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基础》ppt课件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7070964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31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管理基础》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公共管理基础》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公共管理基础》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公共管理基础》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公共管理基础》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管理基础》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管理基础》ppt课件(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共管理基础,中共丽水市委党校副教授 刘君龙,一、概 述,一、管理学试卷结构(管理学基础知识50分+实际问题分析50分)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2案例题(每小题2分,共30分)(3*5) 3简述题(每小题4分,共20分)(5*4) 4分析题(共10分) 二、行政学试卷结构(行政学基础知识60分+实际问题分析40分) 1选择题:30分(每题1分,共30题) 2名词解释:15分(每题3分,共5题) 3简述题:15分(每题5分,共3题) 4论述题:20分(每题10分,共2题) 2案例分析题:20分(每题67分,共3题) 三、公共管理基础试卷结构(公共管理基础知识80分+实际问题分析7

2、0分) 闭卷,笔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 1单项选择题:130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2多项选择题:3140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3案例题:4150题,每小题2分,51题20分,共40分。 4简述题5256,每小题6分,共30分。 5论述题:57题,20分。,公共管理基础试卷结构,(公共管理基础知识80分+实际问题分析70分) 闭卷,笔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 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二、多项选择题:3140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三、案例题:4150题,每小题2分,51题20分,共40分。 四、简述题:5256,每小题6分,共30分

3、。 五、论述题:57题,20分。,二、复习思路,1、总括全书,建大框架 2、练习分析,顾小细节 3、寻找感觉,模拟测试,公共管理基础教材结构解析,第十章 政府工具,第九章 公共组织的文化与伦理,第一章 公共管理导论,第二章 公共组织,第三章 公共决策,第四章 行政领导,第五章 沟通与协调,第八章 公共财政管理,第六章 公共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第七章 公共管理的法律基础,公共管理基础,管理学,行政学,主体,行为,总论,第十一章 公共组织的变革与发展,保障,主体,趋势,第一章 公共管理导论,管理与管理理论的演进,管理的含义,管理的职能,管理学,管理理论的演进,行政与行政理论的发展,行政的含义,相关

4、概念辨析,行政学,行政理论的发展,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公共管理理论概述,对公共管理理论的不同理解,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公共管理的学科特征,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和方法,一、管理与管理理论的演进,1、概念:管理就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社会活动。 2、概念理解:管理就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社会活动。,管理的含义,管理的职能,主体,客体,环境,目标,职能,社会实践活动,管理理论的演进: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阶段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管理就是管理者在一定的

5、环境和条件下,为了 实现组织目标,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 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社会活动。,计划:预先性、预测性、评价性、选择性、调整性,组织:合理性、有序性、规范性,领导:权威性、主导性、决断性、公正性、协调性、 规范性,控制:,管理的特征:具有两重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第一节 管理与管理学的演进,管理学的历史发展比较,历年试题,1、管理的两重性是指( B )(01) A管理的目标性和阶段性 B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C管理的先进性和可行性 D管理的组织性和行为性 2、管理的艺术性集中体现在( D )(02) A管理活动中对于“度”的把握 B管理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C管理活动有其特殊

6、规律性 DA项和B项,行政的含义,行政的特点:执行性、政治性、权威性,行政学的定义:是一门研究国家行政机关依法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社 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内部事务的学科。,定义:行政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行使国家权力,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内部事务的活动,行政理论的发展,原因:1、“行政国家的出现”2“文官制度”改革运动 的发展 3多种学科的形成和发展4专业教育 和职业 教育的发展,第二节 行政与行政理论的发展,形成时期(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成长时期(行为科学阶段),发展时期(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发展,行政理论的发展,第三节 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概述:,三次重大理论转变:传

7、统的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对公共管理理 论的不同理解,将“公共管理”等同于“公共行政”,把公共管理当做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科,将公共管理看作一种新的学科框架,公共管理的学科特点 (与传统相比),研究对象与范围更大,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特点,研究焦点转为“外部取向”,涉及大量的新主题,更具现实性,研究途径,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基本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比较分析,实验分析,案例分析,小测验,第一章 公共管理导论,管理与管理理论的演进,管理的含义,管理的职能,管理学,管理理论的演进,行政与行政理论的发展,行政的含义,相关概念辨析,行政学,行政理论的发展,

8、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公共管理理论概述,对公共管理理论的不同理解,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公共管理的学科特征,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和方法,第二章 公共组织,公共组织概述,公共组织结构,公共组织环境,含义:,构成要素:,类型:,生态环境,基本构成因素,两个概念:管理幅度与层次,四种结构形式:,我国政府的组织结构:,行政体制的基本类型:,按财务-会计标准分类:营利、非营利,组织的构成要素,公共组织的类型,第一节 公共组织概述,组织的共性,是人们一定行为关系的集合,有着某种特定目标,有一定的结构和行为方式,有其内在的精神意识,是一个开放系统,人员,目标,职能,机构,职位,职权,职责,规章制度,团体意识,组织

9、设计,支持硬件,技术和信息,根据组织权限范围:中央、地方,根据组织公共程度高低:政府、第三部门,根据管理公共事务的不同:文化、科技、教育,按公共权力标准分类:强制型、半强制型、非强制型,按权威与等级结构标准分类,古典模型,官僚模型,第三部门行政模型,1,2,3,第二节 公共组织的结构,两个概念,管理幅度:有效管理下级人员(单位、部门)数目,管理层次:纵向划分的等级数,成反比,结构形式,直线结构,职能结构,直线职能结构,矩阵结构,旁系结构(如经济学会、学术学会),我国政府 组织的结构,纵向结构,横向结构,中央行政组织,地方行政组织,两级制(直辖市-市),三级制(直辖市-区-乡、镇),四级制(省、

