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社戏 教案7(新人教版七年级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7071955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02.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1社戏 教案7(新人教版七年级下)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4.1社戏 教案7(新人教版七年级下)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4.1社戏 教案7(新人教版七年级下)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4.1社戏 教案7(新人教版七年级下)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4.1社戏 教案7(新人教版七年级下)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1社戏 教案7(新人教版七年级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1社戏 教案7(新人教版七年级下)(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戏教案 教学目的:一、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二、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三、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农民,特别是农家少年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突出叙事的详略,体会作品表达的真情。 教学难点: 分析开头和结尾两部分与看“社戏”这一主要情节的关系及对表达中心的作用。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社戏它选自短篇小说集呐喊,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篇文章是原作的节选;它是一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我”讲述童年生活的小说。 那么请同学们会回忆一下,我们也曾经学过鲁迅先生的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一

2、篇作品,是散文,你还记得吗?对,这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但,请同学注意的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我”=作者) 社戏 (选自呐喊),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的艺术创作。因此,文中的“我”(迅哥儿)以及其他一些人物都是作者塑造出来的。 (“我” 迅哥儿 作者) 好,下面请同学注意:“社”原指土地庙。从前,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二、读准读音w 归 省 行辈w 惮 絮 叨 w 怠慢 撺 掇 w 凫水 漂渺w 潺 潺 蕴藻 w 家眷 纠 葛 踱

3、du步 装模m作样三、理清文章层次: 1、思考:本篇课题为社戏主要叙写“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时,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由此可见小说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但是除了看社戏以外,前前后后还写了哪些活动?(提示:请同学们注意开头和结尾的内容) 明确:s “看社戏” 中心情节详写s 随母亲省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的乡间生活。(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开头s 六一公公送豆结尾S 小结: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时间、地点的转移,因此,本篇小说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13),写小住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第二部分,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各自回去了”(430),写夜

4、晚航船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第三部分,从“第二天”到篇末(3140),写看戏次日的情形。 .2、既然中心情节是“看社戏”。那么,围绕这一中心又写了几件事?全文的情节顺序又是怎样的呢?(看画面:根据老师所提示的内容,再按课文叙述的先后重新编排顺序。主要情节w (A)赵庄看社戏w (B)夜航去看社戏途中w (C)看社戏前的波折w (D)看社戏后归航偷豆w (E)六一公公送豆w (F)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w (G)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T 顺序是: 、社戏层次w 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乐土”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略写)w 看社戏前的波折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看 赵庄看社戏 社戏 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详写

5、)六一公公送豆 戏后余波(略写) 3、依据情节的发展,第二部分可以分为四层:第一层为部分开头至“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49),写去看戏前的波折;从“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到“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013)为第二层,写去看戏途中的情景;从“最惹眼的是”到“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1421)为第三层,写在赵庄看戏的情形;从“月还没有落”到“各自回去了”(2230)为第四层,写看戏归来的情形。四、阅读课文着重理解前后两部分与中心情节的关系。即理解课文略写的作用s 阅读第一部分: “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明确:“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

6、,这还未当家的已嫁女儿的一般情况;“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母亲的情况不同于上述的已嫁女儿,“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第4段末尾所提到的“春赛”、社戏和吃到后文所说罗汉豆。w 1.平桥村是个什么样的地方?w 2.这样一个村庄,为什么是“我”的“乐土”呢?w 3.这一部分与中心情节有什么关系?理解课文略写的作用w 1 平桥村是个什么样的地方?T 第一节里可以看到平桥村 “离海不远”,“极偏僻”,“临河”,“不满三十家”,都是“种田”

7、,“打鱼”的,“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突出特点: 偏僻、小)理解课文略写的作用w 2.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为什么是“我”的“乐土”呢?但就是这样的小村庄,我不仅得到优待,还不用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这是多快乐的事。(第2段):“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分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风尚淳朴。 而且还有一些乐事(第3段):“我们”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钓钩,“伏在河沿上去钓虾”,

