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涟水四中:2.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第1课时)(苏教版七年级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7173992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56.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涟水四中:2.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第1课时)(苏教版七年级下)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江苏省涟水四中:2.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第1课时)(苏教版七年级下)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涟水四中:2.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第1课时)(苏教版七年级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涟水四中:2.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第1课时)(苏教版七年级下)(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文中出现的生词,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 2.理解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3.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一、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及作品2.检查预习情况(1). 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确凿菜畦q蟋蟀shua缠络luo竹筛h觅食鼎沸 dng锡箔b 鉴赏脑髓 盔甲k蝉蜕秕谷锡箔倜傥拗 (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人迹罕至人声鼎沸 鉴赏 倜傥3、从文题来看,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明确: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从到),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三味书屋)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学生探究:百草园和三味书

2、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从题目看,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那么请指出他们各自的起止段落,哪一段是过渡段?明确: 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9: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 1024: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1.学生赏读第二段,感悟探讨这段文字写景的妙处。 明确:(1)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2)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

3、述。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让学生找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2、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了美女蛇的故事。下面先请一位同学简要复述这个故事。其余的同学思考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明确: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5、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明确: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

4、“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6、学生品读过渡段,探讨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明确:应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读出鲁迅告别百草园时内心的震荡、依恋、无奈,从而表现他对百草园的眷恋惜别之情。 三、教师总结: 四、板书设计 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9: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 1024: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五、课堂练习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确凿( ) 菜畦( )宿儒( ) 倜傥( )( )敛( ) 脑髓( )桑葚( ) 斑蟊( )攒在一起( )秕谷( )拗( )盔甲( )锡箔()()人声鼎沸

5、()2、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市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B.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D.“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3、“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文中鲁迅对他的看法是:()A.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鲁迅很讨厌他。B.他对鲁迅很严厉,鲁迅认为这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对他很不满。C.他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只是常读些令学生难懂的文章,鲁迅觉得他很可笑。D.他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2第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