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桥之美 第1课时 教案(鲁教版七年级下)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7030940 上传时间:2019-01-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14桥之美 第1课时 教案(鲁教版七年级下)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3.14桥之美 第1课时 教案(鲁教版七年级下)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3.14桥之美 第1课时 教案(鲁教版七年级下)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3.14桥之美 第1课时 教案(鲁教版七年级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14桥之美 第1课时 教案(鲁教版七年级下)(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桥之美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1.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2. 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或依据课文内容绘制几幅图画。(体现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准备微机或投影仪。教学过程一、整体感悟1.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

2、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小组讨论明确: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

3、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 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如前所说,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没

4、有明言桥所起的作用,不过,我们不妨做一些揣测。如,从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再结合我们欣赏国画的经验,可以想像得到,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在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4. 小结:吴冠中老先生以其画家独有的眼光给我们品评了桥之美,先总的说了美在哪里桥之美主要在于和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注意到块、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然后举了一些实例,说明了什么样的桥梁才是美丽的。条理清楚,从

5、一个全新的角度引导我们对这些人类的智慧结晶进行了欣赏。二、研读文段(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重点研读第小节。小组讨论: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b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明确:a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b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