头,其强大的引力在一米的

3、距离上就可以把一块钢板扭曲成废柴。如果没有传统信道中的信息,那量子信道中的信息什么都不是,因为真实信息本身是由这两个信道同时负责的。所谓量子信息的安全性,就是量子信道的信息绝地安全,不可复制,你一旦复制了信息就被破坏了。这和传统信道中的信息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说智子的量子通讯可以让相隔四光年的人实时通讯,是极度不合理的。而且,相对论已经说了:任何有意义的信息传递速度都不可大于光速。所以,在没有任何附加的情况下说这是量子通讯,是对两者的无用。修正方法:说这是“超量子通讯”,以某种特殊的方法(名字随便起,比如什么“量子无失真退相干法”)使得量子塌缩本身就可以完整地传递信息。至于相对论的限制,就说三

4、体人发现相对论限制对微观的量子效应无关这点其实和现有物理有一点点冲突,但是虽然主流物理选择保留微观定域性,但这点并没有说死。贝尔不等式发现以后也有一些非主流物理学家选择了抛弃微观定域性。所以,说相对论对微观量子效应不适用是可以的。 然后还是智子:智子是低维展开的质子,所以质量等性质不变,所以低维展开以后不可能“停”在那里让你刻电路,因为量子效应决定了质子必然是出于位置-动量不确定的状态的。你要它在位置上固定,那么速度就是无穷大的随机性,从而下一个时刻不知道会在哪里;如果你要它的速度固定为零,那么这质子就不可能固定在一个地方而是弥漫全空间。毕竟,不确定关系是位置和动量的不确定关系,就算质子现在已

5、经通过低维展开成宏观尺度的物质,其质量还是没有变,所以不确定性不会受到丝毫影响。在量子不确定性中,判断是否是宏观的标准不是东西是否够大,而是东西是否够重。修正方法:用某种未知的特殊力场固定质子,或者说维度展开以后量子不确定关系被修改了总之不能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说就是说满足现有理论,那就错了。依然是智子,干扰地球上的物理实验的时候必然是要和物质发生作用的吧?那它自己就消失至少也是改变了(这点比较专业一点)。这是因为现代物理中,特别是控制高能物理的场论中,所谓发生相互作用,就是一个东西A 和另外一个东西B通过交换某些成分(规范媒介粒子)来发生性质的变化。特别是弱相互作用,粒子的组成都会被修改。而

6、如果智子是要破坏高能物理,就不能避免弱相互作用。而且,智子本身是个质子,会通过弱作用变成中子至少在相互作用的海夸克过程中是纯在的。所以,保证智子本身不变是个问题。修正方案:说智子里有某种特殊的力场保护着智子。反正,遇到搞不定的东西,就说有某种力场但是,这招用多了也会让人乏味的。关于智子的最后一个问题:智子本身是质子,但是质子是有内部结构的,这个在智子构造中没体现出来。这个有点信息误传递的意思。三体I中的硬伤差不多就是这样当然,还有一个是天文的,那就是比邻星的的三星系统,事实上是视三星,它是一个双星系统和一个单恒星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只不过这段时间(天文学意义上的“这段时间”)里看起来三颗恒星貌

7、似在一起罢了,所以叫做“视三星系统”,也因此不可能存在三体中的三星运动场景。当然,这其实不是什么大问题,就说在一个平行宇宙里,那里太阳系旁边的比邻星是一个三星系统好了。而且,太阳附近15光年里的三星系统有三四个,大不了改一个名字就好了。所以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三体II中的问题其实不多,关键就是黑暗森林打击,是有一点逻辑问题的:黑暗森林原则是建立在猜疑链和技术爆炸上的,其根本思想就是不要暴露自己,暴露了就会被打击。但是,打击这件事情上是有问题的,因为如果是如书中所描述的光粒打击的话,那通过被打击星体的坐标被广播的时间,星体的位置,以及该星体被打击的时间,我们可以估算出打记者距离被打击者的大致距离两

8、个时间差的一半乘以光速。当然,由于打击者会由于种种原因而耽误,所以这个距离是上限。随后,光粒打击的话,会通过留下的痕迹(比如恒星爆炸时候的极化方向等)来给出打击者相对被打记者的角度。有了角度和距离,打击者的位置就可以锁定在两个宇域内,从而暴露自己。因而,如果是采用光粒攻击(或者别的任何需要从自己所在位置发动之间攻击的方式)都会使自己暴露,那么按照黑暗森林原则,我就不应该打击。从而,陷入悖论。因此,一个合理的设定,应该就是打击者派出舰队去打击目标。该舰队具有光速巡航能力(如果是翘曲引擎,那就可以超光速巡航)。所以,这一点在三体III中就直接冲击了黑暗森林打击原则中的“廉价”性。而且,如果只有发展

9、出了(超)光速巡航能力了才会出来打击,那事实上就陷入了这么一个情况:具有(超)光速巡航能力的文明与不具备这种能力的文明构成两个等级,前者对后者具有绝对奴役的力量,从而前者可以进行跨星系殖民,并且前者的各不同阵营之间将爆发战争这就表示,用黑暗森林原则来解释费米悖论是不可能的。所以,打击出现这件事情本身就与黑暗森林原则违背。但是,如果打击不出现,那就不可能形成黑暗森林状态只有在局部(天文学意义上的局部)文明群恰好处于差不多的科技水平,而且彼此发现彼此的时候,才会建立黑暗森林状态。这也就是三体和地球的状态。而,如果坚持使用光粒打击,那就说明打记者根本不怕黑暗森林状态,从而费米悖论一样无法解释三体II

