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陵川第一中学校等四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68028177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陵川第一中学校等四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山西省陵川第一中学校等四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山西省陵川第一中学校等四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山西省陵川第一中学校等四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山西省陵川第一中学校等四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陵川第一中学校等四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陵川第一中学校等四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苏教版)试题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骨档案是中国古代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原始记录,也是档案形态演变中最早的一种。它主要产生于商代后期的占卜活动中,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档案。甲骨档案的文字多用铜刀或石刀,凿刻于坚硬的龟甲兽骨上,有少数甲骨档案使用毛笔书写。内容丰富的甲骨档案记载了商王朝的许多事迹,它反映了王令、臣仆、巡游、征战、犁田、天象、医药等各方面情况。这些档案被集中地保存在宗庙里,并被有意识地收集起来保存在库房中。甲骨档案早在秦汉、隋唐时期就已经被发现过,但是人们却没有真正认识它。从传统的观点看,甲骨档案是由王懿荣1899年首先发现的。另一种观点认

2、为,是王襄于1898年发现了甲骨档案。王襄是我国第一代甲骨学专家。20世纪50年代,他在殷契征文中明确指出:“世人知有殷契,自公元1898始。”他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和友人孟定生已认定甲骨上的文字是古代文字“知为三古遗品”,于是就议定价格购买。但王襄与孟定生都很贫寒,仅购买了一部分,其余的甲骨全由王懿荣购买了。所以,按照此说法,王懿荣是在王襄之后见到甲骨文的,而甲骨文是首先被王襄、孟定生发现和鉴定的。甲骨文字为我国古代文字发展史和书法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随着对甲骨档案的研究,发现了甲骨书法这一墨苑奇葩,可以说,中国书法,严格来讲是由甲骨文开始的。甲骨档案的发现,被史学界称为我国

3、近代新史料的四大发现之一。甲骨档案是我国目前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历史档案。对殷墟甲骨档案的研究可归结出以下4点意义:(1)证实了中国最早国家-商王朝的存在。(2)从史书殷本纪的史料价值看,它证实并增强了史记等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代史记载的可信性。(3)甲骨文的发现揭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史学界的殷墟发掘。(4)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及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进。总之,殷墟甲骨档案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珍品,更是我国历史档案中的瑰宝。对甲骨档案的研究从1899年学者的最初发现到现在,经历了3个时期:“草创时期”(1899-1928年)、“发展时期

4、”(1928-1937年)、“深入研究时期”(1949年至今)。几代国内外优秀学者分途并进,使对甲骨文的研究成为一门独特的学科,蔚然雄踞古文字研究的前列。如今,“甲骨学”已逐渐成为一门显学,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了一部博大而精深的中华文明史。(摘编自殷墟甲骨档案的历史价值评述,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甲骨档案是中国古代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原始记录,是最早的档案形态。B. 甲骨档案的文字多用铜刀或石刀凿刻于龟甲兽骨上,被集中地保存在宗庙和库房里。C. 殷本纪证实并增强了史记等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代史记载的可信性

5、。D. 甲骨文研究从1899年以来,在几代国内外学者的努力下而居古文字研究的前列。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概况、发现、历史影响和研究意义等方面对甲骨档案进行了评述。B. 文章第2段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说服力。C. 文章依次罗列了甲骨档案研究的4点意义,突出了它的中外文化交流的价值。D. 对于甲骨档案的价值,文章逐层分析,得出它是我国文化遗产珍品的结论。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如果没有王襄、孟定生、王懿荣等人的研究,甲骨档案的发现将要推迟。B. 对甲骨档案的研究,伴随发现了甲骨书法,而中国书法是由甲骨文开始的。C

6、. 只有古代的商王朝真实地存在过,才可能留下记录商朝历史的甲骨档案。D. 虽然“甲骨学”渐成显学,但也只书写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的一部分。【答案】1. C 2. C 3. A【解析】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曲解文意,“殷本纪证实并增强了”错,原文“它”指代“甲骨档案”而非“殷本纪”。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7、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突出了它的中外文化交流的价值”错,作者并没有突出强调。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阅读材料是一篇小论文,所以要明确文章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法法。答题时注意判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此题选项C论证方法归纳错误。3.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

