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67828157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7.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往事依依》教学设计.doc(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往事依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理解文学对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2.能体会蕴含的丰富的情感。3.初步了解“引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教学步骤(一)导读进入新课同学们,今天向大家介绍一位特殊的客人,她曾经是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而现在成为一个有口皆碑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学家,她是谁呢?在于漪的少年时代,发生了哪些难忘的事,以至于对于漪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二)熟读课文,给重点字正音。徜徉(chng)(yng)浩淼(mio)雕镂(lu)镌(jun)谆谆(zhn)雨晦(hu)婵娟(chn)(三)词语解释:(同学们思考片刻,由老师读出)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浩淼:形容水面辽阔。雕镂:雕刻。走

2、投无路:形容无路可走,陷入绝境。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考。依稀:模糊。万端:极多而纷繁。(四)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教师分析:从题目往事依依来看,作者的主体是回忆往事,听第一段录音,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往事在于漪心中的地位。“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仍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答案: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五)围绕往事,突出描写了哪几个片段场面?这些往事,又给于漪带来了什么影响?答案:.看图画内容:家里的山水画和评注图象水浒传。感受:百看不厌,“徜徉于山水之间”,身临其境,津津有味。2.读诗歌内容:四季景色“万紫千红总

3、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童”,“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感受: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3.听讲课:(两位老师)国文教师:特点:朗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慷慨悲歌。感受: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每次登上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代课的国文老师:特点:教田汉南归诗的时候,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感受: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4.聆教诲:特点:“你们光

4、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感受:一生受用不尽。(六)总结往事及带给于漪的影响。同学们做短暂思考,由教师总结。往事依依于漪看图画有身历其境之妙热受自然读诗歌领略祖国风物之美爱国、爱美、爱生活听讲课使我深受感动爱课外阅读聆教诲使我铭刻在心热爱文学(七)联想拓展:当合上书本,和于漪老师一起回到了她的少年时代,一起看图画、读诗歌、听讲课、聆教诲,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在心里涌起了许多感想,的确,文学带给人们如此多奇妙的感受,文学带给人们如此重要的影响。我们情不自禁地联想到第一课,赵丽宏老师在为你打开一扇门里深情地召唤

5、我们每个人去亲近文学,去真切地感受文学,生活中不能没有文学啊,今天,在我们和于漪老师一起走进了往事依依,感受了于老师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步入人生之路,积极向上的人生之路,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赵丽宏写下的自己对文学的感受,相信同学们此时会有更多的共鸣。教师有感情的诵读,同学们用心聆听:“你是广袤的大地,是辽阔的天空;你是崇山峻岭,是江海湖泊。你用彩色的文字,描绘出世界上可能存在的一切美妙景象。不管是壮阔雄奇的,还是精微细致的,不管是缤纷热烈的,还是深沉肃穆的,你都能有声有色地展现。你使多足不出户的人在油墨的清香中游历了五光十色的境界。你告诉人们,人生的色彩是何等丰富,人生的旅途又是何等漫长曲折。你把生

6、活的帷幕一幕一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动人心的喜剧和悲剧。你可以呼唤出千百年前的古人,请他们深情地讲述历史,也可以请出你最熟悉的同代人,叙述人人都可能经历的日常生活。你吐露的喜怒哀乐,使人开怀大笑,也使人热泪沾襟(八)思考,请同学们归纳出课文的主题思想:教师总结:课文通过“我”对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常萦绕胸怀因而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课后练习一、给下列加线字注音:徜徉()()浩淼()雕镂()镌刻()谆谆()雨晦()二、词语解释.徜徉:2.浩淼:3.雕刻:4.镌刻:5.走

