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生借书说教案.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67707083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生借书说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黄生借书说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黄生借书说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黄生借书说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黄生借书说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生借书说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生借书说教案.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生借书说教案科目语文年级初三标题黄生借书说关键词文言文/教案内容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本文是自读课,安排一课时完成。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原则,以教师指导下的自读为主线进行训练。教学本文可采用诵读法,共步骤可概括为“四读”。.读课文,领悟语旨。散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抽查诵读情况,重在指导读出语气。领悟文旨论述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以勉励黄生勤奋读书。2.读课文,体会语脉。首段开门见山,结尾简明扼要,前呼后应,点明写本文的缘由。中间三段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结构严密,层次清晰。首先列举藏有书者不读书的例子,再以生动的笔法描绘读自己书和读借来的书的两种不同心理,论述“书非借

2、不能读”的道理。最后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体会,印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3.读课文,品味语词。第二段中两个反问句语气和作用,如将它们改为陈述句,效果有何区别?“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与“天下物皆然”中的“然”词义相同否?是否都应重读。“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一句中去掉“惴惴焉”如何?“摩玩”一词表达什么感情?“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句中“叹”与“惜”的含义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而“叹”?为什么而“惜”?这句话表达作者什么感情?“然则予因不幸而遇张乎,生因幸而遇予乎?”中“然则”一词删去有什么不好?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读课文,感受语情

3、。重在体会作者运用多种句式来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以及形象化语言的感染力,与作者情感达到共鸣。因课时有限,背诵可放在课外。因议论文的背诵较记叙文背诵难度更大,教师应作必要的指导。可采用线索记忆法或分层消化法进行记诵。【指点迷津】兴趣激发.背诵过程中可采用男女生对读、对背的方式进行。2.讨论过程中可设立论辩白,再设一反方进行辩论。教学目的.学习本文提出中心论点并层层深入论证的写法。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阐明道理的写法。3.领会文中所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培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2.难点“难”和“难测”的不同用法。二、学海导

4、航【学法指要】一、掌握字词.注音摩俟辄俸g度g2.词句补释书非借不能读: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夫,音。强假,勉强借来。惴惴焉摩玩之不巳: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音,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摩玩,摩挲玩弄,抚弄。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庋,音g,置放;收藏。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姑,姑且、且。俟,音,等候、等待。异日,日后、将来。故有所览辄省记:所以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有所览,有看到的。辄,就。省记,记在心里。省

5、,音g,明白。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到处都堆放满了。落落,堆集的样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素镡灰丝时蒙卷轴:白色的蠹鱼和虫丝常常沾满了书卷。素镡,指书里的蠹虫。灰丝,指虫丝。今黄生贫类予:如今黄生像我一样贫穷。类,似,像。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共用,这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动词,同别人共用。吝书,舍不得书。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实在不幸而遇到张。然而,既然这样,那么。固,本来、诚然、实在。3.辨音假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假期省g故有所览辄省记g节省翻卷素镡灰比时蒙卷轴5.辨义子不闻藏书者乎你子

6、孙弃者无论焉儿子、儿辈然天子读者有几然而非独书为然这样非独书为然是若业为吾所有被为一说作、写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接着,这以后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这样说来,那么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表强调语气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地子孙弃者无论焉表感叹语气必高束焉指代书,也可理解为表感叹语气授以书而告之曰代指黄生吾不得而见之矣代指书少时之岁月的惟予之公书与张氏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独之吝书若不相类立性作者简介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钱塘人,著名诗人。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等地知县。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生活华奢。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作品简介.

