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模块导学张宝石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6937537 上传时间:2019-01-06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2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模块导学张宝石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国学模块导学张宝石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国学模块导学张宝石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国学模块导学张宝石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国学模块导学张宝石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学模块导学张宝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模块导学张宝石(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学模块导学 张宝石,一、国学经典文化 二、课程概要 三、搞清观点 四、弄懂理论 五、突出重点 六、联系实际,一、国学经典文化,2009年淄博市中小学校干网络远程研修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促进淄博市校干的专业核心能力建设,提升他们的专业文化素养,开阔理论视野,增强管理能力,特实施本研修项目。 一、项目实施目标 (一)强化中小学校干的安全意识,提升其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 (二)提高中小学校干对专业发展的认识,加强校长干部的核心能力建设,促进学校管理专业化。 (三)丰富中小学校干的文化底蕴,提高其文化修养。 (四)反思本校管理中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制定可行的改进方案。,四、研修内容与形式

2、 (一)研修内容 包括四个模块:学校规范管理与安全教育、校长核心能力建设与发展、国学经典、学校文化建设与校长文化修养。(见附件1)。,12.01至12.15国学经典 易经思想精髓的把握 孔子与儒家思想 老子与道德经 司马迁与史记 孙子兵法韬略 唐宋名诗词鉴赏 红楼梦与红学,国学 指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 经典 一定的时代,一定的阶级认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著作。 古代儒家的经籍,也泛指宗教的经书。,文化 “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至迟可追溯到西汉时期。“易贲”卦的“彖传”中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所谓的“人文化成”,按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的解释有两个内容: 指典籍,如诗

3、、书、礼等。 指人们的礼仪风俗。,我们今天常用的“文化”一词,是十九世纪末通过日文转译从西方引进的。最先把文化作为专门术语来使用的是英国的“人类学之父”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把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一切的能力与习惯。”,到目前为止,文化定义之多,成百上千,究竟什么是文化,见仁见智,众说歧出,如“有理性的实体”、“理想的类型”、“社会的遗传”、“行为方式的总和”、“工具和制度的造作”、“民族精神的体现”、“人的能力的增长”、“生活模式”等等。,文化也许天然是个模糊的概念,其内涵的不确定导致外延的不确定,很难下一个清楚而

4、完全的定义,我们与其追求一个简单而精确的定义,不如从集合的角度来确定一个有弹性的范围。,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纳成三个方面: 、意识形态,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心理特征、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认识能力等等。 、生活方式,即人们对其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的态度,以及在这些方面采取的形式。 、精神的物化产品,即从形式上看是物质的东西,但透过物质形式能反映出人们观念上的差异和变化。如书,是一种物质体,但书之为文化并不是因为它们的物质形态而是它的内容。,学习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把根扎在民族文化的土壤里,对每一名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作为校长更应该懂得我们这个民族

5、的历史,继承民族的优秀文化,引领学校沿着正确的轨迹发展。 王国民,二、课程概要,所选科目的确是国学经典,它们能多方面(历史的认识、智慧的启迪、道德的提升、文化的建设) 给我们以巨大的帮助。,12.16至12.25学校文化建设与文化修养 专题讲座学校文化建设方案制定与实施 情境课程学校文化与生命价值 专题讲座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与方法 专题讲座校长人文修养及其形成 参与式培训校长与教师的心理沟通,易经思想精髓的把握,周易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周易包含了精深的哲理 周易表达了丰富的思想 周易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 周易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周易是六经之首在诗书礼乐春秋之上。 周易大传包括彖上彖下象上象

6、下系辞上系辞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是古人解释发挥周易卦名、卦辞和爻辞的权威著作。,象传: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与儒家思想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由当时门人及二三传弟子所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中。,孔子学说中最有价值的是其教育思想, 他第一次提出“有教无类”。 “诲人不倦、”“循循善诱”。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闻一知十”、“告诸往而知来者”。 要注意“因材施教”。,老子与道德经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7、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治大国,若烹小鲜。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司马迁与史记 西汉中期,司马迁写了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司马迁把写史记的目的明确地概括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8、” 把对史记思想与艺术的评价,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文学上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无以复加的高度。,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这就是“发愤著书”说。,孙子兵法韬略 孙子兵法作者为春秋末年的孙武,书中充满朴素的唯物辩证法。作者认为“兵者国之大事”,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提出要“因势利导”,“奇正相生”,“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等。这些观点不但在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哲学、政治、经济、