8、甲骨档案的发现将要推迟”错,原文为“甲骨档案早在秦汉、隋唐时期就已经被发现过,但是人们却没有真正认识它”。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

9、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读书是一种“遇见”赵畅我以为,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打开书本的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听说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如果说,“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苏东坡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那么,什么才是“所欲求者”?我想,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兴

10、趣爱好和功课长进的书籍外,关键一定要按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须知,读一本经典抵得上读几十本、上百本普通之书。而对于那些平庸的书籍,我们还是少读或者不读为妙。那样的“遇见”,只是重复,只会无端损耗你去选择读一本经典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太不值得。交朋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换言之,一定要避免人云亦云的做法,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诚如孟子所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据说,梁启超先生对于所读之书是不愿轻易相信

11、的。他作王荆公,为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文集笔记数十种。所以,当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开始发现其中的一些以讹传讹抑或故意诋毁、污蔑的谬误,然后,他“一一详辩之”,以还原历史真相。这种实事求是的“遇见”方式,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治学态度负责。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则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来解疑释惑的有效方法。延伸或者跳出书本的平面“遇见”,而到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去作立体的“遇见”,或许会更精彩,更生动。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就对读书与旅行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说,旅行有时会带来契机,长期解不开的谜解开了。他曾和凤凰卫视拍过“告别三峡”的

12、纪录片,就看到当地一个盐场,卤水直接从山里流出来,这种卤水看着普通,其实咸得不得了,直接放在锅里煮就成了盐。这里的盐场一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在用。他说他研究移民史,发现巴人曾迁到那里煮卤产盐,巴人为什么一度很强势,地盘能扩展那么大?他们控制着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原本葛剑雄教授在读书中无法解开的疑窦,却因为一次拍纪录片的“遇见”而解开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现实自然与社会中的立体“遇见”,无疑是对书本知识一种必不可少的补充和佐证。想起杨绛先生说过: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想起杨绛先生说过: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

13、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这无疑是对“读书是一种遇见”最生动的诠释。而一个会“串门儿”、常“遇见”的读书人,更让“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成为可能,水到渠成。(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0月9日第24版,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篇写“我以为,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开门见山,对“遇见”进行简单阐释,使人明了“遇见”的基本指向。B. “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但选择怎样的“遇见”,主动权却在自己,例如苏东坡的读书选择“但得其所欲

14、求者尔”就是这样。C. 读书的“遇见”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读者要善于从无疑处读出疑问,对书中的观点要进行考证,大胆否定,这才是最佳的“遇见。D. 文章以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在生活中解答了读书中疑惑的事例,阐释了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是解疑释惑的有效方法的观点。5. 作者认为“读书是一种遇见”,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认为应该如何“遇见”。6. 简析画线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答案】4. C 5. 态度上: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选择自己“所欲求者”;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要有鉴别力,对自己的治学态度负责。方式上:优中选优,精中选精,选读经典。要有联系的观点:延伸或者跳出书本,到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去立

15、体“遇见”。目的要明确:“遇见”更好的自己。 6. 内容上:点明了读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串门儿”、常“遇见”都是读书的方法,要有选择性地去读书,要多读书。“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是说通过读书,增长了知识,成就了自我。结构上:收束全篇,深化了中心,呼应了题目,升华了主题,引发了读者的思考。【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一项”,C项,“对文中的观点要一一进行考证,大胆否定”说法错误,原文说“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换言之,一定要避免人云亦云的做法,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诚如孟子所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并没有提到“对文中的观点要一一进行考证,大胆否定”。故选C。5. 试题分析:题干是“通读全文,简要说说遇见的含义”,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理解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把握重要词语含义能力。通读全文,可以从文中筛选出“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功课长进的书籍外,关键一定要按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读一本经典抵得上读几十本、上百本普通之书。而对于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