7、内容: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学。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本文的结构层次全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用摆事实、作类比等方法,列举藏书不读书的情形进行论证。首句是统领句,指明以下的话是对黄生说的。第二部分写自己年幼时和做官以后的切身体会,再次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是用谈体会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第三部分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向黄生提出希望,勉励黄生珍惜有利条件,勤奋读书。第四部分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

8、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期望。写作特色.全文构思严密,紧扣中心。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书非借不能读”,结尾照应开头,点明写本文的缘由。中间三段是重点。首先,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富贵之家和一般藏书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然后,用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家书的两种不同心理作对比,来证明“书非借不能读”。接着,以自己幼年时和当官后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能感到借得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他下苦功读书。2.夹叙夹议,议论层层深入,含蓄有力的表达了主旨。第二段,在举了三个事例之后,慨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作者对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

9、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表示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第三段,在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后又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由于书难借“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里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四段,在谈了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之后,委婉的说到黄生机遇好,应该用功读书。3.运用对比手法。以藏书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姑俟异日观”的心理,向借书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做法、“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心理作对比。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作对比。上述两个对比,都有力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点。第四段,以“张氏之吝书”同“予之公书”作对比,由此

10、引出黄生之“幸”和作者之“不幸”的对比,蕴含着对黄生的厚望。疑难解析及思路范例.“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中的“然”和“然则”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然”和“然则”在文言文中都充当连接成分,但一个是词,一个是短语,具体用法也不同。“然天子读书者有几”中的“然”,相当于“然而”“可是”等,表示转折的意思。“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中的“然则”,相当于“这样,那么”,它紧承上文引出下面的意思。对“然则”的解释不能生搬硬套、僵化呆板,应注意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翻译。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一句中“然则”便译作“这样那么”。2.课文的中心论点

11、是什么?“书非借不能读也”。3.根据中心论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自己不必存书,只有借书才能“读书也必专”呢?作者写作文的另一个重要意图,在于借“书非借不读也”的观点予以发挥,否定那种耽于安逸、不思进取的行为,勉励青年们正视客观困难,创造条件,在逆境中奋发进取。4.从结构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本文构思严密,论证层层递进。作者的意图是教育青年人专心读书,所以一开篇就阐明道理,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并逐层加以论证:先分析问题。首先分析藏书者的一般情况,侧重说明有书不能读的原因:再说自己的切身体会,侧重说明唯借书才能读书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进行

12、今昔对比,重提自己过去借书之难,以自己的“不幸”反衬黄生之“幸”。行文至此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希望,希望黄生“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5.从写作方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提示之一:课文第二段从几个角度论证“书非借不能读”这个论点?从两个角度论证:藏书多者,“读书者有几”?无书而借书读者,“非夫人之物而强假要,必虑人副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两个角度一正一反地对中心进行论证,这是什么论证方法?明确并板书,对比论证。文中的对比论证还有几处?这几处的对比意在分析哪几方面的问题?作用是什么?归纳: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余”幼时和黄生无书作对比;一些人家“祖父

13、”藏书与“子孙”弃书作对比;藏书者有书不读与“余”和黄生无书可读作对比;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心理作对比。“余”幼时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对比;“余”幼时之“不幸”与黄生之“幸”的对比。这些对比集中起来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藏书者往往不读书;二是唯借书方能读书。作者正是在这两方面事实的基础上作出“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的。对比论证的作用是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从而增强的说服力。提示之二:本文是议论文,但从表达上看,是否以说教的方式来训导黄生呢?讨论、归纳并板书: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先晓之以理,并从藏书者和借书者

14、对书的不同态度、不同心理角度作对比,做到有理有据。为了进一步强调中心,使具有感染力,作者又联系自己的具体实践,从正反两面谈了“通籍”前后读书迥然相异的情况,言辞中肯,令人深思。最后作者又发出“生固幸而遇予乎”的感慨,对黄生的爱护和期望之情溢于言表,充分体现了一个长者的态度。这样就能做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课文翻译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我把书借给他,并告诉他说:“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的读啊。你没有听说过藏书人吗?七略四库,是皇帝的藏书,但是皇帝肯读书的有几个呢?牛淌着汗拖来塞满屋的书,这是富贵人家的藏书,但是富贵之家的人肯读书的有几个?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书而儿子、孙子丢弃掉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只是书籍是这样,世间的事物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是勉强借了来的,必定担心人家催着要,就忐忑不安的摩挲抚弄不止,说: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见到它了。如果已经为我所有,必定捆起来放在高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