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67534203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6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20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20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20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20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要内容,一、什么是文化 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三、中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一、什么是文化?,“文化”一词的语义: “识文断字” “生活方式” “精神产品” “人类财富”,文化的概念,(1)把文化视为精神现象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关于文化的定义就属于这一类的观点:文化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的复合体。(狭义的文化概念),(2)把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纳入文化范畴 季羡林:文化是人类通过自身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所创造的一切精神的和物质的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广义的文化概念),文

2、化的概念,美国文化人类学家AL克罗伯和K克拉克洪在1952年发表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的一文中,对文化下了一个综合性定义: “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文化的本质,从辞源上看,早在周易里,中国古人就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说法。 古语“文”字原指“纹理”,引申为事物的“道理”;“化”就是“变、改变”。 “人文化成”可解释为:用人文的道理来造就人的世界;“文化”则表示用人的标准和尺度去改变对象的行为

3、过程及其结果。(“文化”主要是一个动词 ),文化的本质,英文Culture一词来自拉丁文,它的原始含义是“耕作”。“文化”是一个用来区别于“自然”的概念,后来用于指称人工的、技艺的活动及其成果,还扩展及风俗习惯、文明制度等。 李凯尔特:“自然产物是自然而然地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东西。文化产物是人们播种之后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文化的本质,中西辞源显现了共同的内涵,即文化与人的活动有关。文化是人创造的,有了人才开始有文化。 文化的实质性涵义是“人类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化”和“化人”。“人化”是按人的方式改变世界,使任何事物都带上人文的色彩;“化人”是反过来,再用这些改造世界的成果来培养人、

4、教育人,使人的发展更全面、更自由。 两个要点:人化(文化本质)与化人(文化功能),文化的结构(分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一般文化和高级文化,前者指人的生活方式,后者特指宗教、哲学、科学、艺术之类的文化形式。 美怀特把文化区分为三个亚系统: 技术系统(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器械) 社会学系统(人际关系) 意识形态系统(思想、信仰、知识),文化的结构,哲学家殷海光:文化有四个层次:器物层次、制度层次、行为规范层次、价值观念层次。 通常认为文化有三个层次器物层次、制度层次、观念层次。这就是通常所谓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文化的特征,(1)文化具有多元性 文化的起源是

5、多元的,不能说世界上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创造的。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 所谓文化体系是指具备“有特色、能独立、影响大”这三个基本条件的文化。 世界文化共分为四个大的文化体系: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阿拉伯文化、希腊文化。,文化的特征,(2)文化具有民族性 文化的民族性是指一个民族自己创造文化,并不断发展,成为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 民族文化系统的要素:规范的、认知的、艺术的、器物的、精神的各个方面。 东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就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东方主综合,西方主分析。,文化的特征,(3)文化具有时代性 一个民族创造了文化,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它又必然接受别的民族的文化,要进行文化交流,这就是文化的时代

6、性。 民族性与时代性有矛盾,但又统一。继承传统文化,就是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吸收外国文化,进行文化交流,就是保持文化的时代性。,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文化”(culture)与“文明”(civilization)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 梁漱溟认为:“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样子,文明是人类生活的成绩。” 胡适也有类似的观点:“文明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式。”,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德国社会学家埃利亚斯(Norbert Elias,1897-1990)在文明的进程一书里对“文化”和“文明”这两个概念的分辨。 第一,我们可以把“文化”看成是使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的

7、东西,它时时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和特色,而把“文明”看成是使各个民族差异性逐渐减少的那些共同性东西,表现着人类的普遍的行为和成就。,第二,我们把“文化”看成是不必特意传授,由于耳闻目染就会获得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而把“文明”看成是一种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东西,因而它总是和“有教养”、“有知识”等词语相连。,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文化与文明的关系,第三,各个民族的“文化”往往是固守的、不变的,它表现出一种对外来文化的抗拒,而“文明”常常是始终在运动的、前进的,表现着殖民和扩张的倾向。 鸦片战争与“两种文明”的对抗,而非“两种文化”的对抗,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文化”与传统有关,表现着过去对现在如影如形

8、的影响,而“文明”与未来有关,表现着将来普遍的趋势和方向。 文化是文明的承载者,文明是文化的价值皈依,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文化自觉” 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文化传统 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化自信,费孝通:“文化自觉”,“文化自觉”的思想是费孝通先生在晚年提出来的。 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解释,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即明白它的来历,它的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趋势,以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费孝通:“文化自觉”,世界文化、文明的发展趋势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刘梦溪: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关于中

9、国传统文化特质问题,刘梦溪先生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标志性的现象列出了13项内容。认为这些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的特征,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第一,历史悠久。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自夏、商、周三代的夏朝算起,有四千多年,所以号称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从周秦算起,有三千多年。 世界四大文化体系:古希腊罗马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一较少变化的传统社会型态框架内生长的文化系统。 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态的系统。梁漱溟先生说:“百年前的中国社会,如一般所公认是沿着秦汉以来,两千年未曾大变过的。” 秦汉到晚清都是封建制度,说社会型态