9、管理等也很有启发。,唐宋名诗词鉴赏 唐宋是诗词发展的黄金时代。名家辈出,各体兼备,风格多样,百花齐放,流派众多,成就辉煌。 鉴赏一批唐宋诗词名作 介绍有关鉴赏知识 讲解鉴赏的方法 授鱼与授渔 联系中小学教学实际,红楼梦与红学 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劳动表示了尊敬,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写道,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三、搞清观点,接受理论家把读者的作用提到一个突出的重要地位。他们认为作品仅仅是一种人工的艺术制品,被读者印入

10、脑中,经过领悟、解释、融化后再生的艺术形象,才是真正的审美对象。前者是“第一文本”,后者是“第二文本”。他们认为“第一文本”如果不经过读者接受转为“第二文本”,就没有实现自己,因为作品的价值、意义、生命力是由读者在接受中创造并实现的。他们认为第一文本与第二文本共同构成作品,作家与读者共同参与创作。,接受理论带来两大理念性的变化: 、提高了读者的地位,把读者提到与作者同等的地位。 、使作品处于一个永久性的动态结构之中。既然作品的完成必须有读者的参与、创造,那么读者无尽,这种创造也无尽,这就是文学作品生命力的奥秘所在。,根据以上关于文学鉴赏的界定,说明不是任何文学作品的阅读(或听)都是我们所说的文

11、学鉴赏,而是作为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是:一、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 二、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 三、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 四、得到审美的享受; 五、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和意义。 这个过程包含了五个互相联系的环节。,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中的“意”是读者之意,它是读诗以“逆志”的主观条件与活动起点,其内容包括读者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等等。“志”,是作者通过“文”、“辞”抒写出来的思想感情。“逆”,是十分重要、十分复杂的活动,含有探究、追溯等意。,读者与作者不可能没有历史距离、文化距离、心理距离。在“以意逆志”的过程中,凭借着主动地探究追溯,尽

12、可能超越距离,实现“意”与“志”的相互对话、相互融合,并由此产生出新的意义。,“知人论世”应该怎样理解呢?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与思想。作者的生活阅历、知识经验、思想情感、性格气质、艺术修养等等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有直接的影响。只有深入了解作者,才能理解他的作品。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了解时代风尚、社会生活对他的影响。,学员论文范例,知人论世法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尝试,四、弄懂理论,姚斯认为“期待视野”为两大形态:其一是既往的审美经验(对文学本身的综合经验),即“较为狭窄的文学期待视野”,其二是既往的生活经验,即“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野”。这两种视野交融形成具体的阅读

13、视野。,我们认为,期待视野包括阅读主体的认知结构(即读者阅读前所具有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思想水平、审美能力)和阅读需求(即读者阅读时所抱的动机、所立的目标、所带的问题、所好的口胃)。任何读者总是带着自己的心理图式去阅读的,这种“阅读期待”潜存于读者的大脑,支配着阅读活动的全过程。,理性信息(历史、文化等知识)储备。 感性信息(即表象、情感记忆)储备。,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联想想像 (召唤结构),波兰哲学家、文论家、现象学文论的代表人物罗曼英加登认为任何艺术作品: 它只是一个具有各种未定点以及尚需对无数未定点予以确定的图式化结构。尽管形式上它被设

14、计为一种充分确定的个体,并且看上去也的确像这种个体。这是由于这一再现性客体的图式化结构在文学作品已经写成后就不能再有什么变动了。但在这些作品的阅读过程中,新的未定点则可能被不断地填充,并被读者的阅读投射赋予新的特征,实现未定点的完成。艺术作品中再现的对象是否完全确定呢?对此我们可以说,每一步文学作品在原则上都是未完成的,总有待于进一步的补充。但从文本的图式化结构来看,这一补充是永远不能全部完成的。,五、突出重点,六、联系实际,教学大纲的历史回顾,语文教学从“五四”后侧重人文教育,解放后转向工具教育到开放后回归人文教育。,第一阶段:1923年高级中学国文科学程纲要、1932年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

15、要求高中语文教学除继续发展自由运用语体文的能力外,注重培养欣赏中国文学名著,读解古书的能力,并力求运用本国语言文学,深切了解固有文化。,第二阶段:解放后,除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要求外,从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看注重继续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并养成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从1980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90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看,除注重继续发展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外,逐渐重视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以及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16、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的培养。,初中阅读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诵读古代诗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教学建议,(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评价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