10、中费米悖论得以解释识的唯一理由,就是宇宙整体处于黑暗森林状态。当然,如果不要求对费米悖论进行解释的话,那其实就无所谓了,黑暗森林状态可以作为初级星际文明所要面临的状态,而高级星际文明(拥有光速巡航能力或者超光速巡航能力的文明)则对初级星际文明可以随意奴役这很类似国外著名网页游戏OG中的情况。高级星际文明之间还可以处于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战争状态。但如果是这样,那三体II的意义与内涵将大幅度降低。因为三体II最大的价值就是让人类意识到宇宙整体是一片黑暗森林,那种极度孤寂又充满危机与紧张,时刻都担心自己暴露在森林中别的猎人的狙击镜中的感觉。因此,如果放开了黑暗森林状态,那三体II就和一般的星际题材科

11、幻小说没多大区别了。三体III中,问题是非常多的。首先是杨东和绿眼镜之间的讨论。杨东的问题本身是:是否存在上帝。而绿眼镜为了说明生命的存在不是上帝所安排的而进行了模拟。但是这个模拟本身有问题生命能否被简单地勾划掉?事实上,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生命的出现是给定环境的必然结果,还是偶然结果?而无论选择是哪个,都不能派出上帝的存在如果生命的存在是某个环境的必然结果,那这个环境的出现就能体现上帝的安排;而如果生命的出现是某个环境中的随机现象,那这种随机性就能体现上帝的存在。所以,绿眼镜用何种方式来说明上帝不存在是站不住脚的。当然,如果无论环境怎么变,生命都必然存在,那就和上帝无关了但这显然不是事实。然

12、后,人类在末日战役以后的威慑纪元中,将蓝色空间号和青铜时代号定个反人类罪是不应该的。考虑到三体人可能的打击(比如通过某种方法破解了威慑平衡),给人类留下一点火种是应该的。所以人类在这里作出的选择有点无厘头。当然,这不是技术细节问题。下一个技术问题,是关于四维碎块。如果出现文中所描述的四维碎块,那么任何进入其中的三维生物都见死亡。以人体来说,人体血管对血液是有血压的,在四维空间里,血管不再可以完全包裹住血液血液可以从第四个方向上逃走。因而,在血管压力作用下,进入四维空间的人体内所有的血液应该瞬间喷射出去而死。同理,此而高维也需要低维的资源。最简单的,就是低维下能量的聚集性更好,可以参考点电荷、无

13、穷长线电荷、无穷大面电荷产生的电场。事实上,不同维度的生物之间并不存在“高级”和“低级”的区别,这有两层意思:一,智慧的进化和你是几维生物是无关的,和自身的能力以及进化速度有关;二,并不一定高维就更复杂,低维就更简单,这点数学家已经多次证明了,有的问题维度越低越容易,而有的问题维度越高越容易,比如彭加莱问题,三维没答案,四维看情况,五维及以上则早就解决了。另一方面,在四维碎块(或者说“翘曲点”)的“边缘”,文中的描述也有问题。比如在万有引力号的船舱里就出现过一些描述,但是这个描述是有问题的。首先,进入四维碎块的物体不应该看不到,至少不可能一进入就看不到。这个道理很简单,部分进入四维碎块的肢体肯

14、定与外面的肢体处于“同一个第四维高度”上,这样它发出的光线可以按照“原路”离开四维碎块进入人的眼睛。另一方面,对于部分在碎块里部分在碎块外的那些分子原子等离子,由于外面的部分还是按照三维的物理定律,而里面的部分是四维的物理定律,而且四维中能量散逸速度更快,从而将存在一个能量差,因而引起各种能量激射尤其对于强相互作用,如果一个强子一半在里一半在外,那色禁闭将打破,从而引起极大的强相互作用。同样的,对于生物来说,内部的生物电流将完全开放在第四维方向上,从而散逸掉,于是生物体在四维碎块(翘曲点)内的部分将神经失调,而且感到很冷。当然,这部分你可以用各种手段来弥补,比如说三维到四维是渐变的(那和肢体突

15、然就看不到矛盾),或者说有特殊力场保护又是特殊力场。之后是程心醒来阻止维德的曲率引擎计划的部分,这里关于微黑洞的计算是明显错误的。文中说,环日对撞机产生了很容易蒸发掉的微黑洞,然后让这个微黑洞吸收了木卫十三(5.681015千克),从而形成了一个21纳米大的黑洞,其寿命为半个世界。但是,这里三个数据彼此都相互矛盾。假定黑洞半径21纳米,那么这个黑洞的质量为1.41019千克,远超木卫十三,因而这个黑洞在吸收木卫十三以前就是这么重了。而这么重的黑洞的寿命为1.51066秒,也就是4.81056个世纪,因此完全没必要担心蒸发过快的问题。而如果假定黑洞的主要质量来自木卫十三(这样才需要担心原始微黑洞的蒸发问题),那这个黑洞的半径为8.410(-3)纳米,而寿命为3.11046个世纪,也不是文中的半个世纪。所以,这一段的数据是完全错误的。另一方面,这里写到高Way落入黑洞,然后很科普地告诉我们,从他看来他已经通过黑洞视界接触到了奇点已经死亡了,但是从外界看来他仍停在视界面上,而且还能看到他,还有人担心如果现在做实验刺激黑洞的话会让他真正跌入黑洞而死。这段描述也是完全错误的。首先,落入黑洞的物体会反过来影响黑洞的视界面,使得它隆起,然后隆起的部分接触到落入物体,最后他进就如黑洞了,所以从外界看来他也已经进入黑洞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