10、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或较少变化,应该能够成立。但这不妨碍不同历史段落的文化有不同的特色。,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多元文化型态。 就其发生来说,是多元的。过去说中国文化是黄河文化。现在学术界的看法,长江文化是与黄河文化不同的一源。 就文化思想来说,儒、释、道三家主要思想学说,呈多元互补之势。,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第四,中国文化是富有包容性的文化。 它的同化的功能很强,孔子说:“夷狄之入中国,则中国之。”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文化是最好的溶解剂。中国文化对异质文化的吸收和消化能力是惊人的,明显的例证是对佛教的吸收。 柏杨认为中国文化是“酱缸文化”,即指它的同化功能。,中国传统文化的

11、特质,第五,就生活形态来说,中国传统社会主要是一农耕社会。 所以其文化精神,正面说有吃苦耐劳、生生不息的特点;负面说常常表现为自给自足的心理、缺少冒险精神、重农轻商等等。 中国传统社会长期抑商,所以商品经济不够发达,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症结。,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第六,中国传统社会属于宗法社会。 以家族为本位、家国一体,是传统社会型态和文化型态的重要特征。家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 传统社会的家庭不只是一家一户的家,还要扩大、辐射出“家族”。大的家族有族长、有管家、有佣工、有保安巡逻人员、有统一的祭祖活动,对有过失的家族成员可以刑讯处罚、甚至处死。俨然是一个“准”国家。,中国传统文化

12、的特质,第七,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国家的政治结构和家庭网络主要靠儒家学说编织而成,因此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第八,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主张“天人合一”,相信“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使人与自然不那么对立,很适合现在的环保主张。但也有专家认为,中国人的这种哲学思想,是传统社会缺少系统的科学、科技不发达的原因。 “天”的多义性:自然、天子、天道、天命,等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第九,中国传统社会有最完整的文官制度,这在世界文明史上绝无仅有。 文官制度和科举考试有关,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独有的。 文官制度的最高表现是宰辅制度

13、。相权对皇权有一定分解作用,他可以让皇帝少犯错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第十,中国人对宗教的态度比较马虎。 中国人对待超自然的力量,信仰的成分不如崇拜的成分大,但崇拜不是宗教意义上的信仰。 在中国人的眼里,天是至高无上的,是最大的神。 “天 ”并非是超自然的,超经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第十一,中国传统社会有发达的民间社会,朝野、官府和民间界限分明。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儒家学说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道家和佛教主要在民间。因为有发达的民间社会,有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互动互补,中国传统社会反而有较大的思想空间和活动空间。,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第十二,中国传统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不同风格的艺术与文

14、学。 诗学尤其发达。书法艺术很独特,中国文化的精神可以在书法中找到。 中国艺术表达的特点:意象思维,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第十三,中国传统社会还有一些比较特异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 比如阉官制度、有太监;施行一夫多妻制,可以娶妾;女人裹小脚等等。这些恐怕就是传统文化中的不好的东西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文化传统),先生讲,中国人具有一种清醒冷静而又温情脉脉的中庸心理气质:“不狂暴,不玄想,贵领悟,轻逻辑,重经验,好历史,珍视人际,讲求关系,反对冒险,轻视创新”。,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文化心理 文化特质 科学形态 英国人 经验理性 崇尚实证精神 经验科学发达 培根、洛克、休谟 牛顿、达尔文、法拉第

15、德国人 理论理性 崇尚思辨精神 理论科学发达 康德、黑格尔、马克思 希尔伯特、爱因斯坦 中国人 实用理性 崇尚道德实践 实用科学发达 老子、孔子 四大发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从大的方面来说,英国文化和德国文化同属于西方文化体系,它们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和犹太文化。因此,东西方民族在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基本差别可以概括为“实用理性”和“理论理性”的分野。 古代波斯人和阿拉伯谈论中国文化和希腊文化的话可以支持这一观点:“希腊人除了理论之外从未创造过任何东西。他们未传授过任何艺术。中国人则相反。他们确实传授了所有的工艺,但他们确实没有任何理论。”,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正统,崇尚道德

16、实践,强调对现实的关怀。海德格尔讲“知死,方知生”,西方人重来世,有着强烈的宗教信仰。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中国人重今生,宗教意识淡漠。 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是“实用理性”。中国的实用理性是与中国文化、科学、艺术各个方面相联系相渗透而形成、发展和长期延续的。中国实用理性主要与中国四大实用文化即兵、农、医、(技)艺有密切关系。 求真务实,学以致用。邓小平:“学马列,要管用”,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化自信,中国文化有哪些值得“自信”的东西?,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传统有其值得“自信”的成分: 其一,在人类文明史上,多种文明已经淹灭,惟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其所造就的文化传统未曾中断。 其二,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讲差异又讲和合(包容),和而不同。 其三,对于文学艺术来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意象思维”的审美方式,以及积极入世却又特立独行的人文操守,也是可以引以为自豪的。,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2000多年前,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