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7467877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共70分)一、单选题(本题共有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A是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愚人政治B是血缘关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贵族政治C周天子是受封诸侯的“天下共主”D是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的中央集权制2“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与这一思想观念相对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A商朝的内外服

2、制度B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C秦汉的郡县制D西周的分封制3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主要是指A全国有统一货币,度量衡 B全国通行统一文字C以皇权至上为最基本的原则 D中央对地方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4秦律规定:与盗者“不盈五人”,共赃“不盈二百廿以下到一钱”,只给予流放;但如“五人盗”,赃只“一钱以上”,也要“斩左止,有(又)黥以为城旦”。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A秦律尤其重视对“群盗”的惩治 B秦律具有残酷性C秦律保护人的生命和财产 D秦律具有公正性5史学家张岂之认为,一个新的王朝的建设,“必然要体现自己的新”,但“也离不开别人的旧”。下列最能体现材料观点的史实是A隋

3、朝的科举制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元朝的行省制 D明朝的内阁制6公元前74年汉昭帝去世后,内朝首领外戚霍光召集九卿开会,欲废昌邑王刘贺,另立汉宣帝。有人说,该请宰相参加。霍光说,这是皇帝的家事,用不着丞相参加,我们只议定请示皇太后就完了。这实质上反映了A内朝权力在外朝之上 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C汉代专制皇权的加强 D皇权受到相权的限制7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8北宋时期,枢密院长官有些是文职出身,有些是武职出身。下表统计了北宋历朝枢密院长官文、武出

4、身的情况。由此可知当时出身时间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宋钦宗武职出身正职(人)366700000文职出身正职(人)21622575105A边境战乱日趋减少 B理学思想影响日益深远C科举取士日渐盛行 D以文驭武方针逐步确立9孙中山先生建立民国时倡导在三权的基础上加上中国从前的弹劾权,他说“弹劾权,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谏议大夫和清朝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这种御史都是梗直得很,风骨凛然。” 据材料可知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监察谏议制度A削弱了皇权 B利于谏正皇帝过失C杜绝了腐败 D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10观察下图,两汉时官员上朝可以坐着奏

5、事,到宋朝时官员须站着奏事,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皇权不断加强C封建等级制度不断强化 D古代礼仪不断发展完善11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统治者绞尽脑汁思考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或制度的推行,较好处理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是元代的行省制 明代的内阁制 美国国会的两院制 美国的联邦制A B C D12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公元前6前5世纪中国和希腊政治发展的特点分别是A从诸侯国家走向统一、建立起民主政治B中央集权制度形成、雅典民主政治奠基C官僚政治趋于完备、确立三权分立机构D专制皇权正式确立、居民参与公民政治

6、13“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异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下列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B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14马克思说:“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是伯里克利时代,外部极盛时期是亚历山大时代。”希腊内部极盛的主要原因是A对外交流频繁 B法律体系完备 C民主政治发展 D人文思想盛行15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在阿吉纽塞群岛打败了斯巴达海军将军们,因没有运回阵亡者的尸体而遭受陪审法庭严历的审判,十将军中有六位被投票判处死

7、刑,色诺芬认为:杀死六位将军的真正凶手是民主的审判,是背离了司法自身灵魂的雅典司法。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A民主裁决不等于公正的司法 B陪审法庭是雅典的司法机关C雅典体制优越于斯巴达体制 D民主必然导致多数人的暴政16有学者在论及十二铜表法时指出:“即使是最严峻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或任意解释法律要好一些”。这说明十二铜表法A体现了成文法的进步意义 B是人类史上最严峻的法律 C标志罗马法进入完备阶段 D对后世立法产生深远影响 17“公元前5世纪,经过平民的长期斗争,罗马颁布了一些新的法案,其中规定贵族与平民之间缔结的婚约应是合法的。”这些新法案的制订,其目的在于A健全法律体系,维护贵族特权 B

