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征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6614414 上传时间:2017-08-08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2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第三章《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第三章《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第三章《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第三章《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征(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篇内经概论 第三章 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征,主讲人 王洪京,第一节 整体观,【目的要求】1.掌握整体观的含义2.了解整体观的哲学基础3.理解整体观在内经中的反映,第一节 整体观,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包含部分,各部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想了解部分,必须认识整体,要了解作为整体中一部分的人体,也必须从认识整体开始,这就是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征之一。,第一节 整体观,一、整体观的基本含义整体观是指从全局考虑问题的观念,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由天、地及构成天地的各种事物(包括人)共同组成。它们之间具有协调统一、普遍联系和不可分割的关系。首先是指自然界本身是一个整体,人和其他的生命、

2、生物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这个整体或某一部分受到损害,那么其他方面也将受到影响,整体则因之破坏。,第一节 整体观,中医的整体观是关于人体自身、人与其生存的自然及社会环境间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第一节 整体观,二、整体观的哲学基础(一)共宗主结构模式的整体观,即天人同道这种模式的整体观,在思维内容上系指宇宙万物依据某种原则、或在宇宙本体的统摄和某种力量的支配下而存在变化,从而表征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系统。,第一节 整体观,关于何者为万物的“宗主”及万物如何表征为一个整体系统,在不同的思想家那里,其具体的解释往往有很大的差异,但视宇宙万物具有某种统一的机制而相互联系,并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思

3、维倾向却是相当一致的。其中,最通常的观念是把宗主视为道或天道。老庄道家即是从这个层面理解对象的。,第一节 整体观,当然,老庄心目中的“道”,其意义较为复杂。一方面,他们把道视为“万物之母”,从宇宙论的层面来理解宇宙的整体性;另一方而,他们又常常把道规定为宇宙的本体或万物存在变化所依据的最高原则。他们认为,“道常无名”,是“万物之奥”,是天地万物据之存在变化的“一”(老子);它“行于万物”且“覆载万物”,为“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形非道不生”(庄子),道是兼容万物和主宰万物的本体。而万物只是道体的功能体现。,第一节 整体观,因此,“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纷繁复杂的世界万象在道的支配下,表

4、征为某种确定的秩序性,规律性,构成一个整体系统。,第一节 整体观,先秦法家韩非继承了老庄的观念并把道加以净化,他剔除了道为万物之母的意涵,直接把道解释为“万物之所然,和“万物之所以成”,认为它具有“功成天地,和化雷霆,宇内之物,恃之以成”(韩非子解老)的功能和作用。用梁启雄的话说,道的意义“无非是把错综的万物,作综合的整理,使它们都条理化、合理化”(韩非子浅解)。,第一节 整体观,先秦儒家也有从道的层面解释宇宙是如何表现为一个整体系统的。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万物在阴阳对立面作用下呈现的某种确定的秩序、规律即是道。所谓“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

5、,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就是指宇宙的这种秩序、规律皆是阴阳之道的功能显现。,第一节 整体观,孔子似乎也持类似的主张。苟子哀公引孔子语:“大道者所以变化遂成万物也”,可见,孔子也把道或天道视为万物生成变化的主宰或依据的原则。但孔子在更多的地方讲“天”或“天命”,他认为宇宙万物在其主宰下,“四时行焉,万物生焉”,表征为确定的秩序和规律。天或天命就其作为万物的支配力量而言,与道或天道的意义是相通的。,第一节 整体观,先秦的哲人把“宗主”规定为道或天道,天或天命,就一般意义上说是可以相通的。他们无不认为,宇宙万物的存在变化并不是偶然的,杂乱无章的,而在其背后存在着某种支配性力量,或说它们的存在变化皆依

6、据于某种必然性原则。,第一节 整体观,在先秦的共宗主结构的思维中,显然已经包涵着这样的观念:万物相互联系而为一体之所以可能,并不在于它们形体或形质的同一,而在于它们均是同一原则或支配者的体现而具有相同的功能或属性,因而是息息相通的。这一点,还可以从天人合一的层面得到印证。,第一节 整体观,所谓天人合一,本质上是指天道和人道的同一,天人同道而沟通,相互联结为一体。老子所说的“朴散为器”,“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即是把人类社会的一切视为道体的产物,因此,天人从根本上说不是完全间隔的二物,而是统一的整体。孟子更为明确地表述了这一思想,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

7、天矣”。天人本质上是合一的。,第一节 整体观,苟子主张“天人之分”,但这只是就二者各具不同的具体职能或功能的层面而言,如果从更高、更为宏观的层面看问题,他并不否定天人合一。在荀子看来,“礼”不单是人类社会“分”、“别”,等级秩序的原则,同时,“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明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兴”(荀子礼论),礼也是宇宙万物存在变化的原则。,第一节 整体观,天人同依据于礼,因而二者相互贯通而为一体。苟子所说的礼,实际是指人道,但又有超逾人道而直趋天道的意义。视天人同道而合为一体,可以说是先秦哲人最普遍的观念之一。,第一节 整体观,(二)同基源结构模式的整体观,即天人同源先秦一些哲学家也往

8、往从宇宙万物的产生根源或构成基质的层面理解和规定整体,认为万物作为实物形态的现实存在,它们有着同一的本源或构成基质,因而可以相互联结而成为一个整体。,第一节 整体观,先秦的哲人把这种“基源”通常规定为气或精气,这在管子和庄子中都有反映。气本质上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但它不象古希腊哲学中的原子,可以被时空切割为间断性的物质微粒或机械性的物质质点。它在现实形态上具有连续性和流动性的特征。气“虚而无形”,因而可以“流于天地之间”、“遍流万物而不变”(管子内业),是不可分割的流质;“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是弥漫于宇宙空间的无限混沌。,第一节 整体观,这种观点认为,宇宙万物作为个体,它们分得气的一部分而通

