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史教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599006 上传时间:2017-09-12 格式:DOC 页数:456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文学史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56页
当代文学史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56页
当代文学史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56页
当代文学史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56页
当代文学史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代文学史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文学史教案(4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十五章 30 年代小说的长足发展第一节 理论的深化与创作的活跃第二个十年的小说创作(极盛时期)第二个十年的小说创作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就,可谓繁荣极盛时期,给中国现代小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说第一个十年的小说创作以个性论的价值尺码,在礼教的牢笼中发现了“人”,而且是带平民性的“人”,那么第二个十年的文学则以阶级论的历史观念,在社会的血泊中发现了“大众”,而且是被挤压在社会最低层的工农劳动大众。文学是更加峻急地参与历史了,我们刚刚吟味着“五四”晨露般的新鲜,便又惊奇地目睹了左翼文学血染的丰采。我们说第二个十年是极盛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作家队伍壮大第二,短篇、中篇、长篇全面丰收

2、第三,题材扩大、主题深化社会写实小说世俗讽刺小说抒情的或心理的小说神话历史小说第四,流派纷呈,风格多样革命小说社会剖析小说新感觉派小说京派小说东北作家群第二节 左翼新人的小说左翼作家群前期小说大都为革命而呐喊,尽了时代的责任,但思想大于艺术,有公式化概念化的通病,“革命加恋爱”曾一时成为流行主题。1931 年丁玲水的发表,标志着对“普罗文学”的突破。1932 年瞿秋白等五人为华汉的地泉作序,开始批判“革命的浪漫蒂克”倾向。后起的左翼青年作家改变了“左联”前期狂热、浮躁现象,趋向“社会剖析”的目标。一、 左翼文学的特点21、左翼文学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和文艺思想,广泛而深刻地表现社会人生的各个

3、方面,积极探讨社会中人性问题和社会伦理的转型,以独特的创作视角构建了左翼文学的革命话语体系和文学意义模式.左翼文学把人生和人性放在社会历史的宏观背景中考察,丰富和发展了五四文学的精神传统,使中国现代文学对人生和人性问题的思考进入到一个新的层面. 2、社会价值高于审美价值,是左翼文学价值取向和政治化倾向的具体体现,是左翼文学追求政治效应和社会效应、左翼作家政治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强化、时政冲击作家艺术个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武装左翼作家文学观念的必然结果.这种美学选择,既限制了左翼作家的艺术胸襟,又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价值有了新的内涵,美学风格发生变化,崇高美悲壮美成为左翼文学独特的美学品质.

4、 3、文学创作社会化倾向加重,是左翼文学政治化倾向的又一体现,以重视分析社会客体、流贯理性精神为特点.社会化倾向加重,与左翼文学分担推进无产阶级政治文化世俗化、社会化的重任相一致,左翼群体文学观念偏重社会价值是这种创作倾向的原动力.社会化倾向加重,增加了 20 世纪 30 年代文学的阔大气势,带来文体样式的更新,作家理性思维能力增强,文学作品的思想深度拓展.柔石 柔石是著名的左联五烈士之一,也是左翼作家创作成就突出者之一。他的代表作是二月、为奴隶的母亲。二月是一部幻灭小说,它主要写了主人公萧涧秋从幻灭中来,复幻灭而去。塑造了一个游移于时代潮流之外的青年知识者的形象。鲁迅称二月有“工妙的技术”。

5、它表层上是一个三角关系的构架。深层里则以情与理的冲突制约小说的情节安排。 二月没有趋慕时髦,写突变式的英雄,而是走着一条诚实的艺术道路,以充分的审美的眼光,谤视着在大革命风雨欲来之秋尚保持着宁静和沉滞的江南小镇中,一个低徊彷徨而又宛若鹤立鸡群的青年知识者的人生思索和选择。它写了这样一个人,正如鲁迅二月小引所说:“浊浪在拍岸,站在山冈上者和飞沫不相干,弄潮儿则于涛头且不在意,惟有衣履尚整,徘徊海滨的人,一溅水花,便觉得有所沾湿,狼狈起来。这从述的两类人们看来,是都觉得诧异的。但我们书中的青年萧君,便正落在这境遇里。他极想有为,怀着热爱,而有所顾惜,过于矜持,终于连安住几年之处,也不可得。他其实并

