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编织教案.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67630107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间编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民间编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民间编织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民间编织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民间编织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民间编织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间编织教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间编织教案size=16px课型:综合课教学方法:欣赏、示范和编织练习相结合一、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民间编织的特色及风格,增强学生热爱传统民间美术的感情。初步掌握民间编织的基本方法,并要求学生按步骤用棕编或纸编做一个编织小动物。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民间编织的特点及制作方法与步骤。难点:掌握纸板、纸条的软硬程序及纸编时折纸的角度与手法。三、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竹编、草编、藤编、纸编工艺品各式各样2件,绘画纸,硬纸片,胶水,红毛线,黄毛线,剪刀,引渡针学具:绘画纸、硬纸片,胶水,红毛线,黄毛线,剪彩刀,引渡针。四、作业要求按照纸编方法纺织一只猫头鹰,要求图样美观,比例协调,制作精细。一、教

2、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堂常规及学习的准备导入新课.引言:我们从小就有一个习惯,用彩绳编织花篮,过端午时用粽叶编织花篮、斗笠、水桶等民间编织美术教案,这些都是最简单的编织。假如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编织出更多的花式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民间编织。板书:民间编织(三)讲授新课。、欣赏民间编织的艺术特色。(1)指导、启发学生认识教材上各图编织美的特点。(2)大家谈谈最喜爱的作品,以及在生活中所见到的编织品。(3)小结:竹编是我国南方传统的工艺美术品。它发竹篾材料,以造型生动、做工精美著名。请欣赏教材P.21图片竹编的背篓、果盒。草编装饰品,取材广泛,以草为材料、编制成各式作

3、品,以夸张,变形为多。,棕编以棕树叶为原料,其作品有乡土气息和质朴的风格,教材P.22的仙鹤、蜻蜓造型生动、逼真。民间编织的实用性与审美性融为一体的事例。用废弃不用的包箱扎带编织的菜篮、提袋等。用纸条、篾丝、毛线、麦秆编织的垫板、薄团、玩具等。3、棕编蚱蜢制作步骤。(1)棕叶泡制,在开水中煮3分钟(2)编织:a.触须;b.头;c.背、腹、翅。(3)整形修剪:触须、腿、翅。(4)用红毛线点眼。由于棕叶材料较困难,我们学习另一种编织-民间纸编,它同样是人民群众喜爱的工艺品。、准备工作。(1)做线穗。把一根1米的红毛线裁为三段,其中两段各15cm,一段70cm,把长段的线毛线缠成8cm的圈,然后用黄

4、毛线(15cm)束紧一端打结,把另一端剪开,再用一根15cm长的红毛线穿过上端。(2)用硬纸片裁剪猫头鹰头部。头高7cm,眼睛宽14cm,如图一。a.画图、裁剪头部;b、挖眼洞()用绘图纸裁纸条。一条3cm70cm的纸折成1cm宽的边,七条1cm50cm的纸条。(二)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为下节课纸编猫头鹰作好了准备工作,希望大家把这些纸条及猫头鹰的头部保存好,不要搞皱了,因为平滑的纸面做出来的图形效果更好一些。请同学们下节课带齐学具。第二课时(一)检查学具。(二)复习提问民间编织的种类有哪些?各有什么特色?(三)导入新课。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民间编织并做了纸编猫头鹰的准备工作,这节课我们进行

5、编织。板书:民间纸编-猫头鹰。(一)讲授新课。、教师先编织好范样。2、教师示范,学生仿做,同步进行。3、编织步骤如下:外框;先把3cm70cm的绘图纸折成三折,做猫头鹰的外框,身长12cm,身宽11cm,尾部的高度4.5cm,再用胶水在图中黑点所表示的地方固定。如图二。羽毛:把1cm50cm的纸条,用胶水粘接,按图三所示的折法来回编织,并把靠近外框的纸条用胶水粘住。折时,手法要准、稳,纸条不能有多次折痕。尾部:把纸条如图四所示,上下折叠编织。上线穗:如图五所示,在猫头鹰头部穿一根15cm的红毛线,把线头两端合在一起打结,再在尾底部中间把线穗装上。整理定型:把外框修正,羽毛摆匀,线穗拉直。4、课堂巡视、提示。在编织过程中,要注意清洁,不要把纸条搞皱搞脏,编织要均匀,发现普遍的问题及时解决,提示学生按程序进行,牢记操作要领。5、课堂总结。(1)选出优秀作品挂在黑板上进行讲评。(2)从实用变为艺术品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大特色,鼓励学生多看多练多做,为弘扬我国民间艺术作出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