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资料问题生与班风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613880 上传时间:2017-09-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扩展资料问题生与班风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扩展资料问题生与班风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扩展资料问题生与班风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扩展资料问题生与班风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扩展资料问题生与班风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扩展资料问题生与班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扩展资料问题生与班风(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问题生与班风 问题生与班风是相互影响的、互动的,这个道理显而易见。可是我发现班主任往往强调问题生对班风的负面影响,片面抱怨“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而忽视班风对问题生的正面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单向的。但是光承认问题生与班风相互影响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研究一下,在什么情况下,问题生对班风的影响大于班风对问题生的影响,在什么情况下,班风对问题生的影响大于问题生对班风的影响。这个道理并不复杂,谁强势谁就对别人影响大,谁弱势谁就容易受别人影响,这和文化传播的规律差不多。所以,如果一个班班风稳定,班主任能够主导班风,问题生就会受班风较大影响,所谓“火大无湿柴”;反之,如果一个班班风没有形成,或者不稳定,

2、班主任不能主导班风,那么问题生对班风的反作用就会增强,有可能形成“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局面。可见,如果真有一粒老鼠屎坏了你一锅汤,你光抱怨这粒老鼠屎是不行的,恐怕你这锅汤本身也有一些问题。要避免夸大问题生的负面作用。 由此产生的一个问题是:既然班风与问题生是相互作用的,我新接一个班,要稳定局面,是从抓班风入手呢,还是从抓问题生入手呢?这个问题对初为人师的年轻班主任显得尤为重要。据我看一般都应该从抓班风、稳定基本群众入手,而不要跟在问题生后面,被他们牵着鼻子走。这期间,如果问题生进行干扰,点他们一下,只要他们不过于放肆,就不要急于和他们“决战”,要适当做点妥协,不要死心眼。抓住基本群众,手里

3、有了“兵力”,以后的仗就好打了。您会发现,当班里基本群众形成跟着班主任走的态势时,问题生一般也就不敢造次了,他们很会“观风声”的。什么情况下可以直接从问题生切入管理班级呢?一种情况是班主任经验丰富、能力很强,而问题生的势力又不太大,如此班主任可以上来就把问题生控住,一下子把班级稳定下来。但这是比较冒险的,对教师能力要求甚高,一旦拿不下来,“初战失利”,下一步棋就比较难走了。还有一种情况是问题生过于嚣张,邪气太盛,教师妥协他得寸进尺,教师的友好他也不领情,不把他压住,正气起不来,基本群众也拢不过来,那没有办法,只好从问题生开刀。这一般需要学校的支持,在全校点名批评或者给予纪律处分,俗话称这种办法

4、为“杀鸡给猴看”。用此法要注意,打击面一定要小。这种办法火药味太浓,对和谐不利,是不得已而为之,小学很少需要这种办法,中学也尽量少用,只有对重度的问题生,而且是挑战学校纪律权威的特别猖狂的问题生,才可以采用如此策略。现在班主任“杀鸡给猴看”的策略用得太滥了,多数是不必要的。 问题生诊疗与班级日常管理 给班级日常管理带来各种麻烦的主要是问题生,但是我们不要企图用日常管理的手段解决问题生的问题。检查呀,评比呀,批评呀,写保证书呀,表扬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呀,给家长打电话呀,这些办法都可以在班主任认定的问题生身上用,若能解决问题,那他就不是问题生,而只是“有某些缺点的学生”。班主任应该明白,日常管理

5、的各种手段,对于问题生,都只能临时起某些作用,不要期望值太高。真正要解决问题,还需要细致的个案诊疗。班主任工作很忙,哪有时间对问题生一个个进行科学研究?所以问题生诊疗必须有重点,比如我班里有 5 个问题生,三个轻度,一个中度,一个重度,我就要衡量一下,哪个是当务之急,哪个是我力所能及,先行诊疗,其他暂时用一般管理手段和适当的妥协稳住他们。据我看一般班主任在一个学期之内诊疗(认真研究)的问题生最好不要超过 3个,而且不能同时作为重点,否则精力就不够了。 问题生与问题家庭 问题生的诊疗离不开家庭教育指导,因为几乎每一个问题生后面都有一个问题家庭,没有家长的配合,这种诊疗很难顺利进行。但是这种配合是

