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学案.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67868351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学案.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学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学案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课标要求】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能力目标:学会归纳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的能力。情感目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成就。2.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学习难点】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熟悉课本,完成下列问题).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成就。2自学课文,讨论后填写以下表格。学派

2、姓名历史地位时期著作主要思想儒家孔子孟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兵家孙武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学以致用材料“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孔子的上述言论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句?针对此句,请谈一下你的见解或者感想。(2)结合语文课文论语,你能用论语中心语句来反映孔子的主要思想吗?教育对象:教学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方法:2走近历史老子主张以柔克刚。相传老子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弟子们说:“我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还在。”(1)老子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2)他的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中是否有用?请你举例

3、说明上面几种现象。(最好能联系自身经历过的事情来说明)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请你分别用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的观点为班集体的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四、知识整合五、巩固练习春秋时期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思想家是()A孔子B老子c孟子D墨子2根据孔子言论整理成的书是()A春秋B尚书c论语D诗经3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A老子B孟子c荀子D墨子4孔子生活在()A春秋晚期B战国初期c春秋早期D战国晚期5“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出自()A道德经B孙子兵法c韩非子D论语6推动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因素是()A新兴地主的产生B频繁的争霸战争c社会大变革D井田制瓦解六、中考连接.

4、(XX•浙江义乌)在美国西点军校,一个XX多年前的中国人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思想受到了学员的追捧。这个人是()A孙膑B孔子c韩非子D孙武2.(XX•广东东莞)论语是大思想家孔子的语录,宋代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孔子思想的核心主张是()A“仁”和“礼”B“因材施教”c“为政以德”D“有教无类”3.(XX•广东东莞)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同政治派别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在治理国家方面,道家的主张是()A以“礼”治国B以“法”治国c“兼爱”“非攻”D“无为而治”4.(XX•山东威海)右图为正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

5、会徽,它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突显了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古往今来治国兴邦的基本经验,我国古代思想家最早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的是()A老子B孔子c孟子D墨子5.(XX•山东青岛)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的前言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请问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核心是()A“仁”B“无为而治”c“兼爱”、“非攻”D“法治”6.(XX•山东东营)战国时期,主张“兼爱”、“非攻”的是()A儒家B法家c墨家D兵家7.(XX•山东淄博)在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艺术地再

6、现了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的文化特色。其中“圣人”指的是()A孔子B老子c墨子D韩非子8.(XX•广东汕头)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对教育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是()A主张“为政以德”B按出身贵贱招收门徒c主张“因材施教”D以论语作为教材9.(XX•湖北襄樊)论语中所记载的是我国古代思想家的言论。()A孔子B老子c韩非子D董仲舒0.(XX•湖南长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20)提出要逐步实现“均衡教育”。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言行中最能体现“均衡教育”思想的是()A提出“仁”的学说B提出“为政以德”c创办私学D提出学习要“温故而知

7、新”1.(XX•福建莆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其中强调用“刑罚”加强统治的学派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2.(XX•江苏宿迁)“知足常乐”源于古代“无为而治”思想,提出这一思想的学派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3.(XX•江苏盐城)学习需要“温故而知新”。明确提出这一学习方法的古代教育家是()A孔子B墨子c韩非子D孟子4.(XX•山东泰安)开心辞典的主持人王小丫出了这样一道题:他是我国春秋晚期的鲁国人;他提出了“仁”的学说;他最早创办私学。他是()A老子B孔子c孟子D墨子5.

8、(XX•内蒙古呼和浩特)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在战国时期就曾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6.(XX•江苏扬州)孔子思想中,体现和谐社会要求的是()A仁者爱人B等级观念c举一反三D温故知新7.(XX•内蒙古赤峰)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他的言论记载在下列哪部书中()A论语B诗经c春秋D离骚8.(XX•湖南永州)XX年1月22号,电影孔子热映,下列不能作为孔子的主张在电影中出现的是()A因材施教B仁者爱人c温故而知新D无为而治9.(

9、XX•湖南株洲)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德治”的是()A老子B孔子c孟子D韩非子20.看图回答问题观察下图哲理漫画(1)以上三幅图片分别反应了战国时期哪家的思想学说?(2)今天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体现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请举一例说明。(3)你最欣赏三幅图片中哪一家的治国思想?请说出你的理由。(4)诸子百家的学说中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参考答案一、1.政治主张: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了一切美德。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主张恢复西周的制度。教育成就:孔子创

10、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孔子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孔子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孔子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2.学派姓名历史地位时期著作主要思想儒家孔子创始人春秋晚期论语“仁”爱人;“为政以德”广收门徒;创办私学;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知新孟子代表人物战国时期孟子反对一切战争;“仁政”治国;反过捕,按令伐道家老子创始人春秋晚期道德经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相互转化庄子代表人物战国时期庄子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墨家墨子创始人战国时期墨子主张“兼爱”,互助互爱,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非攻”,支持正义

11、战争法家韩非代表人物战国末期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兵家孙武兵家鼻祖春秋晚期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学以致用(1)他教育我们对学过的知识要时常温习,要不断总结和向别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要具有老老实实和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学有所成。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发表自己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2)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2.走进历史老子的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辩证

12、看问题的思想。我认为有用。它使人认识到:什么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是可以变化的。貌似强大的人可能会被弱者打败,看起来聪明的人可能一生无所作为,平凡的人由于努力可能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自己举例子即可。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墨家:同学之间应相互帮助、团结友爱,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2.儒家:教师要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对学生进行感化、说教、不能体罚学生,让爱心充满班集体;学生要人人诚实,言行一致。3.道家:自习课时间应留给学生。4.法家:建立班规,奖惩分明。五、巩固练习.B2.c3.D4.A5.B6.c六、中考链接DADcAcAcAcccABB(16-19)AADc20.看图回答(1)图一体现了道家思想;图二体现了法家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