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67690230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山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月考历 史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请把答案涂在答题卡上)1. 周人认为“追孝”“享孝”祖先,可以祈福长寿,并将“孝”的含义从“事死”扩大到“事生”,不仅要孝顺父母、祖父母,还要孝顺宗室、宗庙以及兄弟、朋友、姻亲诸侯等。这反映出周代()A. 宗法观念的淡化 B. 伦理政治的建构 C. 神权政治的强化 D. 君主专制的加强【答案】B【解析】“孝”的含义扩大体现了宗法观念的加强,不是淡化,故A错误;材料“孝顺父母、祖父母宗室、宗庙以

2、及兄弟、朋友、姻亲诸侯等”反映了以“孝”为特点的伦理向宗法政治的扩展,这反映出周代伦理政治的建构,故B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神权政治的内容,故C错误;周代并没有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孝顺父母、祖父母宗室、宗庙以及兄弟、朋友、姻亲诸侯等”,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宗法伦理和周代政治的关系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 有历史文化学者在评价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时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

3、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该学者揭示了()A.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说明分封制下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A符合题意;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不错,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宗法制是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错误,排除;分封制在历史上有利有弊,如在西周时期,利大于弊,东周时,弊大于利,因此D项不准确,排除。点睛:本题

4、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注意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理解分封制对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消极影响。掌握教材中对分封制的评价,在西周时期,有利西周统治的巩固和疆域的扩大,但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出现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3. 孔子主张对民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荀子却主张“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这种变化体现了()A. 士阶层开始崛起并受到重用 B. 战国时期阶级矛盾日趋尖锐C. 儒家治国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 荀子摒弃了儒家的德治思想【答案】C【解析】题干中孔子主张德和礼,而荀子的主张则是礼乐和法数,可以看出两者相比,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又吸收了法家

5、的思想,所以选C。AB与材料原意无关,D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点睛:这一题以孔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比较来命题,要求考生找出二者主张的不同,并分析其实质。这种考查变化的题目在高考命题中占有的比重呈现增长趋势,因为比较是将历史知识深入探讨的方式之一,需要引起考生的关注。4.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现代化”理解准确的是()A. 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 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C. 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D. 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答案】C【解析】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对秦

6、汉政治的认识,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的中心环节。A选项只涉及表象,B、D选项显然是错误的。所以应选C选项。5. 图是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景龙四年(710年)抄本论语郑氏注(部分),12岁的作者在旁边留有小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此文物可佐证()A. 唐太宗推行“崇儒尊孔”的国策 B. 四书章句集注已成为考试用书C. 唐朝人普遍用诗歌表达生活体验 D. 儒家思想在西北边疆地区也有所传播【答案】D【解析】材料“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景龙四年(710年)抄本论语郑氏注” “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说明

7、唐朝时,儒家思想等汉文化在新疆等边疆地区有所传播,故D项正确;AC项材料中无法体现;四书章句集注是南宋朱熹的著作,故B项错误;点睛:材料“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景龙四年(710年)抄本论语郑氏注” “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是解题的关键信息。6. “耒”是传说中神农发明的农具,人们约定俗成地将“耒”作为与农具有关的字的部首。常见的有“耕”(用犁松土)、“耘”(田地除草)、“耦”(两人或两牛并耕)、“耧”(播种工具)等等。通过这些汉字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A. 重农抑商政策 B. 农业生产技术 C. 土地私有制度 D. 农业管理方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

8、耒”是传说中神农发明的农具,人们约定俗成地将“耒”作为与农具有关的字的部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技术,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A排除。这些汉字也没有反映土地私有制度,故C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农业管理方式,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农业生产技术7. 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某同学在考证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A. 史记的记载 B. 秦简的记载 C. 民间的传说 D. 史家的学术观点【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常识的运用能力,史料价值的高低遵循实物史料价值高于文字材料