6、困难的,因为这种配合要求家长必须有所改变,而改变成人当然比改变孩子难度大得多。家长与家长情况差异很大,有些问题生家长我们可以指望他们给教师帮一些忙,有些家长则只要能少干扰治疗就不错了,有些我们应该劝他们不要再管孩子。所以在问题生诊疗的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对该问题生的家长能扮演什么角色、能起什么作用,作一番评估,以便调动家庭的积极因素,尽量减少家庭的消极因素,协助治疗。一般说来,孩子的教育(除了文化知识学习之外)应该以家庭为主,学校是辅助者,但是问题生有些特殊,他们的家庭教育基本是失败的,所以学校应该挑起重担,家长则退为辅助者。于是班主任就必须研究一下,这个辅助者是什么状态,什么水平,可能起什么作

7、用。 一、怎样评估家庭教育在问题生诊疗中能起的作用 1、家长对孩子是否失控 看家长还有没有权威,说话孩子能不能听。如果还没有完全失控,家长们或某个家长说话孩子还能听,那对诊疗非常有利。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出一些积极的招数让家长去做。如果家长对孩子已经失控(这种情况在问题生中是多数),那教师在诊疗时就一定要注意,不可给家长布置“管理”任务,因为他已经管不了孩子,布置这种任务会落空。这是教师给家长出的二注意应该是调整家长自己的行动。比如原来孩子一出走,回来家长就要给“接风”,教师可以告诉家长,不要再这样做,这也是一种诊疗方式。家长管不住孩子,就管住自己,少犯点错误,总可以吧? 2、家长的责任心 家长

8、责任心强的,教师可以多给他出点主意;家长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就不要指望他能做很多事情;家长完全没有责任心,教师就不必理他,把各种措施都放在学校即可;还有一种家长是责任心过强,干预意识过强的,那要劝他们少插嘴,在必要的时候甚至要劝他们离家出走,因为这种人在治疗过程中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3、家长的诚实度 有些家长很诚实,对教师说实话,这种家长提供的材料对诊疗很有价值。有的家长则不然,半遮半掩,或者编瞎话为孩子辩护,他们提供的情况会误导教师。如果发现我们观察到的情况与家长提供的情况不符,或者按照家长的逻辑孩子的表现无法做出合理解释,那就可能是家长在说谎。遇到这样的家长,诊疗就主要靠其他途径了

9、。一旦把真相搞清,应该如实告诉家长,家长这时若能面对现实,可以与他合作教育孩子,若仍然讳疾忌医,那就只好不理他,独立承担教育学生的任务了。 4、家长是否虚心 有些家长很虚心(这种家长一般是多数),认真听取教师的诊断,尽量配合老师对孩子的教育,配合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但他们的态度是好的。也有一些家长自视甚高,见面侃侃而谈,比老师说的还多,或者刚愎自用,不听从教师的正确意见。这种家长,可以对他说:“我相信事实。如果您的想法和做法都是正确的,您的孩子绝不会是现在的状况;如今您的孩子成了问题生,说明您的教育理念或方法肯定有问题。我们希望您能有所反思。”他如果仍不反思,可以先诊疗别的孩子。也有的家长当面

10、唯唯诺诺,事后我行我素,属于阳奉阴违,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就不要对家长再抱多大希望,只管自己治疗孩子就是。还有的家长过分虚心,自己不动脑筋,大事小事不停地询问教师,这也是很麻烦的事情。对这种家长,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自己思考问题,不要死板执行教师的指令。 5、家长的悟性 有些家长悟性较高,教师点一句,他就知道自己问题在哪里,甚至连怎么办都想出来了。对这种家长,不要说话太多,否则就是对他们智力的不尊重。有些家长则不然,很难让他想通。你听他说话,总是在那里重复自己原有的视角和语言,对教师的诊断,他频频点头,等他发表感想时你才明白,他的实际想法原地未动。这种家长很难改变。遇到这种人,我第二次就不再给他讲

11、过多道理了,只出一些具体的行动建议供他参考,以免大家浪费精力。要注意的是,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悟性高低与文化水平高低并没有必然联系,我见过有些普通工农的家长很有悟性,也有高学历的家长相当的糊涂。6、家长的意志力 有些家长意志力强,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家庭教育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家长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即所谓“心软”),对这种家长,可以多出一点主意,期望值稍高一点。还有不少家长什么道理都明白,你出的主意他也完全赞同,甚至拍胸脯说保证照你说的做,然而一到家看见孩子,就变卦了,然后就是悔恨,向老师检讨,可能下回还那样。这种家长母亲和隔辈人为多,他们不是有意的阳奉阴违,而是意志薄弱。对这种家长,不要过多责

