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灵川县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7535060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桂林灵川县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广西桂林灵川县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广西桂林灵川县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广西桂林灵川县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广西桂林灵川县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桂林灵川县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桂林灵川县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西桂林灵川县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教材简介】童趣位于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是清代文学家沈复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文言散文,生动描述了观蚊成鹤、神游山林并鞭驱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本课是七年级学生上初中后将要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除了落实知识点外,学习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力争为后面逐渐加长加难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学情分析】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读懂课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兴趣,学好初中第一篇文言文对以后的文言文的学习帮助很大。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

2、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蛤蟆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文不同,因而,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习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设想】 本教案设以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正确的语音停顿,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用以消除“语言习惯”障碍;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通过字词的教学,使学生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这些做法都是易于操作、实用有效的。教师授之以法,让学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决问题,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第一课时一、教学

3、目标 1、能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2、学会运用“加字法”和“换字法”来翻译文言文。3、领会课文大意,理解文章叙事顺序。 4、初步体味“物外之趣”。二、教学重点难点1、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2、发挥想象力和观察力,体味作者的“童趣”。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法:讲授法、朗读教学法。 学法: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四、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 故事导入法: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

4、,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二)作者简介沈复(1763?1822),清代文学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浮生六记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浮生六记共六卷:闺

5、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三)、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听课文录音,要求:认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o),项为之强(jing),鹤唳(l),怡(y)然,凹凸(ot),为壑(h),癞(li)虾蟆 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教师首先讲解两个例子,然后让学生试着去划分语音停顿并掌握规律。(在黑板上展示)例如:a、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b、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请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a、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6、故时有物外之趣。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d、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e、作青云白鹤观。 f、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g、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参考:a、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d、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e、作/青云白鹤/观。 f、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g、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2、齐声朗读一遍课文,注意停顿。(通过以上生字词读音的解决和划分语音停顿方法的掌握,学生已经不难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

7、四)、整体感知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先让学生结合注释翻译第一段,然后讨论翻译的技巧,从而总结翻译的方法。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有:“加字法”、“换字法”、“意译法”。教师讲解: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学生尝试翻译课文:运用刚才所总结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2、检查翻译情况,及时解决学生未能解决的问题并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在翻译全文的过程中,

8、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理解并掌握重点词语。例如:项为之强(脖子、颈项)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以丛草为林(树林)兴正浓(兴趣) 方出神(正)驱之别院(赶、驱逐) 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五)、自主探究学生再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3、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思考或者讨论明确: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2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

9、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3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六)、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掌握了“加字法”和“换字法”的文言文翻译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操作中。课文通过记叙了三件趣事来表现“物外之趣”,使我们认识到“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七)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2、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物外之趣”。2、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3、品味文中的童

10、真童趣,学习用天真烂漫的童心细致观察事物并加以想象,做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2、体味作者的“物外之趣”,感受作者爱护动物、热爱生命的善良品格,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法:讲授法、点拨法。学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换位思考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齐读课文,检查背诵。先让学生齐读一遍课文,然后让学生自告奋勇背诵课文或者抽点学生背诵课文,又或者以竞赛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可作适当的奖励和惩罚。(二)分析探讨1、理解什么叫“物外之趣”?注意引导学生从这方面理解:从字义上讲,“物外之趣”是指超乎事物本身

11、的乐趣。从本文看,“物外之趣”更多的是一种通过观察、想象而得到的乐趣,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2、分析第一自然段,在原文中找出句子说明作者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的。讨论并明确:“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3、分析第2、3、4段,分别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叙述作者的三件“趣事”。(注意引导学生用想象的方法回到作者的视角,形象生动地加以描述,真切的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参考: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

12、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4、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5、结合三件趣事中谈谈除了“明察”“细察”外,还有什么方法是我们得到“物外之趣”? 讨论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13、。 (三)体验与反思 问题l:文中第四段的“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中,作者已将虾蟆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想象加以想象,可能在作者的想象视角里,“鞭子”也是用其它东西想象而成的。)要论并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独立思考或自由讨论,发散学生思维。)可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热爱生命;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

14、的人。 (没有唯一的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四)、生活链接1、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2、是不是所有的生活“趣味”都是有益的,你发现在生活中有哪些低级趣味?(五)小结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文言文童趣,不仅让我们领略了沈复童年时的物外之趣,也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善于想象,成为一个富有高雅情趣的人!同学们,让我们保持一颗童心,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努力成长为一个有知识、有情趣、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人。(六)作业1、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2、将“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写成周记,字数800字以上,题目自定。五、板书设计童趣 沈复观蚊成趣(怡然称快) 观察、想象神游山林(怡然自得) 藐小之物 物外之趣 鞭驱蛤蟆(兴正浓呀然一惊)附:拓展延伸(补充):下面是8道观测力测试题,可以选取其中两三道进行测试,也可以全部测试。可以作为导入部分,也可以作为一个内容的拓展延伸,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锻炼自己的观察力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