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土地是誓言 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 (5)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7020376 上传时间:2019-01-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4 土地是誓言 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 (5)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4 土地是誓言 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 (5)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4 土地是誓言 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 (5)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4 土地是誓言 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 (5)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4 土地是誓言 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 (5)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4 土地是誓言 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 (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 土地是誓言 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 (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9课 土地的誓言教案学情分析:本文的重点是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品质。我们的学生距作者所处的年代较远,加之学生的经历有限,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读,细心的品读是关键。依据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为:1、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2、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3、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4、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依据教学目标1、2、3点制定教学重

2、点为: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为: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方法:自读,完成检测,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有一部电影叫未来水世界,主要情节是陆地被海水淹没后人们为寻找陆地而展开的斗争。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人对陆地的向往。是啊,面对生我们养我们的故土,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多媒体展示。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国仇家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2、教师播放歌曲松花

3、江上,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情感,创设情境。3、了解作者、背景:端木蕻良(1912-),原名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其成名作为他创作于1936年的短篇鴜鹭湖的忧郁,是反应东北沦陷区人民生活的代表。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其中鴜鹭湖的忧郁一向为人称道,这是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像的人民贫穷,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他还善于在抗日的题材下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出来。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

4、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 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二、学生大声朗读,完成检测题1、 学生大声朗读,说说作者的思想感情。2、注音。炽痛 嗥鸣 斑谰 谰语 怪诞 亘古 默契 田垄 蚱蜢 污秽 补充词语:蕻 泛滥 热血 胸膛 丰饶 耻辱 3、解词:炽痛 嗥鸣 斑谰 谰语 亘古 污秽4、归纳段意,理解全文结构。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5、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什

5、么情感?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6、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7、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呼,而后来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呢?8、难句探究:1)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2)怎样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等语句?研讨完成检测题。参考答案:1、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2、ch ho ln ln d

6、n gn q lng zhmng hu fn xu tang ro r3、炽痛:热烈而深切。 嗥鸣: (野兽)大声嚎叫。 斑谰: 灿烂多彩。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亘古:远古。 污秽:肮脏的东西。4、理解全文结构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本文结构:想到、听到发誓回去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第一段:“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第二段:“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丰饶”。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

7、取的景物不同。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它也表达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5、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8、(“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主旨:作者通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念之情,表达“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充满深沉的爱国热情。6、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

9、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7、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激动,就不满足于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与土地对话交流,这在修辞上称作“呼告”。8、1)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凡是反常之处总是格外引人注目并且令人感到困惑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求解:一、明确该词的本意;二、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的含义。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

10、,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十分贴切: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呢?须知,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

11、。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谁埋葬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葬他们!让埋葬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葬侵略者的坟墓。三、课后反思:1.平时教学中,我所做的课堂工作都是分析再分析,不把一篇文章说出个所以然来好象亏欠了学生似的。其实,学生也有他们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感悟能力,只要教师能够注意引导,善于选择合适的切入口,找准文本和学生对话的共鸣点,创设合适的氛围,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和激情,帮助学生感悟就可以了,这样才能够唤起学生内在的情感,用文字去打动他们的心灵,真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这堂公开课我个人认为还是“

12、少一点传输,多一点共鸣”。我想,这样的课堂学生定会更喜欢,才能显示语文课独特的魅力吧。2.面对文本,我们教师一定要有主见,在教师充分备好教材,备好学生后,要大胆做出取舍,不能盲目崇拜;对于教学工具书,绝不能照搬照抄,尤其对文章里的重要语段和语句,要大胆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鉴赏,让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教师包办代替,哪怕教师沉醉其中,最终学生听得也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搞得课堂死气沉沉,完不成最终的教学目标。我个人认为: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课堂动起来,语文才会精彩起来。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别忘了自己的角色,教师不是主角,学生才是,教师充当的只是导演。教师课前周密的设计教学环节固然重要,但实施才是关键,它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所以教师设计的环节,应将学生自然推倒演员的位置上,教师的不适时机的引导,将学生引入角色;留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活思维,提高自身水平。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发挥,时刻用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尽情地去表演,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按旧的教学模式教师灌输,学生无味的听讲,这节课学生接收的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教师应做个好导演,适时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课堂的重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