12、备,也不要期望值太高,有点变化就好。如果家中还有另一位意志比较坚强的家长,可以把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交给他,让这位意志薄弱者少管或者撤出。若全都意志薄弱,那没办法,班主任只好孤军作战了。 7、家长的时间 有些家长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教育孩子。对这种家长,可以稍微多出一点主意。有的家长经常外出,或者每日早出晚归,两头孩子都在睡觉,对这种家长,就不要抱太大希望。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全职母亲教育子女时间过于充裕,甚至把看管孩子作为自己的唯一生活内容。据我们的经验,这未必是好事,因为这很容易形成家长像全天候警察一样紧盯着孩子,孩子极易逆反,亲子关系很紧张,给诊疗带来很大困难。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总是劝这种母亲出去

13、工作,不管他们家缺不缺钱。 8、家长的教育观念 有些家长谈不到有什么系统明确的教育理念,无非是跟着习惯走,跟着潮流走,跟着感觉走,这种家长其实倒比较好引导。怕就怕家长家长读过几本家庭教育的书,或者听过什么专家讲课,半生不熟地知道一点东西,却自己以为很有理念,他们有的会把孩子成为问题生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或推给孩子,或推给社会。这种人振振有词,听起来头头是道,属于夸夸其谈者。对这种家长,只好和他们辩论和讨论,如能说服他,让他明白他其实并不懂家庭教育,就好办了。倘若说不服,就最好少和他联系,独立教育学生。 9、家长在家中的地位 有些家长你跟他谈半天,出了很多主意,他也完全赞成,但是没有用处,因为他

14、不是家里的“第一把手”,没有决策权,只能听人家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搞清家长在家中的地位。要解决问题,还是要找家中的当权者,最好两位家长一齐来。如果家中有隔辈人参与教育,一定要搞清谁是主导。据我们所知,有的家庭孩子教育是由爷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主导的,这种情况光和父母谈是没有效果的。 10、家长之间是否一致 还要搞清家长之间意见是否一致。因为一个家长的教育行为完全可能被另一位反对而无法落实,这种情况开再好的药方也没用。所以,我们若遇到家长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互相矛盾的情况,一定要把所以成员(包括隔辈人)集中到一起协商,争取达成共识,做不到思想一致,起码也要求行动基本一致,不要互相拆台。不得已的时候,可以

15、请某一方撤出教育,由另一个家长主持教育。矛盾的教育是最坏的教育。 从上述分析读者可能已经看出,我们诊疗问题生大致是两种策略。首先要对家长进行一下评估。如果家长属于“可塑性”家长,那就重点指导家长;如果家长“不可塑”,那就转而去重点指导孩子。 二、问题家庭的分类指导 无论直接指导问题生家长,还是通过指导孩子间接影响问题生家长,我们都要对问题家庭有所认识。问题家庭形形色色,其“问题”不同,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也不同,我们的指导重点也就不同。班主任必须学会因“家”施教。 1、溺爱型家庭 问题学生的家庭多数是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过度关爱,过度保护,有求必应,无微不至。从表面上看,溺爱孩子的家长好像是孩子的

16、奴隶,其实细分析起来,他们首先是自己感情的奴隶。孩子有点事,家长先受不了。孩子还没冷,家长先冷了;孩子还没累,家长先累了;孩子还没哭,家长先落泪了。家长的感情失去控制,先淹没了自己的理智,再去“淹没”孩子。他们中有的人可能以为,我这样爱孩子,将来孩子就会报答我,其实可能正相反,苏霍姆林斯基说:“铁石心肠的人大都生长在那些父母过分溺爱子女,对他们百依百顺,一味迁就,对他们没有任何要求的家庭。”被溺爱的孩子长大一般都不孝顺,所以这种家长往往以溺爱开始,以寒心和愤怒告终。 产生溺爱的具体原因很多。孩子从小体弱,家长觉得他可怜,因而溺爱。孩子在兄弟姐妹中受欺负,也会使家长溺爱他。长期不孕好容易得个孩子的家长容易溺爱。重男轻女的家长得个儿子容易溺爱。本来不受溺爱的孩子忽然得了一场病,病中家长对他照顾备至,病好以后可能把病中的习惯延续下去,形成溺爱。夫妻感情不知,妻子可能把自己的感情全部倾注到孩子身上,形成溺爱。家长生活贫乏,精神世界不充实,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又没有什么娱乐,于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全部世界,也会形成溺爱,这种家长特别离不开孩子。 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