9、过聚散的方式实现自身的存在,所谓“万物之精,此(比)则为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他们不是强调万物同道而统一,而是强调“通天下一气”,即以气作为万物同源或同质的基础,从而实现万物的统一。,第一节 整体观,这种模式的整体观把人视为宇宙万物中的普通一物。作为一定的个体实体的存在,人与万物的构成基质一样,纯是一气之凝聚,所谓“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这样的人,实际是纯自然的人,“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庄子),人源于自然,从而隶属于自然,因此,人与自然是完全合一的。主张“归朴返真”,人应该顺应自然,适应自然,效法自然,取得人与自然的绝对协调和平衡,是这种整体观念所迫求的最高的整体目标。,第一节

10、 整体观,(三)阴阳五行结构模式的整体观阴阳五行家是这种理论的代表。与上而两种没有明确的时空结构的整体观模式不同,阴阳五行家所理解的对象,是一个阴阳五行与时空相配的,具有明确时空结构特性的整体系统。照这种理论,时间划分为以春夏秋冬为基本要素的四时节奏,空间划分为以东西南北为基本要素的四个方位。,第一节 整体观,四时与四方一一相配和一一对应,构成时空统一的间架结构。在这个时空结构中,阴阳五行不仅是分别表征阴阳二气和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的物质性范畴,而且更是表征事物演化程序的结构性范畴。就后者而论,阴阳的运行与五行的转移相互对立,同时,它们又分别与时空的变换相配,即阴阳五行的盛衰消长与时空变化一一对

11、应,从而构筑为一个时空与阴阳五行相统一的动态系统。,第一节 整体观,包括人和人类社会在内的宇宙万物各自依据其自身的结构和属性,并按照与阴阳五行对应相配的原则,同被安置和纳入这个系统之中,它们遵循着写阴阳五行对应的节律,在特定的时空系统中进行周而复始的运动变化。,第一节 整体观,阴阳五行说是从“天人感应”的层面解释天人合一的关系的。天人感应之所以可能,是由于它们的同构或同类。所谓同构或同类,既是指个体的人在形体结构方而因与阴阳五行相配而与天相似或相通,同时也是说人类社会生活因与阴阳五行相配而与天的变化具有相同的节律和节奏。,第一节 整体观,“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

12、天气”(黄帝内经素问);“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刑德者,四时之合也”(管子);“五德转移,治各有宜”(邹衍),这些说法,即是从不同层面对天人同构或同类的明确表述。因此,按照“类同相应,气同则合”的感应原则,天人相互沟通而为一体。,第一节 整体观,这种天人感应的观念,如果剔除其间的神秘成份,实际上表明人和自然之间是一种以阴阳五行为调节机制,不断地交换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过程。,第一节 整体观,正由于此,在中国的古代哲人看米,不仅一方的变化能引起对方的相应变化,而且也可以由一方的变化信息中发现对方变化的趋势和特性。因此,他们主张“慎因其类”,不断地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使二者保持平衡与和谐的关系

13、。这种观念,对于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的今人来说,也不无借鉴意义。,第一节 整体观,三、整体观在内经的反应(一)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的有机整体。就形体结构而言,内经认为人体由若干脏腑器官等组织构成的,通过经络系统联系起来。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他脏以此类推,构成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系统。,第一节 整体观,在生理活动中,内经认为人体的各个脏腑器官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这些不同的功能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受着整体活动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又

14、影响其他功能活动,从而表现出整体统一性。对病机的分析、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内经亦着眼于整体。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第一节 整体观,(二)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内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主要反映为人与自然的同源、同构、同道的关系。人与自然同源天地自然界是人类生命进化之源,又为生命延续提供必要的条件。人则由天地阴阳之气的交互作用而生成,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灵枢本神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均说明人与天地自然同源于气。,第一节 整体观,2.人与自然的

15、同构人与自然的同构,是指人与天地自然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结构。如灵枢通天:“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说明人与自然界万物以阴阳五行之同构为中介。用现代的话说人与自然界都离不开地球上存在的94种化学元素。(到2007年为止,自然界总共有118种元素被发现,其中94种是存在于地球上),第一节 整体观,3.人与自然的同道正由于人与自然同源于一气,具有相同的阴阳五行结构。所以,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及五行运转势必对人体的生理、病理造成影响。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

16、于身,故甚也。”,第一节 整体观,三、人与社会的联系性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的不同,会造成人体生理与心理的某些差异,进而影响着发病及其对疾病的诊断、治疗等。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曰:“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指出了社会经济地位及生活方式与发病的关系。,第二节 运动观,【目的要求】1.了解运动观的哲学基础2.理解运动观在内经中的反映3.掌握运动观与辨证论治的关系,第二节 运动观,一、运动观的含义运动观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永恒运动而无休止的,即使看上去静止的东西,实质上也是在不断地运动。,第二节 运动观,二、运动观的哲学基础如果说整体观是中国传统哲学整体性思维方式在静态层的体现,那么运动观则是这一思维方式在动态层面得体现。运动观源于“变易”。中国先哲们大都崇尚变易,他们习惯于把宇宙整体看做是一个变动不已的整体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