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节呼吸运动调节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6935921 上传时间:2019-01-06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节呼吸运动调节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四节呼吸运动调节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四节呼吸运动调节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四节呼吸运动调节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四节呼吸运动调节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节呼吸运动调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节呼吸运动调节(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基本呼吸中枢,本节讨论的中心内容: 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 呼吸为什么有节律? 调节呼吸运动的环节?,一、呼吸中枢 呼吸中枢是指(分布在大脑皮层、间脑、脑桥、延髓、脊髓等部位)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正常呼吸运动是在各呼吸中枢的相互配合下进行的。 早先分段横切脑干等研究发现:延髓是呼吸基本中枢,脑桥是呼吸调整中枢。,d,c,b,a,迷走神经完整,切断双侧迷走神经,PBKF,中脑和脑桥(基本),脑桥中上部(调整),脑桥和延髓(长吸),延髓和脊髓,(一)低位脑干(脑桥和延髓) 微电极等技术研究发现:CNS内有些N元呈节律性放电,并且放电节律与呼吸周期有关,其类型有:

2、吸气N元(I-N元):在吸气相放电 呼气N元(E-N元): 在呼气相放电 跨时相N元 I-EN元:吸气相放电并延续到呼气相 E-IN元:呼气相放电并延续到吸气相,呼吸N元放电类型模式,(二)呼吸神经元的分布 1.脑桥呼吸神经元组: 主要集中于旁臂内侧核和Kolliker-Fuse核,前者存在E-N元和跨时相N元;后者存在I-N元。 脑桥呼吸N元与延髓背侧、腹侧呼吸N元之间存在双向联系,部分N元轴突还投射到脊髓膈肌运动N元群。 脑桥呼吸N元的作用为限制吸气,促使吸气向呼气转换。相当于早先研究发现的呼吸调整中枢。,2.延髓背侧呼吸神经元组(DRG): 主要集中于孤束核的腹外侧部,大多数属I-N元,

3、E-N元仅占56,轴突投射到膈肌和肋间外肌运动N元,引起吸气。,3.延髓腹侧呼吸神经元组(VRG): 按功能又分如下区域: 后疑核尾段: 面N后核头段: 疑核中段: 疑核头段:,主含E-N元,轴突投射到肋间内肌和腹肌运动N元,引起主动呼气;,又称包钦格复合体,主含E-N元,轴突投射到脊髓和延髓内侧部,抑制I-N元的活动;,主含I-N元,支配膈肌和肋间外肌运动N元,引起吸气;还含有直接支配咽喉部辅助呼吸肌的I-N元和E-N元;,是含有各类呼吸性中间N元的过度区,称为前包钦格复合体,被认为是呼吸节律发源部位。,(三)呼吸节律形成的机制 呼吸节律形成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1.基本呼吸节律形成的起源

4、部位: 早已肯定是在延髓,但其确切部位尚不完全清楚;近代研究发现延髓头端前包钦格复合体是其关键部位。 2.基本呼吸节律形成的学说:,(1)起步细胞学说:节律性呼吸是由延髓内具有起步样活动的N元的节律性兴奋引起的。在新生动物离体脑片的研究表明,前包钦格复合体中存在着类似的电压依赖性起步N元,被认为是呼吸节律发源部位。 但由于方法学的限制,尚难以证实在成年整体动物也存在这样的N元。,(2)N元网络学说:该学说认为,节律性呼吸依赖于延髓内呼吸N元之间复杂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种模型,如吸气活动发生器和吸气切断机制模型。,吸气活动发生器模型: 延髓内有些呼吸N元具有吸气活动发生器样的

5、功能,它在H+、CO2 或其它传入冲动的作用下兴奋,并且引起: 向下兴奋延髓I-N元脊髓吸气肌运动N元吸气;向上兴奋脑桥呼吸调整中枢抑制延髓I-N元; 兴奋吸气切断机制N元。,吸气切断机制模型:,兴奋总和达到某一阈值,反馈抑制延髓I-N元的活动,延髓内有些呼吸N元具有吸气时接受 (吸气活动发生器、 延髓I-N元、 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和肺牵张感受器) 的 兴 奋 冲 动,切断吸气,从而使吸气转化为呼气,吸气活动发生器和吸气切断机制模型,吸气活动发生器:当H+ CO2 等作用下兴奋并引起: 向下兴奋延髓I-N元脊髓吸气肌运动N元吸气;向上兴奋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兴奋吸气切断机制N元。 吸气切断机制:当