9、的规律,其中以出土的文物史料价值最高,所以在备选项中秦简的价值最高,答案选B项,C项最低,A D两项价值相同但低于B项。考点:史料不同史料的价值比较文字史料、实物史料8. 中国古代的赦免制度源远流长,战国时秦国多次颁布赦免令,秦始皇在位期间多年不赦,两汉时期记录在案的大赦达140余次。这反映了()A. 君主专制逐步加强 B. 治国理念发生变化C. 法律制度日益完善 D. 外儒内法成为主流【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秦始皇时期多年不赦,两汉时期大赦达140余次,这反映出两个朝代治国理念发生变化,即由法家治国变为独尊儒术,故B正确;多年不赦变为多次大赦,这并不能说明君主专制逐步加强,故A错误;赦免

10、制度的变化也不等于法律制度日益完善,故C错误;外儒内法的思想没有突出由多年不赦到多次大赦的变化,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秦始皇在位期间多年不赦,两汉时期记录在案的大赦达140余次”,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两个朝代治国理念变化导致赦免制度的变化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9. 下表是根据东汉四民月令统计的田庄内商业贸易(部分月份)状况。材料可以说明东汉A. 土地兼并现象盛行B. 地方经济独立性强C. 田庄自给自足特征D.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四民月令统计的田庄内商业贸易”可得出与土地兼并无关,故A项排除;题干表

11、格中对田庄内的统计,没有涉及到地方经济,故B项排除;据表格中信息可以得出东汉田庄进行各类粮食及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地主田庄的多种经营,保证了各类生活资料基本上都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依赖外界供应,故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地主田庄的多种经营,自给自足特征,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不合题意,故D项排除。点晴:抓住题干主旨,结合备选项排除。如本题中就需要对表格信息主旨进行分析,然后逐一排除备选项,得出准确答案。10. 东汉章帝初年,“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肃宗贳(赦免)其死,这种做法此后便作为司法断案可以比附的典型案例决事比,直到汉和帝时被整理成轻侮法,对类似复仇规定了从轻处罚的条款。在以后的复仇判决时,地方

12、官吏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减免其死刑。”汉代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A. 司法程序已日渐完备 B. 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C. 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 D. 儒家伦理已渗透到法律【答案】D【解析】材料“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赦免其死”反映了儒家重视孝道的伦理对法律判决的影响,故D正确;轻侮法的制定并不能说明司法程序已日渐完备,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无法体现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故B错误;轻侮法的制定体现了儒家伦理渗透到法律,而不是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故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赦免其死”,再紧扣题干关键词“本质”,结合所学知识

13、从儒家伦理影响法律判决的角度出发,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1. 唐代有法律规定:“奴婢等同于家产”,同时也规定奴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得到解放,获得人身自由,即是必须由一家之主的家长提供证明书,并由诸子同意签名,再送交本地官府,依据法定程序办理。这说明当时()A. 家父长权力独大 B. 诸子权利、地位相同C. 以家庭为单位的财产观念 D. 政府明确保障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答案】C【解析】材料“奴婢获得人身自由,即是必须由一家之主的家长提供证明书,并由诸子同意签名”反映了奴婢属于以家庭为单位的私有财产,故C正确;材料说明家长和诸子同意是奴婢自由的前提,不是强调家父长权力独大,故A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诸子权

14、利、地位相同,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政府明确保障私有财产,而是说明奴婢获得自由的条件,故D错误。故选C。12.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老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从时代发展以及创立角度看,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A. 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 B. 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C. 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 D. 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

15、族,所以为了“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才创立了科举制度,所以,从时代发展以及创立角度看,该“发明”的着眼点也就在于选项D。13. 下表是根据白寿彝中国通史编制的北宋某一时期部分州县商税数额统计表,该表反映了A. 自然经济开始逐渐瓦解 B. 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C. 黄河流域经济发展落后 D. 北宋政府不再重农抑商【答案】B【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市镇数量远远多于北宋,说明明清时期商业发展迅速,这必然会冲击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叙述错误,明清仍然实行抑商政策,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答案是D项。点睛:表格材料的解读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从材料中直接显现的信息。比如本题只涉及南方和北方郡县的信息,所以C是以偏概全。第二是表格材料的隐含信息,这要关注表格的说明性材料。本题中的“北宋”是关键,结合所学,宋代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可知B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14. 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