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部编版).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67900904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8.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部编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部编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部编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部编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部编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部编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部编版).doc(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部编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六单元(课文)5.大禹治水教材分析本课是一个流传千古的民间传说,讲述的是在洪水泛滥成灾,百姓无家可归时,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共4个自然段,按起因、经过、结果安排故事情节。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通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到他无私奉献的精神;从大禹“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挖开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的描写中体会到大禹的顽强意志。课文篇幅短小,选材精当,文中精准规范的语言,如“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挖通大河”“劈开大山”等动宾搭配的词组值得学生咀嚼品味积累;文中“九条”“九座”“十三年”“三次”“

2、十多岁“等数量词的运用对表现人物的精神起到了渲染烘托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关注的重点。大禹治水的故事距离学生很是遥远,我们的孩子生活在大x疆,对于洪水没有直观的认识,再加上年纪尚幼,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但这也正是对学生进行情操熏陶的良机,这些在蜜糖中长大的孩子普遍比较自私,不太会主动关心周围的人和事,通过教学本课,可以与现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相联系,培养学生悲天悯人的大爱之情。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领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学大禹治水一

3、文,就是要引领学生自主走进语言文字,品味语言的秘妙,感受文本形象,体会文本内涵,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语文学习能力。教学目标初读课文,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继续培养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2熟读课文,理解“倒塌、堵塞、叮嘱、开凿、垒、长年、欣欣向荣、敬仰、爱戴、英雄”等词语,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理清作者思路。3自主阅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教学重点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通过重点词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教学难点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引导

4、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课前准备教师查阅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制作有关。2学生预习课文,自学字词,查阅相关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你们谁能说说你知道的英雄、伟大人物?(生自由说)2、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呀!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伟大的英雄禹(板书课题),齐读三遍。3、简介禹,质疑,从题目上,你们可以看出写大禹什么事吗?一步步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二、初读课文、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标出各自然段序号,分别说说哪个自然段写治水前、治水、治水后。2、出示小黑板,指名填空。第()自然段写洪水危害老百姓;第(

5、)自然段写大禹治水经过及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自然段写洪水被制服,老百姓过上安定的日子。这一环节的设定,让学生脑子里对课文有个初步的印象。3、检查自读效果(1)指名逐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2)小组合作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字音;4、师范读课文加强朗读训练5、口头填空。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三、教学生字、出示生字:治、洪、害、姓、理、形、通、被、制、伟2、指名读。3、说说你记住了哪些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生可同位互相讨论)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加深对字的记忆。4、老师范写生字。5、学生在书上描红书写。四、作业。用本课生字写一

6、段话。第二课时一、回忆导入,明确目标。、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什么?2、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引读第4自然段。3、过渡:这洪水究竟有多大?大禹是怎样制服朋水的呢?为什么称大禹是治水的伟大英雄?这节课我们来一起解决这些问题。这三个问题的过渡,提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二、学习课文,认识大禹(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过渡:是啊,那洪水究竟有多大?老百姓到底有多苦呢?2、让我们来了解当时洪水泛滥的情景吧!3、指名读第一自然段。4、教师用简笔画勾画出淹没的农田,冲到房屋的洪水。(1)在平日里,水都在农田下,发洪水时(边画洪水边说)洪水淹没了农田,意味着什么?(人们没有粮

7、食吃)(2)继续画:大水把人们的房子也冲毁了,这意味着什么?(人们没有家了,也就无家可归了)5、可恶的洪水使人们失去了宝贵的粮食、失去了温暖的家,人们只好到处流浪,过着痛苦的生活。6、看到这滔滔的洪水冲跨了房屋,淹没了庄稼,老百姓无家可归,你的心情怎样?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洪水的凶猛以及老百姓生活的不幸吗?(1)指名读。加之生生、师生间的互评:有感情!能把洪水读得再凶猛些吗?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波涛滚滚的洪水正向我们冲来,太可怕了!又仿佛看到了老百姓正在四处逃难,真是太可怜了!(2)好大的洪水,好不幸的人们!来,我们一起满怀同情,读读这一段。运用板画与介绍,创设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学

8、生能入境读书,体会老百姓的不幸生活。(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过渡: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日子,能让老百姓这种苦难的日子继续下去吗?不行!这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真是太大了,该不该治?这时谁挺身而出?大禹也像你们一样,下决心治理洪水,他会怎么想呢?这个决心下得好!一起来读好这句话。出示句子: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2、治理洪水可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3、出示图1:禹先做了什么?(察看水流和地形)他是怎样察看的?指名读文。出示句子:他吃尽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指名读。水流我们都知道,地形是怎么

