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散步 教案( 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上) (9)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7011851 上传时间:2019-01-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 散步 教案( 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上) (9)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1 散步 教案( 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上) (9)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1 散步 教案( 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上) (9)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1 散步 教案( 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上) (9)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1 散步 教案( 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上) (9)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 散步 教案( 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上) (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 散步 教案( 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上) (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说教材分析1、教材简析(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2、教学目标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为:1、知识和技巧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

2、文素养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的确定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a、教学重点: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b、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二、说教法学法1、教法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教师还可借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有利于扩大教学的容量,并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2、学法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三、说教学过程(一)、如何导入结合日常生活,引入学习。出示问题:你们一家人经常一起散步吗?散步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请两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共享。(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给新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奠定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以及教师与学生情感上有效沟通的基础,有利于

4、新知的学习。)(二)、出示目标(据有关人士分析,有明确目标的学习与目标不明确的学习,效果相差9倍,设计这一步的原因是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性。)(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2、轻声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A、散步的人有哪些?B、散步的季节呢?C、散步的地点?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E结果如何?(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

5、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四)、研读课文探究主旨1、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1)“我”听母亲的:(2)母亲听孙儿的:(3)妻子听“我“的:(4)儿子听“我”的:2、那么究竟听谁的呢?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3、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请同学们齐

6、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五)、探究课文,品味语言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

7、们采用鉴赏法来仔细品味一下。1、同学们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可能有的句子:(1)写景的句子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有的浓,有的淡。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8、。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六)、朗读课文,加深体会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流露着人性美、语言美的文章,这么优美的文章,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朗读一下?(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几方面)1、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2、“我”的语气、语调应该怎样把

9、握?提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我”是个中年男子。(2)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3)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语气: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语调:平稳,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朗读是感受、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也是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课文的手段之一。好文章应不厌多读。)(七)、拓展升华,拥抱亲情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的思想又做了一次高尚而愉悦的旅行。那么,我们每个同学你在十几年的生活经历中,一定也亲身感受过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意,请回忆一下,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注意要求(1)围绕“亲情”这一主题(2)谈出自己的亲身感受

10、。(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八)、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2、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 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 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音乐最能撞击人们的心灵,设计此环节的目的通过感受自己从家中得到的温暖和爱,使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得到升华。)(九)、课后作业:1、把围绕“亲情”的说话练习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2、在课外阅读中,你读过类似课文这样感人的文章吗?请向大家推荐一篇让我们同学来共同感受一下。(该节课的作业设计,既要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自学能力。)(十)、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的原则是既要简洁、形象、直观,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为:散 步莫怀戚尊老母 亲整 个 我爱妻子世 界儿 子爱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