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鉴赏2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701516 上传时间:2017-09-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2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2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2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2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2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诗歌鉴赏2(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例 1:对李清照如梦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1995 年全国高考题)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措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感慨,层层拓展、深入。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感伤情绪。【解析】这首词通过对风雨后的海棠的描写,抒发了作者暮春时节的感伤情绪,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A、B 项是从语言角度来分析的,如果理解了这首词的意境,很容易就能肯定,从而

2、也可以体会到李清照用语平常却优美动人的艺术特色。C 项是对表达方式的分析,一、二句是一般的叙述,三、四句是一问一答,“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设问和慨叹。整首词一层层地拓展和探入,把作者惜春怜花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所以 C 项分析正确。D 项是对主题的分析,它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表达作者是对春光留恋的错别的伤感情绪。在抒情方式上,是借海棠的调零抒发自己的感情,是借景抒情,不是直抒胸臆。因此 D 项分析是错误的。例 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2)题。(1996 年全国高考题)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3、。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1)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解析这是一首咏史怀古之作。全曲共五句,首句设问开卷,气势不凡。第二句写英雄曹操。苏武前赤壁赋里说他:“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战船)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洒酒于江,以示凭吊),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在这首小令中,诗人只用寥寥九个字,就写出了这个身经

4、百战、力扫群雄、统一了中国北方,且又多情善感、文采斐然的英雄形象。第三句写英雄孙权。“紫盖黄旗”,指云气,古人附会为王者之气的象征。但诗人认为虚幻的王气不足凭信,东吴之所以能建立王业,是因为孙权、周瑜赤壁一战,借助东风,火烧了曹军的战船,遏制了曹操的攻势。第四句写英雄诸葛亮。他胸怀奇才,隐居南阳,徐庶称之为卧龙。他的本愿只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还是出山辅佐刘备。诗人用”惊起”两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由隐居到出山的转变过程。至于诸葛亮出山后的功绩,用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的概括最为确切完备。这里诗人化用其意。最后一句既紧承

5、对诸葛亮的描写,又对魏、蜀、吴三方作了一个总结。由此看来,AB,C 三个选项全对,解说错误的是 D 项。因为最后一句只是点明了三足鼎立的形势,并本指明三国中的英雄。(2)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仁的这一转变。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武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解析】纵观全篇,诗人以大开大合之笔,再现了三

6、国人物的历史风采,歌颂了他们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追幕古贸、大展经纶的宏愿。感情基调雄健高昂,有苏轼“大江东去”的遗风,而无“人生如梦”的感叹。备选答案 A 项是对小令结构的分析,B 项是关键词语的理解,D 项是对小令风格的鉴赏,全都正确。C 项错在“比较”一词的运用,这首小令分层次并列地再现了三位英雄人物,并无比较手法的运用。例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1997 年全国高考题)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来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题君山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1)对这两首

7、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深重。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湖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解析】“潭面无风”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茫茫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

8、景象,在月光下有一种朦胧的美。“烟波不动”句写湖面风平浪静,“影”是指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沉沉”写山影的凝重。由此看来,刘诗的“谭面无风”句和雍诗的“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湖面风平浪静、朦胧静谧的景象。不过雍诗中的“烟波不动”并非在“月光下”,而 B 项却说“潭面无风”和“烟波不动”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这就不对了。故答案是B。(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湖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B雍待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巧妙

9、地以“螺”作比,但一首诗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超脱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感觉。【解析】文学鉴赏不可任意拔高作品的思想价值或艺术价值,必须根据作品的实际,恰如其分地予以评价。刘禹锡的望洞庭和雍陶的题君山均为山水小诗。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将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把最具代表性的湖光山色写得高旷清超。而雍诗却以纤巧轻柔的笔触,描写了洞庭君山的秀美,构成了这首山水小诗新巧清丽的格调。这两首山水小诗都流露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的情思,但并无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宠辱皆忘”的人生

10、境界。所以对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应是 D 项。例 4:阅续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1998 年全国高考第 1415 题)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八荒园。鸟宿池边树,增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D.“幽期向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偌言。【解析】这两道题重点考的是初步鉴赏文学作

11、品的能力。第一题侧重于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 B 级,这是为下一题的鉴赏作铺垫、准备;第 2 题侧重于对作品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能力层级为 E 级。 第 1 题, A、C、D 三项对这首诗中诗句的解说都很恰当。A、D 两项中都有“幽”字,但在“幽居”和“幽期”中两个“幽”确实有不同的解释。“幽居”一词有“隐居”、“深居”、“僻静的居处”等意思,在本诗中显然是指僻静的居处,所以这里的“幽”应解释为“僻静”;“幽期”一词有“隐逸的期约”、“幽雅的约会”、“男女间的约会”等意恩,在本诗里显然当作“隐逸的期约”,即“归隐的约定”,所以这里的“幽”应解释成“隐微”。C 颂说了关于“推

12、敲”一词的来源。其实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课后的小方框中所引的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一小则就已清楚地指出了“推敲”一词的由来,因此,对学生来说要判定这是理解正确的一项并不难。B 项中将“少邻并”中的“少”理解为“自小”,将这一句解释为“自小就有邻居挨着作伴”,是错误的。因为我们从这一联看,主要是写出李凝居住处的幽静,从全首来看,也着重写李凝的“幽居”,所以这里的“少”不应理解成“自小(音 Sh,而是应该看作是数量不多(音 shO。)这句的正确解说应为“李凝居住的地方很少有邻居挨着作伴”。(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为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B.“僧

13、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 注重练字,故读来回味无穷。A、B、D 三项对这首诗的赏析都很恰当。第一联是写李凝居处近旁很少有邻居。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两句诗境是十分简洁地概括了李凝居处周围幽静的环境,从侧面烘托出这位隐者的身份。所以 A 项是很恰当的。B 项中“鸟鸣山更幽”句,出于南朝梁王籍的人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宋王安石也曾写过“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句。这儿的“幽”就是“僻静”的意思,这句诗就是用山中鸟的鸣

14、来反衬山中的幽静。贾岛这首诗中的“僧敲”句,写在皎活的月光下,万籁俱寂,但突然发出了几下敲门的声响,这声响进一步衬出了月下幽居的安静,以响衬静,确与“鸟鸣山更幽”句都有一种出人意料之胜。因此,B 项的赏析也很恰当。这首诗写的是贾岛访友这样一件小事,全诗也没有大起大落的感情波涛,但由于作者十分注意炼字,他曾有诗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题诗后),可见对诗句的惨淡经营。本诗中“宿”、“敲”、“分”、“动”等宇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有特别的神韵,故使人回味不尽,所以说 D 项的赏析也是恰当的。这首诗第一联描写李凝居处周围的环境,第二联描写了月下的幽静,第三联写了作者访李凝未遇归途所见。这三联重在描

15、写与叙事,有了这些描写作铺垫,就很自然地流出第四联:对李凝幽居生活的向往。现在 C 项中说首联也“明确写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显然是不恰当的了。例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1999 年全国高考第 8、9 题)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 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C二、四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

16、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解析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诗写夜泊之景。第二句写舟的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 显得冲淡而柔和,紧扣“静”来写景。故 C 项是错误的。(2)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组成了一个统一的竟境,下列四首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约寒江雪。解析 答案选 C。“迟日江山丽”一诗是杜甫写于成都草堂的一首五言绝句。第一句写出了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第二句诗人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第三句写春暖花开,泥雨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