6、接受到吸气活动发生器、延髓I-N元、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和肺牵张感受器的冲动,兴奋总和达到某一阈值,反馈抑制延髓I-N元,切断吸气,从而使吸气转化为呼气。,H+ CO2,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一)肺牵张反射(黑-伯反射) 指肺扩张或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包括肺扩张、肺缩小反射。 1.肺萎陷反射(肺缩小反射) 感受器位于气道平滑肌内,性质不清。 肺萎陷较明显时引起吸气的反射。 在平静呼吸调节中的意义不大,但对阻止呼气过深和肺不张等可能起一定作用。,2.肺扩张反射: 感受器位于气管到细支气管,阈值低,感受牵张刺激。 过程:肺扩张肺牵感器兴奋迷走N延髓兴奋吸气切断机制N元吸气转化为呼气

7、。 意义: 加速吸气和呼气的交替,使呼吸频率增加。与呼吸调整中枢共同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 特征:敏感性有种属差异(兔强,人弱,潮气量800ml以上); 正常成人平静呼吸时这种反射不明显,深呼吸时可能起作用; 病理情况下(肺充血、肺水肿等)肺顺应性降低时起重要作用。,1.外周化学感受器 存在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前者主要参入呼吸调节,后者则在循环调节方面较为重要。 颈动脉体内含型细胞和型细胞,周围包绕以毛细血管窦,血供丰富。 功能上型细胞起着感受器的作用,型细胞类似神经胶质细胞。 适宜刺激:对PO2、PCO2、H+高度敏感(对PO2敏感,对O2含量不敏感),且三者对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有相互增强的现

8、象。 当型细胞受到上述三者刺激时,细胞浆内Ca2+,触发内含的ACh等递质释放,引起传入神经纤维兴奋。,(二)化学感受性反射调节,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PO2 H+ PCO2 等,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窦、迷走N,孤 束 核,心血管中枢兴奋性改变,呼吸中枢(+),心率、冠脉舒 心输出量,皮肤、内脏 骨骼肌血管缩,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心输出量,血 压,呼吸加深加快,间接,2.中枢化学感受器 位于延髓腹侧表面下0.2mm的区域,可分为头、中、尾三部分。头区、尾区具有化学感受性,中区不具有化学感受性。 适宜刺激:对H+高度敏感,不感受缺O2的刺激。因血液中

9、H+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乃通过CO2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CO2H2OH2CO3H+HCO3- 发挥刺激作用的。,3. CO2、H+和低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1)CO2: 1时呼吸开始加深; CO24时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1倍以上; 6时肺通气量可增大6-7倍; 7以上呼吸减弱=CO2麻醉。 CO2呼吸减慢(过度通气后可发生呼吸暂停)。 机制:,呼吸加深加快,延髓呼吸中枢+,外周化学感受器+,中枢化学感受器+,CO2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 CO2H2OH2CO3H+HCO3-,CO2,主要,特点: CO2兴奋呼吸的作用,以中枢途径为主;但因脑脊液中碳酸酐酶含量很少,故潜伏期较长;

10、CO2兴奋呼吸的中枢途径是通过H+的间接作用(血液中的H+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CO2兴奋呼吸的外周途径虽然为次,但当动脉血PCO2突然增高或中枢化学感受器对CO2的敏感性降低(CO2 麻醉)时,起着重要作用。,(2)H+: H+呼吸加强 H+呼吸抑制 H+呼吸抑制 机制:类似CO2。 特点: 主要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而引起的 H+对呼吸的,调节作用PCO2; H+呼吸CO2排出过多PCO2 限制了对呼吸的加强作用呼吸抑制甚至停止。,;,(3)低氧: 缺氧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并与缺氧程度呈正相关: 轻度缺氧时: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能对抗缺氧对中枢的直接抑

11、制作用,表现为呼吸增强。 严重缺氧时:来自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对抗不了缺氧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因而可使呼吸减弱,甚至停止。 特点:缺氧对呼吸的刺激作用远不及PCO2和H+作用明显,仅在动脉血PO280mmHg以下时起作用; 当长期高CO2和低O2状态(严重肺水肿、肺心病),中枢化学感受器对高CO2发生适应,此时低O2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成为驱动呼吸的主要刺激。若给予高O2吸入会导致呼吸停止。,(4)CO2、H+和低O2在呼吸调节中的相互作用,由图中可见,当只改变一个因素时(其他因素不变),三者引起的肺通气反应的程度基本接近。 然而,往往是一种因素的改变会引起其他一、两种因素相继改变或