8、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罗马帝国统治C缓解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D取消罗马帝国法律的阶级性18相对于农业来说,早期罗马社会的工商业还比较落后,人们对交易安全的关注甚于交易的便捷,所以象征的行为和庄严的语言,冗长的和繁复的仪式是为了使各方都能注意到交易的重要性,并使证人可以因此而获得深刻的印象。这段话可以用来A解释习惯法长期存在的原因 B解释公民法存在的合理性C说明罗马法重视程序的原因 D说明万民法诞生的必然性19在古罗马的立法体系中,法律的原则、制度都直接针对社会上新出现的法律问题。并且罗马国家的立法大多是通过审判机关的司法实践与法学家的活动来进行的。这说明罗马法A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B包含了成熟

9、的法学理论C不划定公法和私法界线 D强调司法实践要理性务实20英国、美国等近代民主国家建立的民主制度突破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小国寡民的局限,其最基本的制度保证是A代议制 B共和制 C联邦制 D三权分立制 21电影鸦片战争中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同意对华宣战。下列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B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C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 D议会主权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的决议22对现在英国国家元首伊丽莎白二世和政府首脑特蕾莎梅表述正确的是梅的权力受到

10、伊丽莎白二世的制约如果现在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以梅为首的内阁就一定要下台议会通过的议案,伊丽莎白二世无权否决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以梅为首的内阁可以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A B C D231789年,杰斐逊向华盛顿抱怨采用了两院制,华盛顿于是问他为何要把咖啡倒在小碟子中,杰斐逊说为了让咖啡凉下来,华盛顿于是告诉他,两院制也是为了让立法凉下来。两院制可以避免人民受到煽动而陷入狂热,让共和国获得一个安全的锚。据此对美国采用两院制分析正确的是A延续了英国议会至上的政治模式 B提高了国会立法的科学性高效性C参议院的权力高于众议院的权力 D两院制有利于立法权的相互制衡24麦迪逊认为美国

11、1787年宪法“从严格意义上讲既不是国家宪法,也不是联邦宪法,而是二者的结合”。这种认识主要基于该宪法A协调了国家政府和州政府间的权力分配B构建了三权分立的中央政府C调和了大州与小州关于国会席位的矛盾D达成了南方黑奴计算人口总数的方案251937年,罗斯福以压倒性优势连任美国总统。于是他乘胜而进,提出改组法院,以便在最高法院增加自己的同盟军,但令人意外的是超过50%的人民表示反对。这说明A分权制衡理念深入人心 B国家干预经济带来负面影响C经济危机还未根本解决 D美国人民缺乏宪政精神261875年法国制宪会议讨论宪法草案时各派争执不休,共和派议员瓦隆提出一项修正案:“为了选举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

12、与众议院组成一个国民议会,选举以绝对多数进行,总统任期7年,可以连选连任。”该修正案以353:352票获得通过,以迂回的方式肯定了共和制度。这反映了A共和政体是妥协的产物 B各派别间有斗争有合作C共和派内部的团结合作 D共和制度最终得以巩固271876年,哲学家尼采在不合时宜的考察一书中指出:普法战争虽以德国胜利告终,其险恶后果却是使德国文化颓败,“使德国精神为了德意志帝国的利益而遭失败乃至取消”。这段材料旨在A批判德国的军国主义和强权政治 B说明普法战争损害德国利益C反思德国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灾难 D呼吁德国创造一种新的文化281905年,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为了挽救自身统治危机,清政府首次派

13、出以王公大臣为首的考察团去欧美日等国考察政治,此次考察团出洋,对德国的宪政考察尤为仔细,收获颇多。清政府之所以对德国宪政最感兴趣在于A宪政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宰相由议会选举产生不能世袭C议会制度之下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 D宪政之下皇帝仍掌握国家大权291871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为德意志皇帝”。而法国1875年宪法修正案则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两个规定反映A法德意识形态的对立 B两国宪法都彰显出共和主义思想C法德代议制的形式有别 D两国民主与专制力量对比的差异301792年,英国人马格尔尼出使中国,希望中英贸易的门户开的更大一些。清朝以其不磕头为由予以拒绝。后来,美国总统小亚当斯(1767-1848)指出,“鸦片战争的真正原因不是鸦片而是叩头。”其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