7、投无路:6.心旷神怡:7.鸦雀无声:8.谆谆教导:9.搜索枯肠:0.万端三、填空:往事依依的作者是(),通过对(),(),(),()等几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深情。幼时记趣沈复教学目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2.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3.学会并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4.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前学习已经能够很熟练的进行的复述。教学步骤(一)导读进入新课内容: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知道课文的题目是幼时记趣,我们就知道了的内容和童年有关,童年,人们经常形容它是“金色的童年,所有人的童年是相似的:每个人的脑海

8、中有着无限神奇的想象力,总是以天真烂漫的童心去看周围的世界,同学们一定也有这样的体验,在大人们看起来不起眼,不以为然的事物我们却把它想得神奇美妙。比如夏天看黄昏时的火烧云,它们可以在孩子的眼中像巨人,像大山,像狮子,比如我们堆积木,在沙滩上盖城堡,在童年的我们的眼中仿佛也都在真的城堡中自得其乐一样。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幼时记趣的作者沈复虽然早已作古,但他的童年也和许多人,和同学们的童年是一样的儿时的沈复对大自然有一颗天真的、有丰富想象力的童心,他也曾把很多藐小微物看作另一种奇妙的景观,并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相信同学们也从中得到共鸣,也引起我们对自己童年生活无限的遐想与回忆。(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9、:幼时记趣的作者是沈复,清代散文家,他能文善画,做过幕僚,游历四方,足迹遍天下,著有浮生六记六卷,内容抒写个人家庭情爱生活,有快乐有哀愁,发自肺腑,文学味道颇浓,但情调低沉,略带伤感,这大概和他一生困顿不遇的经历有关。(三)由教师朗读课文,给重点字正音。童稚(zh)藐小之物(mio)拟作(n)项为之强(jing)鹤唳(l)怡然称快(y)土砾(l)壑(h)庞然大物(png)癞蛤蟆(h)(ma)(四)词语解释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之为其鞭数十:鞭:原意是鞭子,本句中当动词,用鞭子打。昂首观之:观:观看。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清楚。秋毫,指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羽毛,比喻

10、极细小的东西。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五)思考问题:.童年时代最珍惜最宝贵的回忆往往是一些充满童真童趣的行为,我们看看作者在课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有趣的事?分析: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驱打蛤蟆思考问题:2.从文中你看出作者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分析:沈复此时有丰富的想象力思考问题3.文中表现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分析: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总结:以上都说明作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思考问题:

11、4.文中表现作者观小为大的丰富想象力的句子有哪些?各出现在哪一幅画面里?分析: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观蚊如鹤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得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神游“山林”庞然大物,盖一癞蛤蟆也驱打蛤蟆(六)总结全文结构分析:第一段:总叙“物外之趣”第二段:“物外之趣”一、观蚊如鹤第三段:“物外之趣”二、神游“山林”第四段:“物外之趣”三、鞭打蛤蟆(七)拓展思考:.同学们,这篇叙述作者童年生活的散文围绕的中心是什么?分析:童趣拓展思考:2.你认为文中能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一件事例它好在哪里?分析:同学们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如可以说自己对“观蚊如鹤”这幅图画印象深刻,平时

12、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蚊子想到的是快把它赶走,以免被叮咬,而儿时的沈复却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不但把蚊子联想成同样细腿细脚的仙鹤,还把它们特意赶到蚊帐中,用烟喷蚊子,造成美妙的青云白鹤景观,而自得其乐,这些都是大人们想象不到的,正因为有着天真的童趣,沈复才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让自己的童年生活充满了无穷趣味。(同学们在这一题中可发挥自己想象,你从文中某一事例又想到了什么,可自由发挥)(八)由教师诵读(和同学一起诵读),再次熟悉课文内容,感受作者丰富想象力和天真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

13、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凹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课后练习一、解释加线词徐喷以烟()拔山倒树()怡然()明察秋毫()余年幼()项为之强()常蹲其身()二、给加线词注音童稚()项为之强()鹤唳()刚强()丘壑()怡然()凹凸()【模拟试题】(答题时间:80分钟)一、根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