9、回事?如果我们要察看一个地方的水流和地形那就爬山,还得过河,辛苦吧?大禹可比我们辛苦多了,你从哪里看出来?千山万水就是指他爬的山很,过的河数都数不清。谁来读好这个词。想象一下,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这么多困难,都被禹克服了,他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谁来读好这句话。4、这还只是治水的准备工作,更大的辛苦在后面呢。出示图2:禹又做了什么?指名读。出示句子: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这句话里有两个词,它们都带有九字,你从这个九字明白了什么?如果只是挖河还不算难,如果河与河之间还有山,那还要劈开大山。你见过大山吗?让你去开山你敢么?大禹干了4千

10、7百多天,要13年,在没有先进机器的古代,这是多么不容易啊!想一想,禹在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困难?这些困难,又都被禹战胜了。他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想象一下,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想一想,禹在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困难?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孩子提炼生活、丰富想象,重新构建原有的知识储备,学生通过想象,可以进一步体会大禹的辛苦及面对困难无畏的精神。5、禹怎么会想到这个办法呢?请小朋友听一个故事。师介绍禹的父亲鲧治水的故事。教师小结:禹为了治理好洪水,他总结了父亲治水的经验,察看地形,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采用了“引”的方法。他的治

11、水方法和父亲的方法是补养的。你听了,觉得大禹又是一个()的英雄。通过讲述禹的父亲鲧治水的故事,通过介绍父亲治水的教训,进一步引导小朋友“知其所以然”,大大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通过两次概括:大禹是一个()的英雄,为后文“伟大英雄”的理解打下伏笔,理解文末称他为伟大的英雄,也就水到到渠成。6、学到这里,觉得大禹怎么样?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一小节。(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过渡:禹在外治水整整13年。其间,还传颂着一件更加感人的故事,你想听吗?1、教师讲述,谁能把他填一填吗?出示填空:禹在外治水()年,曾经()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12、2、谁愿意读一读。3、大家说说一周有多少天?一个月多少天?一年多少天?十三年知道多少天?十三年四千七百多天哪!这期间他没有回过家,而仅有的三次路过家门的机会,但是还是没有回家?如果是你,当你一年、两年见不到你的父母,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三年见不到他的父亲,他幼小的心灵又会怎么想?有一天,禹的儿子再也忍不住了,跑去问娘,他会问些什么呢?面对儿子的提问,娘会怎么回答他呢?指名学生角色表演。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个问题就像一个个小钩子钩住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同时让学生联系自己,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接着又让学生分别表演母亲和儿子,让学生将内心的想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13、学生就能在境中悟情,体会大禹的伟大精神。4、小结:是的,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家,也没有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大禹为了千万的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他舍小家而顾大家。后人用一个成语概括了这个故事,叫做“三过家门而不入”,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赞扬像禹这样“不顾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的人”。阅读课文后,进行概括,适时拓展介绍成语,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5、他多想回去看一看那啊!可是为了治理洪水,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他舍小家而顾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啊!让我们带着这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感人的故事吧!气氛的渲染、成功的引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6、读到这里

14、,你想对他说什么?你觉得大禹是一个()的英难?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1、过渡:就这样,大禹为了治理洪水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把洪水给治服了,想象一下那又是怎么样情景呢?让我们放声朗读吧!(自由读最后一小节)2、出示图片:在这安定的日子里,老百姓在做些什么啊?展示老百姓安定生活的情景,此时无声胜有声。既扩充了课文的内容,也有利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3、这幸福美满的日子是谁带来的?如果你是大禹的邻居,你会对他说什么?4、如果你是他的儿子,你又会说什么?5、学到这,你又想对大禹说什么?进一步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性,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三个连续的问题,体现了一定的梯度,通过角色的变换,进行语言训练,使学生在读思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了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激发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6、是的,他不愧后人称他为大英雄,不仅我们这里说他,所有的人都记住了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大禹。大禹治水是发生在公元前21世纪的故事,一直流传到公元后21世纪的今天,而且还会一代又一代流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板书)!7、学到这里,你明白为什么课题中称他为大禹,为什么结尾还称他为伟大的英雄吗?(因为禹不但吃尽了千辛万苦,还无私私奉献,所以人们尊敬的称他为“大禹”,称他为伟大的英雄。)引导学生讨论,既照应了题目,又完成了开头的学习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