12、几种因素的同时改变。,由图可见,当一种因素改变而另两种因素不加控制时,作用强度PCO2H+PO2。 其原因为:当PCO2时,H+也会,二者的作用发生总和,使肺通气反应较单因素的PCO2时明显;H+时,因肺通气,呼出CO2,导致PCO2和H+,两者部分抵消了单因素H+的作用强度;PO2时,因肺通气,呼出CO2,使PCO2和H+,减弱了单因素PO2的作用强度。 表明三者的作用是相互影响的。,(三)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肌梭和腱器官是呼吸肌的本体感受器。肌梭对机械牵拉敏感,属长度感受器,由脊髓前角N元支配;腱器官检测呼吸肌的收缩强度,属张力感受器,由脊髓前角N元支配。 当吸气阻力升高时呼吸肌本体感受

13、器兴奋传入冲动频率和N元同步兴奋反射性增强吸气肌收缩力,以克服阻力保证肺通气量。 特征:平静呼吸时作用不明显,当运动或气道阻力升高(如支气管痉挛)时作用明显。,(四)其他反射 1.咳嗽反射 咳嗽时可将呼吸道内异物或分泌物排出,但剧烈咳嗽时,因胸膜腔内压,阻碍V血回流,使V压和脑脊液压。 2.喷嚏反射 喷嚏时清除鼻腔内的刺激物。 3.肺毛细血管旁感受器引起的呼吸反射 肺毛细血管充血、肺泡壁间质积液时,肺毛细血管旁感受器(J-感受器)受到刺激,反射性引起呼吸暂停,继以浅快呼吸、Bp、心率。 4.刺激某些穴位引起的呼吸效应 针刺“人中”可以急救全麻手术等情况下出现的呼吸停止。在麻醉以外发生呼吸暂停时

14、,刺激“素廖”可以兴奋呼吸。 5.血压对呼吸的影响 血压大幅度变化时,可反射性影响呼吸运动:Bp呼吸;Bp呼吸。,三、呼吸运动的随意调节 脑干对呼吸运动的控制属于不随意的自主控制,大脑皮层通过皮层-脊髓束和皮层-红核-脊髓束直接控制呼吸肌的活动,可随意控制呼吸运动,使呼吸运动与其他躯体运动相协调,完成诸如发声、讲话、唱歌等动作。 但这种控制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潜水时,需要屏气,但不能无限制屏气:屏气后A血PO2渐,PCO2渐,对呼吸中枢的刺激渐,最终将克服大脑皮层的随意控制而出现呼吸运动。 临床有时可观察到自主呼吸核随意呼吸分离的现象,如当自主控制通路受损后,自主呼吸运动消失,此时患者必须“记住

15、”要进行呼吸,一旦入睡或注意力转移时,呼吸运动即停止。,四、异常呼吸 (一)陈-施呼吸(Cheyne-Stokes breathing),原因:肺-脑循环时间延长(如心衰),导致泡气的PO2和PCO2的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到中枢及外周化学感受器,此时脑PCO2,增强对呼吸的刺激,触发陈-施呼吸;呼吸中枢反馈增益(PCO2等变化所引起的肺通气反应幅度)增加,导致对PO2和PCO2变化的肺通气反应过强。 临床:在缺氧、睡眠、脑干损伤等情况下可出现。,特点:呼吸渐增强增快又渐减弱减慢,与呼吸暂停交替出现,每个周期约45s3min。,(二)比奥呼吸(Biot breathing) 特点:一此或多次强呼吸后,继以较长时间的呼吸暂停,之后又再次出现这样的呼吸。,临床:出现于脑损伤、脑脊液压力升高、脑膜炎等疾病。常是死亡前出现的危急症状。,原因:尚不清楚,可能是疾病已侵及延髓,损害了呼吸中枢。,(三)睡眠呼吸暂停(sleep apnea) 大约有1/3的正常人在睡眠时会出现周期性呼吸暂停(持续暂停10s以上,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75%以上)。长期发生睡眠呼吸暂停会导致嗜睡、肺A压高、右心衰竭等疾病。 睡眠呼吸暂停会发生在睡眠各个时相,但以浅慢波睡眠期和异相睡眠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