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二节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6614441 上传时间:2017-08-08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5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二节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二节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二节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二节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二节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二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二节(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孝文帝的改革,要点轻巧突破,经典例题探究,速效提能演练,第二节,教材研读学案,教材研读学案,一、冯太后主持的改革1实施:北魏中期,孝文帝_即位时年仅5岁,由冯太后临朝听政。她以孝文帝的名义推行许多改革措施,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制度。,拓跋宏,2措施(1)制定官吏俸禄制度:规定_由国家筹集,按级别发放。各级官吏不得征收自筹,违者严惩。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吏治。,官吏俸禄,(2)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混乱状况,起到了缓和_、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各民族融合的作用,为北魏政权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民族矛盾,(3)实行三长制:规定全

2、国的百姓每五户设一_,合五邻设一里长,合五里设一党长。三长制的推行,加强了国家对地方基层的控制,使得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4)改革朝廷礼仪和社会风俗:加速了鲜卑和北方民族的_进程。,邻长,封建化,二、孝文帝亲政与迁都洛阳1孝文帝亲政: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亲政,将改革全面推向深入。2迁都洛阳(1)原因:平城_生产条件差,交通不便,不利于对中原统治;,农业,保守势力大,不利于学习汉文化。(2)迁都:493年,以讨伐江南齐国为名,亲率大军,到达_,正式迁都至此。,洛阳,(3)意义:北魏迁都洛阳,既便于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又利于对汉文化的学习和吸取,从而为深入开展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三、孝文帝

3、的改革措施1推行汉制(1)内容:改服饰,讲_,改汉姓,改籍贯,建立门阀制度,根据姓族等级的高低授官,通婚姻。(2)作用: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巩固北魏统治政权。,汉话,2官制和礼制改革(1)内容:扩充魏晋九品官制的品秩;遵循_的原则和规定。改谥孔子为圣尼父。(2)作用:满足了官僚队伍扩大的需要,扩大了儒学的影响。,周礼,(3)其它措施继续推行_。重视人才的网罗和使用。打击守旧势力:平定平城叛乱,扫除改革的障碍。,均田制,要点轻巧突破,北魏推行的新制主要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等,其中,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的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赋税制度一

4、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条件,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总之,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1原因(1)从政治上看: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孝文帝推行的改革遭到了保守势力的非难和抵制,,阻力重重;而洛阳曾经长期处于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迁都洛阳可以减轻改革的阻力,可以加强同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2)从经济上看:平城地处塞上,经济比较落后,又无水路漕运,随着人口的增加,粮食供应经常发生困难;,而洛阳地处中原,农业

5、发达,交通便利。(3)从军事上看:北方的少数民族柔然逐渐强大,时常骚扰平城;迁都洛阳,既可摆脱都城沦陷的尴尬,又能举兵南下,消灭国力较弱的齐国,为孝文帝实现南北统一的愿望提供可能。,2意义: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经典例题探究,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材料主要反映了(),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D5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依据材料中的时

6、间“5世纪”、“晋宋以来”和洛阳自“荒土”到繁荣的变化可知,这种变化应出现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后,A项符合题意。B、D两项只是题干的某一方面,C项不符合史实。【答案】A,(2010高考浙江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摘自(西晋)江统徒戎论,材料2: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摘

7、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材料3: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材料1,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以及如何看待民族关系的问题。第(1)问,阅读材料可看出作者华夷之辨的思想,持这一观点的理由可以依据材料概括;第(2)问,材料2主要说明了洛阳的繁华,,材料3主要阐释其汉化政策有利于隋唐统一国家的形成,还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他进步作用。对民族关系的认识,可以从民族融合与交流有利于丰富中华文明内涵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回答。,【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2)进步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