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素质测评的历史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7475343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员素质测评的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员素质测评的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员素质测评的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员素质测评的历史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员素质测评的历史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员素质测评的历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员素质测评的历史(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人员素质测评的历史,第一节 我国古代人员素质测评的发展历史,第二节 现代人员素质测评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目 录,第一节 我国古代人员素质测评的发展历史,1、我国古代代表性的测评思想,君子德、义、刑、泰 小人土、利、惠、骄,“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听其言,迹其形,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主张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工作能力,“识人法”,刘邵人物志 “三类”即“兼德、兼材、偏材” “十二材”是指: (一)“国体” (二)“器能” (三)“清节家” (四)“法家” (五)“术家” (六)“臧否”,(七) “伎俩

2、” (八) “智意” (九) “文章” (十) “儒学” (十一)“口辩” (十二)“雄杰”,不同职位对德和才的要求各有侧重 人材“能各有异”, “材能既殊,任政亦异”,2,我国古代代表性的测评方法,(一)周文王六征法,一曰观诚 二曰考志 三曰视中 四曰观色 五曰观隐 六曰揆得,远使之而观其忠 近使之而观其敬 烦使之而观其能 卒然问焉而观其知 急与之期而观其信 委之以财而观其仁 告之以危而观其节 醉之以酒而观其侧 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二)孔子 “鉴人九法”,(三)诸葛亮 “七观法”,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告知以祸难,而观其勇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临之

3、以利,而观其廉 期之以事,而观其信,问答法,情境法,(四)刘劭“八观五视”的方法 “八观” 观其夺救,以明间杂; 观其感变,以审常度; 观其至质,以知其名; 观其所由,以辩依似; 观其爱敬,以知通塞; 观其情机,以辩恕惑; 观其所短,知其所长; 观其聪明,以知所达。,“五视” 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五)我国古代的智力考察工具七巧板和九连环等,3,我国古代的 选人、用人制度,(一)禅让制 (二)世官制 (三)察举制 (四)九品中正制 (五)科举制,第二节 现代人员素质测评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现代人员素质 测评技术的开始,格林威治天文台事件 沈干的

4、贡献 冯特(WWundt)的贡献心理学的建立 高尔顿的贡献心理测验的尝试 比奈的贡献心理测验的正式出现 心理测验的发展,特曼(Terman)离差智商 ,1需要为不同年龄的人找不同的题目,而只要确定一组固定的题目,看不同年龄的人在这些题目上得分的分布,计算相应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2有必要一定区分开不同的年龄,而是以实际测量结果为准,如果21岁和22岁的年龄组在得分上经统计检验没有显著性差异,就可以合并。 3智力水平的表示方法,可以将实际测量的分数以标准差为单位和本年龄组的平均分进行比较,也就是说,以标准差为单位计算测验分数偏离平均数的方向和程度,这就是离差智商(deviation IQ),这个概

5、念一直沿用至今。具体公式是:,二、人员素质测评技术的发展,(一)人员素质测评技术 在美国的发展 1第一世界大战期间测评技术在美国的发展,2人员测评技术在美国工业界的发展 (1)智力(能力)测验 (2)人格测验,人格会影响人在工作中对事物的理解。 人格会影响人处理事物的方法。 人格会影响人在工作中与他人相互沟通的方式。 人格会影响人独特的表现方式。,(3) 职业兴趣测验,职业兴趣分为六大类:,主要理论 马斯洛(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 赫兹伯格(Hterzberg)的保健激励理论 奥德佛尔(A1derfer)的ERG理论(ERG即生存、关系、成长),生活动机,(4)动机测验,成就动机,即寻求获得成功; 权力动机,即寻求获得、保持和运用对他人的影响和支配; 亲和动机,即寻求与多数人群保持密切的关系。,工作动机,(4)动机测验,1蔡元培的贡献1917年北大成立心理学实验室 2心理测验在中国的引入与传播 3新中国建立前,心理测量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41979年以后人事测量工作开始迅速发展。,(三)人员测评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1人事管理领域的测验大量涌现。 2面试技术在人才选拔中广泛应用。 3人格测验成为人才甄选程序的必要过程。 4针对具体要求的测验设计、组合越来越重要。,本章结束 真诚希望本课程能够与诸位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