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82茎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7813223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82茎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82茎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82茎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82茎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82茎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82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82茎(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8 章 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 8.2 茎,8.2.1 茎的形态 1. 茎的形态特征 外形:大多为圆形,其它有三角形、四棱形、扁平形等。 (1) 茎具节和节间 (2) 着生叶和芽 (3) 具有皮孔,玉米,竹子,示节和节间,2. 芽 (1)芽的概念 芽是处于幼态而未伸展的枝条、花或花序, 即:枝、花或花序的雏体。 枝芽:将来发育成枝条 花芽:将来发育成花,刺老鸦,刺五加,刺五加,(2) 芽的类型 按位置分:顶芽 侧芽 不定芽 按性质分:花芽 叶芽 混合芽 根据芽鳞的有无分:鳞芽 裸芽 根据生理状态分:活动芽 休眠芽,顶芽,混合芽,茎的质地 草本 木本,4. 茎的生长习性/茎的类型 直立茎 攀缘茎

2、:卷须 如豌豆、葡萄、黄瓜等 吸盘 如爬山虎 气生根 如常春藤等 缠绕茎 匍匐茎,直立茎 (薄荷),缠绕茎(五爪金龙),攀缘茎(野豌豆),攀缘茎(爬山虎),匍匐茎 (澎蜞菊),5. 茎的分枝类型 单轴分枝 合轴分枝 假二叉分枝 二叉分枝 禾本科植物 的分蘖,单轴分枝,合轴分枝,山丁子,假二叉分枝,二叉分枝,禾本科植物的分蘖,长芒稗,8.2.2 茎尖的结构 1. 茎尖的分区 习惯上把位于茎的顶端较为幼嫩的部分称为茎尖。,分生区:由原生和初生分生组织构成的顶端分生组织,伸长区:包括几个节间,开始出现初生结构。,成熟区:细胞停止生长,形成初生结构。,原表皮 基本分生组织 原形成层,表皮 皮层和髓 维

3、管柱,茎的初生结构,2. 茎的顶端分生组织 位于茎的顶端(枝顶),为芽中被幼叶包围的部分。,基本分生组织,原形成层,叶原基,幼叶,居间分生组织,顶端分生组织,3. 叶和芽的起源 (1) 叶的起源 叶起源于叶原基,在顶端分生组织的第二 层或第三层出现。 (2) 芽的起源 起源于芽原基和腋芽原基,在表面的几层 细胞产生。 叶和芽都起源于分生组织表面第一层或第二、 三层细胞,这种起源方式称外起源。,8.2.3 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1. 表皮 2. 皮层 3. 维管柱 (1) 维管束 初生木质部:导管、管胞、木纤维 和木薄壁细胞 初生韧皮部:筛管、伴胞、韧皮纤维 和韧皮薄壁细胞 (2) 形成层:一

4、层具分裂能力的细胞 (3) 髓:茎中间的薄壁细胞 (4) 髓射线:维管束之间的薄壁细胞,表皮,髓,维管束,形成层,髓射线,双子叶植物花生茎的初生结构,8.2.4 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1. 形成层的来源和活动 (1) 来源:束中形成层 束间形成层 (2) 活动:向内产生次生木质部 向外产生次生韧皮部 2. 次生木质部 组成成分:同初生木质部:导管、管胞、木纤维和木薄壁细胞 3. 次生韧皮部: 筛管、伴胞、韧皮纤维和韧皮薄壁细胞,茎的初生结构,产生维管形成层,产生次生结构,椴树茎的次生结构,4. 射线,髓射线和维管射线的比较 相同点:1)由薄壁组织构成 2)生理功能:贮藏及横向运输 3)横切面

5、上呈放射状排列 不同点: 髓射线 维管射线 1)位置:维管束之间 维管束内(木射线和韧皮射线) 2)来源:基本分生组织 次生组织(束内形成层) 3)数目:固定 逐年增加,5. 年轮、木材及其三种切面,1 年轮、早材和晚材,三切面:横切面、径向切面、切向切面,2 茎的三种切面,边材和心材,心材的导管细胞被侵填,3 边材和心材,6. 木栓形成层的来源和活动 来源于皮层或表皮 产生木栓层和栓内层 7. 树皮的概念 2 种 周皮和形成层以外 木栓层 周皮 木栓形成层 栓内层 皮孔,周皮:木栓层,木栓形成层,栓内层。,周皮,皮孔,8.2.5 裸子植物茎的结构特点 与双子叶植物木质茎结构相似,初生结构包括: 1. 表皮 2. 皮层 3. 维管柱 1 维管束 初生木质部:由管胞组成 初生韧皮部:主要由筛胞组成 2 形成层 3 髓 4 髓射线 次生结构与木质双子叶植物相似,8.2.6 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特点 大多数单子叶植物只有初生结构,包括: 1. 表皮:外壁有蜡质被 2. 基本组织:靠近表皮有厚角组织 3. 维管束: 散生 无形成层 少数单子叶植物有次生生长,如:龙血树,8.2.7 茎的生理功能 1. 输导作用 2. 支持作用 3. 贮藏作用 4. 繁殖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