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出师表(节选).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67889630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出师表(节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出师表(节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出师表(节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出师表(节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出师表(节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出师表(节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出师表(节选).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出师表(节选)(六)出师表(节选)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

2、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无道理的话,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扬善除恶,不应标准不同。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

3、于昔日,先帝称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情志意念忠贞纯正的人,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补正疏失,增益实效。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亲贤臣,远小人,此先帝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

4、不叹息痛恨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忠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哀叹和憾恨的。侍中郭攸之、费,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

5、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的卑贱,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_,_,_,_,_,_。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

6、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兵器充足,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消灭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掂量利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董允的责任了。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并取得成效,如果不取

7、得成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上告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备郭攸之、费、董允等人的怠慢,公布他们的罪责。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从善的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远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如今正当离朝远征,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话。课文下面注释: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崩殂()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秋:这里是“时”的意思。殊遇:优待,厚遇。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光:发扬光大。恢弘:这里是动词,意思是发扬光大。也作“恢宏”。引喻失义:说话不恰

8、当。引喻,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臧否,善恶。0、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1、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刑,罚。2、理:治。3、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4、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5、简拔:选拔。6、遗():给予。7、悉以恣之:都拿来问问他们。咨,询问。8、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9、性行()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淑,善。均,平。20、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9、。2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22、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23、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24、驱驰:奔走效劳。25、后值倾覆:后来遇到兵败。26、尔来:那时以来。27、临崩寄臣以大事:刘备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且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28、夙夜忧叹:早晚忧愁叹息。29、不毛:不长草(的地方)。30、驽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劣马,走不快的马。钝,刀刃不锋利。31、攘除:排除,铲除。32、斟酌损益:(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损,除去。益,兴办、增加。33、慢:怠慢,疏忽。34、彰其咎:揭示他

10、们的过失。彰,表明、显扬。35、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诹,询问。36、雅言:正言。37、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附加练习.阅读理解。诸葛亮在第一段中分析当前形势时指出了_,_的不利客观条件和_,_的有利的主观条件。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诸葛亮从形势出发,向后主刘禅提出了_,_,_三条建议,其中重点是_,理由是_。提出这些建议是为了实现_,_,_,_,_的政治愿望。广开言路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亲贤远佞只有这样,才能广开言路,赏罚严明,才能稳定国内政局,才能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在文中插入对往事的追忆,

11、是为了阐明_的观点,表达自己_的真挚感情和_的决心。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大事报先帝而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2、文中作者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历程是什么?在全文的作用如何理解?三顾茅庐出山效命临危受命委以重任临崩寄大事。作用:追述先帝殊遇,说明进言属忠谏,叫后主舒心;鼓励后奋发图强;以不平凡的历程,说明创业艰难,叫后主不可半途而废,更不可前功尽弃;劝后主效法先帝;自表心态,让后主放心,并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3、第七自然段中“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条件和目的各是什么?此处照应了前边的哪句话?条件是“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照应了“先

12、帝知臣谨慎,故临界崩寄臣以大事也”4、出师表中,句句是肺腑之言,仔细体会,全文洋溢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感于先帝知遇之恩而图报,对刘氏父子和蜀汉一片忠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5、结合本文及三国演义的理解,你认为诸葛亮千百年来一直备受人们称颂的原因是什么?围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回答即可。6、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条,结合出师表和自己的生活谈谈你的体会?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A从要广泛听取意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的角度回答;B.从各党派、团体到个人应有一个统一平等的标准,不应有特权角度回答;c.从人际交往中,选择君子,远离小人角度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