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_公开课上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67783263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3.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涉江采芙蓉_公开课上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涉江采芙蓉_公开课上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涉江采芙蓉_公开课上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涉江采芙蓉_公开课上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涉江采芙蓉_公开课上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涉江采芙蓉_公开课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涉江采芙蓉_公开课上(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卢照邻),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白居易),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李白),涉江采芙蓉,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 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梁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1、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如今日良宴会、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驱车上东门行(“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如西北有高

2、楼感叹知音难逢。明月皎夜光写朋友离我而去。 3、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涉江采芙蓉、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如何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1、通过朗读,直接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3、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菡萏、净友、芰荷等。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且已成定说。以荷入诗者,有丁鹤年的采莲曲,“莲开花复水,莲谢藕在泥。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

3、不学杨柳枝,含颦送离别。”此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以荷入词者,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以荷花喻意境之静谧悠闲。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更多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渡过江水去采那朵莲花,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长满芳草。,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 描述了怎样的情景? 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

4、好。,涉江郊游 采摘芙蓉,兴奋,诗歌中的意象该怎样鉴别呢?,诗歌离不开意象,诗人一般是通过客观景物来寄寓自己的情感。然而,自然界的山川草木、风花雪月是没有情感的,当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其中,这便产生 了意象。因此“意”即主观情志,“象”即客观景物。主观情志与客观景物的有机融合就是意象。意象的创设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它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 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对客观事物所寄寓的情感存在着个性,同一国度同一民族对客观事物所寄寓的情感又存在着共性。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传 统的诗歌意象 .,我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诗歌意象,一 以荷花比喻不同流合污或出淤泥而不染。 如:1.制芰荷以为衣

5、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 2. 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以折柳(杨柳)、杨柳枝、关山月借指惜别或离愁别续 。 如: 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2.渭城朝雨浥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三.以春草比喻离别的愁绪。 如:1.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 四 以冰雪、比喻品格高洁、冰清玉洁。 如:1.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应念领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 五 以蝉比喻品行高洁。 如: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6、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六以松比喻坚韧挺拔的精神。 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花时。(陈毅松),七 以竹子比喻高风亮节。 如:无人赏高节,独自抱贞心。(刘孝先竹) 八 以梅比喻凌寒傲雪的精神。 如: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2.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九 以菊花比喻迎风斗雪的傲骨。 如:1.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

7、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以乐景衬哀情,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采了莲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你从“远道”一词品出什么?,设问。“远道”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一些消息。把人物放在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人在远方 心愿难遂,失意,回头望望远处的故乡,却又长路漫漫无边无际。,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旧乡”“长路”。 “旧乡”在“漫漫”长路的那头,看不到也

8、望不着,“旧乡”的爱人此时也正凝眸相望吗?相爱却不得相见,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这两句将“远道”意思说尽。,回望故乡 长路漫漫,这两句里“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了什么?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的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的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回望故乡 长路漫漫,感叹,漂泊异乡两地相思,在思

9、念的愁苦中忧伤以致终老。,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天各一方 忧伤难遣,“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两句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忧伤,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表达感情的方式是:采摘芙蓉。 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以花草赠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怎样理解这种行为?,“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 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10、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 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芙蓉就是荷花,荷花给人清幽、高洁的感觉。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她具有美好的品质。因此,写采芙蓉送给所思之人,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读完这首诗,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游子思念爱人 、家乡的思想感情。,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比较:,异:两

11、首诗歌所寄托的外物有所不同,涉江采芙蓉借“芙蓉”“兰泽”“芳草”的幽香等美好欢乐的情景来以乐景衬哀情;而庭中有奇树则是以树为寄托物。另外涉江采芙蓉的结句哀伤不止,而庭中有奇树则自我宽慰。,同:两首诗都采用了先扬后抑的写法。前面六句,诗人对于花、树(意象)的珍奇美丽极力赞扬,最后两句点明了全诗主题。两首诗歌都意境高洁、清幽;含蓄不尽,余味悠长。,关于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合作探究,抒情主人公是谁?,请大家运用联想和想象描摹诗歌的画面,涉江采芙蓉 纵使江水溅湿了衣衫,我依然要采得江中那最美丽的莲。这淡雅的莲花,挺拔的枝叶,像极了你我远方的爱人,记得我们曾许下的诺言吗?“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对你的思恋,一天又一天,莲花开落,等在季节里的容颜日渐凋零,却依然不见你那熟悉的面庞。 为何我回望故乡的双眸这样氤氲?归家的路途遥遥无尽,时光在这条路上设下了重重陷阱 ,我日思夜想的人儿啊!怎样才能飞到你的身旁?曾经沧海,蜡炬成灰。此生,无法执子之手,就这样孤独终老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