8、“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我”看着在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虾“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钓尖送到嘴里去”,被钓上来,自然乐趣甚浓;吃着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钓来的虾,更会甜在心里。“我们”还常一同去放牛。黄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诗经,“全都嘲笑起来了”。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我”怕牛,还因此而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是多么愿意和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这放牛

9、被嘲当中,更表现出彼此的亲密。“我”跟着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种很浓的乐趣。T (1) “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来到自由天地欢乐地生活。 (2) 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小结一部分s 平桥村 免读难书,自由快乐。 在“我” 没有约束,人人平等。 是“乐土” 生活多彩,充满情趣。T 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板书:多方表现乐趣);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

10、,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去看戏”自更乐趣无穷。T 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的去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去领略那去看戏的叙写。 这一略写部分为中心情节的展开作了 重要的铺垫去赵庄看戏。理解课文略写的作用分析第三部分(看戏次日的情形)。 (1)小说怎样写出看戏次日的情形?明确: 小说照应着中心情节,头天晚上的偷豆、吃豆和看戏,呼应第一部分写的村民淳朴好客,写出看戏次日的情形。 “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看27段)照应昨晚吃豆后“所虑的”八公公发现用了他船上的盐和柴“会骂的”;六一公公问“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

11、罢”,照应昨晚(看26段)“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我”吃了六一公公送给的豆,觉得“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照应昨夜的偷豆、吃豆和看戏。w 在中心情节“看社戏”叙述完之后,为什么特别写“六一公公送豆”呢?T 孩子们“偷”了六一公公的豆,第二天六一公公“不料竟非常感激起来”,并又送上一大碗罗汉豆来。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人的宽厚慈爱,进一步说明“我”之所以爱平桥村,正是因为平桥村的人善良可爱,从而深化了主题。 (2)这样照应前文、呼应开头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明确: 对两位公公的照应前文偷豆的说明和

12、描写,表明了昨晚的偷豆、煮豆、吃豆并未引起纠葛,结果良好。特别是呼应开头部分的村民淳朴好客,描写六一公公亲热地问“我”昨晚的戏、豆如何,高兴地送给豆,更表现了村民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应好客 更对“我”的照应前文的描写,则表明了昨晚的豆最好吃,戏最好看,至今不忘。这样结束全篇,构成了作品绵密完整的结构,表现出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生活的美好,抒发了对平桥村的人物和生活的绵绵无尽的怀恋(结构绵密完整 小住生活美好 怀恋绵绵无尽)。3.分析本篇略写。明确: 总的来看,本篇详写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小住平桥村的得到优待,一般乐事,和看戏次日的情形。详写的各个情节,让人读来如同身历其境,亲见其人,深受感染

13、;略写部分也多以简约的笔墨体现出充分的表现力量,钓虾、放牛就表现出农村生活的浓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简短问话和送虾运动,更表现了农村老人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这样详写略写相配合,既表现出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又突出了重点,值得认真体会,学习。五、布置作业:1.整理词语:掌握重点字的音、形、义。2.认真思考:结合书后练习,预习“看社戏”部分 ,品味文章最后一段。3.选做:社戏中“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钓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一段颇具生活情趣,这与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的“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有异曲同工之秒。你有类似的有趣经历没吗?请试写一段。 第 二 课 时一、导

14、入新课复习w “看社戏”是文章的中心情节,这部分又通过哪几件事来写的?T 看社戏前的波折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月夜行船) 赵庄看社戏 (船头看戏) 看社戏后归航偷豆(月下归航)二、本课着重阅读第二部分“看社戏”理解课文的详写内容s 阅读“看社戏”部分:(一)w 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又如何解决的?(1)“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一个“等”字,表现出“我”在平桥村一心盼望着赵庄演戏的日子。在这日子到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波折?明确:到了赵演戏的这一天,“在早上就叫不到”大船,“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外祖母为此“很气恼”,“絮叨起来”,母亲只得一力“宽慰”外祖母,一边嘱咐“急得要哭”的“我”,“说万不能装模作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没有大船不能去看戏这一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