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教学案-第二单元小结与测评含答案.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67706737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教学案-第二单元小结与测评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8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教学案-第二单元小结与测评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8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教学案-第二单元小结与测评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8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教学案-第二单元小结与测评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8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教学案-第二单元小结与测评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教学案-第二单元小结与测评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教学案-第二单元小结与测评含答案.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教学案-第二单元小结与测评含答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一、对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治世”和“盛世”的认识“治世”和“盛世”在封建社会里,当封建朝廷对地主阶级有所控制,多数农民得以维持正常生活和进行再生产,社会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秩序稳定、矛盾缓和、民族和睦、文化昌盛等现象时,往往被称为“治世”或“盛世”。它的出现有三种情况:在长期战乱或分裂之后,社会经济凋敝,急需安定秩序,休养生息。新王朝的统治者往往顺应形势,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因而出现了“治世”景象,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王朝建立多年后,在长期休养生息、社会

2、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盛世景象,如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这类盛世因承平日久,强盛中也隐含着危机,如天宝危机和安史之乱的出现。在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危机之后,经过改革,调整政策,使王朝有所振兴,出现所谓的“中兴”,如昭宣中兴、光武中兴、同治中兴等。但中兴往往不能解决社会根本矛盾,只是缓解社会危机,因而其出现也是暂时的。2出现原因根本原因:统治者对封建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具体原因前朝末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沉重打击,迫使新王朝的统治者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素质,善于用人纳谏,居安思危。经济上,采取重视发展生产的措施;社会政局方面,政治清明,社会安定。采取开明的民

3、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互通有无,在文化方面,具备了文化繁荣的条件。广大人民辛勤的劳动,为盛世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科技新成果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二、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三者的异同相同点三者都强化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发展。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唐太宗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康熙帝妥善处理了民族关系,收复台湾,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三者都妥善处理了民族关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秦始皇派人北伐匈奴,南击南越,设郡县加强管理;唐太宗恩威并用,既和亲又有军事征讨,从而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康熙帝平叛与结盟并用,加强了中央与边疆地区的

4、关系。2不同点统治效果不同:秦始皇的统治并未使中国进入盛世时期,而唐太宗与康熙帝的统治使中国进入了盛世时期。面临威胁国家统一的问题不同:秦始皇、唐太宗面临的是中央政权与地方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而康熙帝既面临着中央政权与地方分裂势力的矛盾,也面临着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势力之间的矛盾。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对建立了“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千秋功业的秦始皇的评价,最为合适的是A从谏如流,知人善任B缔造统一,创立新制c巩固统一,维护主权D述而不作,万世师表解析:选B选项依次描绘的是唐太宗、秦始皇、康熙帝、孔子。2秦始皇被不少史学家视为“千古一帝”。下列各项中,属于秦始皇所开创

5、的第一有第一次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第一次进行全国文字统一工作第一次统一全国的度、量、衡第一次组织统一的科举考试ABcD解析:选B科举制开始于隋唐时期,排除,答案为B。3“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秦统一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B秦统一使人民脱离了诸侯的统治c秦统一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D秦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解析:选A材料的意思是普通的百姓,得以免予战国时期常年的战争。说明秦的统一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4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俸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材料反映唐太宗的言论与哪一思想比较接近A以民为本思想B休养

6、生息思想c严刑峻法思想D和忍求安思想解析:选A题干材料反映了唐太宗认识到百姓对统治的重要性,与以民为本思想最为接近,故A项正确。5贞观元年,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这说明唐太宗尊重法律的独立性认可皇权有限主张法权高于皇权重视法制建设ABcD解析:选c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法律实际上是皇帝意志的一种体现,故错误,排除含有的选项即可。6康熙二十一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面对郑氏集团的请求,康熙帝采取的举措是A封土赐爵,接受朝贡B御驾亲征,攻占台湾c设台湾府,中央管辖D订立盟约,划定疆界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

