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语文版下册教案: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7309773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语文版下册教案: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语文版下册教案: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语文版下册教案: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语文版下册教案: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语文版下册教案: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语文版下册教案: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语文版下册教案: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课文。 前几天,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

2、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1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列举现实生活中或摘引报刊的统计报道,有关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注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现象,并由引导学生初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预习检查。 1简介作者 丁

3、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积累词语。 (1)生字。 肇(褐褐褐褐) 埋没(褐褐) 彷徨(褐褐褐褐)(褐褐褐褐褐) (2)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

4、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2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三、自学指导。 (一)整体感知课文。 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明确: 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第

5、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二)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 1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

6、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前后座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全班交流。 3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明确: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

7、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

8、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聚焦论证方法,重点学习“摆事实”与“道理”相结合的说理方法。 提问: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学生讨论,明确: 具体说来,本文采用的说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1)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4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表格如下: 列举事例 阐述道理 论述角度 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

9、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反面事例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正面事例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措的事例。 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反面事例 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正面事例 事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它的好处是说 理充分,令人信服。 (3)运用对比: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 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

10、 (解说:在进行议论文教学时,应紧紧围绕议论文文体特点来进行学习。自学点拨时,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课文基本内容外,还应点拨学生了解议论文的一般常识,如,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事例论证的好处等。) 四、延伸拓展,开阔视野;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讨论: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 5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6 例如: 1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2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办呢?我大胆卸下了钟表的零部件,按照图纸提示

11、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表走得不准了,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张翁失表,焉知非福? 教师总结: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头脑中究竟有无这种意识、观念。只有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思维才是开阔的。江泽民主席曾说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在于创新。我们只要立足于实际,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五、课堂小结。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 六、布置作业 。 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 一、点题、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 层次清晰 二、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三、总结、发出号召 叙议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