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表达方式及区分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68120245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276.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表达方式及区分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种表达方式及区分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种表达方式及区分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种表达方式及区分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种表达方式及区分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种表达方式及区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表达方式及区分(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种表达方式及区分,语言的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一)、记叙:记述人物活动的一般情况和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用:(1)介绍人物的身世、地位、经历、事迹等,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变化过程,交代事件的前因后果等。 (2)为议论文提供事实论据,以用来证明论点。,例:1。我们围着小树逮着玩,一不小心,我的裤子被树杈划了一道口子。羚羊木雕 2。第二天早上,莎莉文老师带我到她的房间,给了我一个洋娃娃。再塑生命的人,(二)、说明:对事物的形状、性质、特点、构造、功能、作用、成因、关系等所作的客观的介绍。(解说的对象可以是实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道理) 作用:用来把事物的外形、特

2、点、性质、构造、功能等解说清楚,使读者对这一事物有明晰、完整的了解和认识。,例: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三)、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作用:在记叙文中常穿插在叙述、描写之中,用以点明或更鲜明地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文章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例:校长威尔登博士对我的拉丁作文宽宏大量证明他独具慧眼、能判断我全面的能力。我的早年生活(对人的评价),(四)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作用:(1)再现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山川风光,抒

3、发感情。 (2)描写人物的外貌、言行和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 (3)描写人物活动的自然或社会环境,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帮助刻画人物性格,衬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4)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感。,根据描写对象把描写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1.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2.环境描写:包括自然景物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描写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和景象。 社会环境描写:描写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的布局、陈设等。,3、场面描写:同一时间、地点、众多人物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要有特定的场合气氛。 4、细节描写:对某

4、些细小的举止行动或对细小的景物片断的描写。,从表现手法上分类: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对所要表现的人物或中心事件进行直接地描写,用以直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也叫直接描写) 侧面描写:描写所要表现的人物和事件周围的事物,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件更鲜明突出。(也叫间接描写),(五)、抒情: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作者和作品中的主人公公开表白爱憎,直接抒发、倾吐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间接抒情:作者把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感情渗透到叙述和描写之中,使感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合在一起自然地流露出来。一般写景、状物的文章都用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分寓情于事

5、、寓情于景、寓情于理三种。 寓情于事:“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我的老师对老师的喜爱。 寓情于景: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对春天的喜爱) 寓情于理:“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对只付出不讲回报行为的赞颂),五种表达方式的区分,叙述重过程, 议论重观点, 描写重印象, 说明重介绍, 抒情重情感。 五种表达方式可以同时出现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下列句子采用的表达方式。 1.我常常用竹纸蒙在小说书的石印绘像上,摹画书上的英雄美人。有一天,被先生看到了,挨了一顿大骂,抽屉里的图画都被搜出撕毁了。( ) 2.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3.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4.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赤,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份。( ),参考答案: 1.记叙(叙述) 2.议论 3.议论 4.描写,作业:请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使用不同表达方式的句子。各找一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