10、自治区-地级市(自治 州)-县级市、县、区-乡、镇),决策部门,执行部门,反馈部门,监督部门,行政体制的基本类型,根据行政组织中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首长制、委员会制,根据行政组织构成单位的功能和性质:层级制、职能制,根据行政权力的使用特点:集权制、分权制,根据行政组织中同一层级 各部门所受的指挥和控制,完整制(集约制),分权制(独立制),第三节 公共组织环境,概念:对组织存在与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的总和P40,公共组织的 生态环境,里格斯行政生态学划分,农业社会(融合)型,过渡社会(棱柱)型,工业社会(衍射)型,行政生态学家划分,微观环境(组织系统本身),中介环境(联系环节因素),宏观环境(外部

11、环境),组织环境的基本构成因素,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舆论环境,小测验,第二章 公共组织,公共组织概述,公共组织结构,公共组织环境,含义:,构成要素:,类型:,生态环境,基本构成因素,两个概念:管理幅度与层次,四种结构形式:,我国政府的组织结构:,行政体制的基本类型:,第三章 公共决策,一、决策的基本问题,二、行政决策体制,三、行政决策程序,四、公共决策中的群体决策,决策的含义,决策的类型,决策的前提,行政决策的含义,行政决策系统,行政决策体制,问题界定,目标确立,方案设计,后果预测,方案抉择,群体决策及其利弊,参与决策的特征,群体决策的抉择规则,第一节 决策的基本问题,决策

12、的含义,含义:理查德-施奈德:1选择 2过程,特征,预见性,选择性,主观性,决策的类型,根据重复程度不同,根据决策目标的多寡,根据决策条件的可控程度,根据决策权限的制度安排,根据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性质,根据决策影响时间的长短,P48,决策的前提,价值因素,事实因素,区别,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同,认定形成根据不同,影响决策的作用不同,第二节 行政决策体制,一、行政决策含义P49,行政决策特点,决策主体的特定性:行政权的组织+个人,决策内容的广泛性,决策的权威性,行政决策的分类:国家决策、地方决策,二、行政决策系统,三、行政决策体制,信息子系统,参谋子系统,决断子系统,监控子系统,独裁制,议会制,人民

13、代表大会制,宗教领袖型,君主新政型,军人独裁型,议会总统制,议会内阁制,议会委员会制,第三节 行政决策程序,问题界定,目标确立,方案设计,后果预测,方案抉择,三个基本环节,四个主要方法,特征(3),必须遵循的原则(5),主要经过环节(2),主要方法(5),具体步骤(2),基本方法(3),主要步骤(3),主要方法(5),主要环节(3),主要方法(4),头脑风暴法,对演法,统摄法(比喻法或集思广益法),经验判断法,“决策树”技术,试验法,模拟法,第四节 公共决策中的群体决策,领导群体决策,群体参与决策,优势(3),劣势(9),抉择规则,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满意度增加,易于执行,加强人际沟通,增强组

14、织凝聚力,一票否决(全体一致),多数规则,等级决定规则,孔多塞标准(两两对比法),博尔达计数(偏好次序表决法),赞成投票制(同意表决法),淘汰投票制(否定表决法),正负表决法,优势与作用(P60),应注意的问题:适合下属的成熟程度,制衡、削弱集权式领导,认同和接受的程度较高,易于贯彻执行,决策的满意度较高,有利于提高公共决策的有效性和合法性,第四章 行政领导,第一节:领导与领导者,第二节:我国行政领导制度,领导的含义,公共组织领导者,领导者的基本技能,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我国的行政领导制度,日常的行政领导制度,第一节 领导与领导者,领导的含义,作为管理职能的领导(P66):1过程2艺术,四个基

15、本构成要素,权力,对人的认识与理解,与组织和群体成员的联系,领导的风格,公共组织领导者,职务序列:五级,领导来源,内部,外部,法定,选任制,委任制,考任制,聘任制,领导权力,职务权力,非职务权力(个人权力),领导者的基本技能,技术技能(T技能),人事技能(H技能),观念技能(C技能),领导者素质的层次性(罗伯特卡茨),第二节 我国行政领导制度,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我国的行政领导制度:行政首长负责制,日常的行政领导制度,处理行政领导者与行政 活动参与者关系的制度,上下级行政领导者 之间联系的制度,协调领导班子内 部关系的制度,接待日制度,对话制度,咨询制度,信访制度,通报制度,评议制度,第五章 沟通与协调,第一节 沟通,第二 节 协调,沟通的含义,信息与沟通,沟通机制,沟通类型与模式,协调的含义,协调的类型,协调的方式,协调中的若干关系,第一节 沟通,一、沟通的含义:P74,含义的理解,1沟通的实质:信息传递和处理过程,2沟通的功用:整个系统的“神经”,3沟通的目的:统一思想,4沟通的要素:发送者、接收者、信息、渠道、情境,二、信息处理的四个环节,收集,加工,传递,贮存,三、信息沟通机制,刚性机制(制度规定),柔性机制,四、信息沟通的类型,语言约束机制,心理约束机制,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信息沟通模式,聚联式,单联式,互联式,第二 节 协调,协调的含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