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优课系列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件(33张)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7515113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4.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优课系列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件(33张) 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18年优课系列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件(33张) 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18年优课系列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件(33张) 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018年优课系列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件(33张) 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2018年优课系列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件(33张) 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优课系列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件(33张)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优课系列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件(33张) (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代宰相坐议事,思考:从礼仪上的变化可以看出什么实质?,明臣跪奏笔录,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宋相站议事,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以三省 六部为 代表的 中枢权 力机构,以科举 制为代 表的选 官用人 制度,维护官 僚队伍 廉洁高 效的监 察制度,一、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中枢权力机构的概念:,通俗的讲就是有一个最高权力机关,下级机关部门对其负责,古代中国秦朝起的中央集权就是典型。,结论:丞相位高权重,易威胁皇权,副丞相 律令图籍 监察百官 (位低权重),百

2、官之首,军务 (虚有其位),全国政务,建立中朝制,皇 帝,九 卿,有事上报,1.西汉:汉武帝,执行机构,决策机构,内朝又称中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拥有决策权; 外朝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沦为执行机构。,背景:,隋唐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大一统。,目的:,为了加强皇权,概况:,隋朝创立,唐朝完备,后世沿用。,2.隋唐:三省六部制,皇 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刑 部,工 部,起草诏令,负责 执行,封驳审议,运行机制,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应该是怎样的

3、呢?,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情景模拟,历史影响:,2.隋唐:三省六部制,1)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2)相权被一分为三,相互监督和牵制,避免权臣大权独 揽,利于加强皇权;,3)有利于保证政治清明,减少腐败,4)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成熟。,延伸与探究,隋唐的三省分权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相比,二者有何相同之处?它们的这种分权本质相同吗?为什么?,(1) 相同之处: 都实行分权; 权力相互牵制和监督; 都有积极作用。 (2) 本质不同。 原因: 中国是加强君主专制,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西方是防止专制,保障民主,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延伸与探究,(四川文综2)“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

4、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C,(北京文综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A,(广东文综1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 A

5、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C,三省,二府,三司,皇帝,枢密院,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门下,财政,度支,盐铁,户部,军政,工部,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三衙禁军,统兵权,调兵权,行政,宰相,三省基本不参与政事,参知政事(副相),3、宋朝:二府三司,枢密使,三司使 计相,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 职权分散,效率低,“冗官”,中书省,皇帝,4、元朝:一省制,相权反弹 威胁皇权,(福建文综15)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专为

6、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B,胡惟庸(?1380),安徽定远人。1355年投奔朱元璋。1370年升至中书省参知政事。后任丞相七年。朱元璋感到胡惟庸是极大威胁,以“擅权枉法”罪把他逮捕,并将其处死,牵连致死者达3万余人,史称“胡狱”。 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极大加强。,胡惟庸案大捕杀,明初大案诛杀胡惟庸,5、明朝:内阁制,殿阁 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设立内阁,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内阁,有了专门的衙署和属官,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 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内阁,张居正任

7、首辅时,内阁的权力达到 全盛,“部权尽归内阁”。,皇帝,殿阁,五军都督府,全国 军队,明朝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探究:有人认为内阁首辅其实是变相重设的宰相,依据材料说明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材料1: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 -柏杨中国人史纲,材料2: “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钱穆,探究:有人认为张居正的权倾一时说明了内阁制严重削弱了君主的权力。这种

8、说法对吗?,关于内阁:,中国的内阁是封建君主专制集权的产物,不是国家行政机构而是皇帝的内侍机构,阁臣只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本身并无决策权。尽管有的阁臣一度大权在握,但权力来自于皇帝的支持与信任,而非制度设置的授权。,上图:隆宗门内军机处,右上图:军机处内景,右图:军机处的位置,6、清朝:军机处,4、清朝:军机处,目的 根本:,作用:,最初:,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加强皇权,简化手续,提高效率,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穿越时空,雍正王朝情节:雍正帝时期有个官员,每天到一个较为简陋的场所办公,皇帝每日召见,并商讨军国大事,经常要拟写文件,然后交给皇帝审批,最后把文件传达 给各部门办理。 探究:

9、以上情况是否符合史实?请说明你的理由,张廷玉,清朝(年)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君权 VS 相权,秦朝,西汉,隋唐,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三公九卿制,设立中朝,设立军机处,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中书省,废丞相设内阁,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天津文综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D,(海南单科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

10、“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B,(海南单科7)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B,(重庆文综14)(3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祖皇帝晚年手敕太子书:“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及登基)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摘自明梅鼎祚编两汉文纪(1)根据材料一,回答汉高祖对太子的要求及其原因。(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禁学”的具体表现。(2分),(1)要求:勤奋学习;自己写奏章。(4分) 原因:汉高祖对读书无益的反思。(2分) 表现:焚书坑儒。(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