7、帝拒绝了郑氏集团的请求,并派施琅收复台湾,并设台湾府,隶属与福建,故c项正确。7下列属于秦始皇与康熙帝共同功绩的是A巩固国家统一B废除分封制度c抗击外来侵略D建立交通网络解析:选A秦始皇采取统一文字、度量衡,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等措施巩固国家统一,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噶尔丹叛乱,抗击沙俄,巩固了国家统一,故A项正确。8“康熙在国内和对外的斗争都为中国历史写下了有声有色和值得珍视的篇页。但康熙始终没有表现出某种使中国跳出落后状态的独特尝试,原因何在?关键不在个人的意志和才能,而在社会条件。”这段评价充分肯定了康熙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贡献尖锐指出康熙开创的“康乾盛世”只是“落日的辉煌”明确指

8、出了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巧妙证明了“时势造英雄”这一说法的合理性ABcD解析:选A“值得珍视的篇页”说明正确;“没有表现出某种使中国跳出落后状态的独特尝试”说明正确;“关键不在个人的意志和才能”说明正确,因此答案为A。二、非选择题9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封建盛世时的杰出政治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资治通鉴卷192,唐记八,武德九年十二月材料二夫圣代之君,存

9、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车不饰,衣服无文,士阶不崇,大羹不和,非憎荣而恶味,乃处薄而行俭。故风淳俗朴,比屋可封,此节俭之德也。李世民帝范•崇俭篇材料一中,“上”认为“止盗”的根本出路是什么?据材料二,分析唐太宗强调“节俭之德”的根本目的。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唐太宗个人与“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内在关系。解析:第问,从材料一中“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的信息来归结“出路所在”;从维护统治角度分析其根本目的。第问,结合材料从唐太宗统治策略以及个人品质等推动“贞观之治”局面出现角度思考作

10、答。答案:出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关系:唐太宗励精图治,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欧阳修新唐书材料二康熙皇帝曾说:“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

11、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清朝民族政策解读依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熙帝对蒙古的基本政策及其民族政策的进步性。综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太宗、康熙帝的历史地位。解析:第问,从材料一中“列置州县”“以其首领为都督”“号为羁縻”等关键词中概括其做法;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统治等方面进行评价。第问,从“乱则声讨,治则抚绥”中概括其政策,从多民族的巩固与发展中分析进步性所在。

12、第问,从各自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功绩中概述二人的历史地位。答案:做法:坚持民族平等;武力与怀柔并用;重用少数民族首领;实行羁縻政策。评价: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形成中华文明多元化局面。政策:乱则声讨,治则抚绥。进步性: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大唐盛世的奠基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史记材料二贞观二年,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稽式旧典,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两边俎豆干戚之容,始备于兹矣。是岁大收天下儒士,赐

13、帛给传,令诣京师,擢以不次,布在廊庙者甚众。贞观政要•崇儒学材料三十一月幸曲阜,诣先师庙,行三跪九拜之礼。东华录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三位帝王对儒学的态度与措施。如何认识三位帝王对儒学态度的差异?解析:第问,从材料一中“皆坑之咸阳”的信息可知秦始皇打压儒学,“焚书坑儒”;从材料二中“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的信息可知唐太宗崇儒尊孔;从材料三中“诣先师庙,行三跪九拜之礼”的信息可知康熙帝崇尚儒家文化,祭拜孔子。结合材料联系所学分析其措施所在。第问,可从儒学本身以及统治者的态度两个方面来分析。答案:秦始皇:打压儒学,“焚书坑儒”。唐太宗: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

14、科举。康熙:崇尚儒家文化,亲自祭拜孔子,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认识:儒学在秦代更多体现保守一面,在唐代、清代则经过自我调整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所以统治者对其态度不同;无论统治者对儒学态度如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封建君主专制。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材料二唐太宗曰:“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见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资治通鉴材料三300年前,我国曾经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康熙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150年后,在新的海上航路使世界地域一体化的进程中,1840年西方的工业经济的产物坚船利炮打垮了中国小农经济的大刀长矛,其实直到1860年中国和印度还分居世界工业产量的第一位和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