6、不能成为一小齿轮,跟着3大齿轮转动,他仅是外来的一粒石子,所以轧了几下,发几声响,便被挤到女佛山上海去了。”这是阴历二月初,陶慕侃在芙蓉镇的中学校迎来一个数年间风萍浪迹的青年教员萧涧秋。他对都市生活已生厌倦,想在这个类乎“世外桃源”的江南小镇上,亲近被喻为人类纯洁而天真之花的孩子们,以求心灵的宁静和新生。他在小轮船上遇到新寡的文嫂和她晶莹可爱如晨露的小女孩采莲,这个寡妇的愁戚面容,她的丈夫在广东从军殉难的遭际,引起了这位天涯倦客的凄凉的命运共鸣。他对学校同事高谈资本主义、三民主义不感兴趣,自称无主义,“主义到了高妙,又有什么用处呢?所以没有。”但是一旦天降大雪,他便踏雪探视西村的文嫂,对这家孤

7、儿寡妇倾囊相助,还接采莲来校读书。他的胸间是不乏对乡间弱者的人道主义同情的。校长之妹陶岚对他的风度、学问和人格,一见而心折,这个热情如火的少女和他频通书信,无拘无束地向他传递心曲,说他把自己从浪漫的热情中唤醒了“真的人生”。他在短期间内接触了两种模型不同的女性感情的飞沫,但他依然保持如山泉一般明净的情操。他在陶岚书房中弹奏的乐曲是青春不再来,他还想保持隐逸的心态:“我是喜欢长阴的秋云里飘落的黄叶的一个人。”然而父亲做过财政部次长的纨绔子弟钱正兴是陶岚的狂热追求者,他拨弄是非,于是镇上传出萧涧秋与西村文嫂有私,又想攫取“芙蓉镇的孔雀”陶岚的风声了。萧和陶岚自然可以采取“笑骂由人笑骂,我行我素而已

8、”的超然态度,但是孤苦无告的文嫂却被谣言逼上病魔缠身的绝境。她在儿子病亡死后,对人生已毫无留恋,预感到萧涧秋将采取与她结婚的行动以重新燃烧起她的生命火焰的时候,她毅然自杀,以成全萧与陶岚的美好姻缘。岂料这反而加深了萧的痛苦的忏悔:“我简直似一个杀人犯一样我杀了人,不久还将被人去杀!”在体验了生和死的苦涩滋味之后,他借口到女佛山旅行,而奔赴上海,从人生的“这”茫然出来,踏到“那”还不可知的茫然时去了。萧的形象意义在于:它生动而真实地概括了大革命时期一部分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和彷徨。证明了在强大的中国封建面前,个人奋斗、人道主义改造社会的理想的破灭,鲜明地提出了知识分子的出路问题。

9、这是一曲对同情弱者的人道主义既颂扬、又哀悼的余音不绝的挽歌。它抑扬婉转地揭示了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无力改造黑暗混浊的世界,反而被黑暗和混浊所吞没,因而把自身也置于值得悲悯的地位的严酷现实。由此,它散发着一种“人类是节外生枝,枝外又生节的永远弄不清楚”的命运感。这种命运感由于作品间插以种种梦魇而变得更浓郁了;文嫂梦见老虎逼她纵身悬崖,采莲梦见恶狼追赶4萧涧秋,萧则梦见自己跌落水中,漂至大海。这种以梦幻浓化了的命运感,实际上是芙蓉社会以黑暗吞没人道主义的闪光,以阴险摧折“我行我素”的孤独奋斗者人格所产生的一种诡谲变幻的折光。这部中篇落笔细密清妙,飘逸脱俗,在把爱情和同情两条人事和心灵的线索互相缠绕映

10、衬中,使情节跌宕有致,使性格、心理、情绪描绘得袅娜动人,字里行间是散发着一种清澈而忧郁的音乐感的。柔石自小喜欢音乐,一支竹笛能够吹出明快的民间曲调,就读于省一师之时,学过钢琴、风琴和小提琴等多种乐器,并练习作曲。这篇二月就是他在热气蒸腾的上海文坛横吹出的幽凄悠扬的竹笛,其音色宛若云雀翩翩回翔于乍暖还寒的早春天际。为奴隶的母亲是柔石最优秀的短篇,写于 1930 年 1 月。这是一篇得到罗蔓罗兰赞赏的作品。它描写的是浙江地区一个悲惨的典妻故事。这篇作品的深刻之处不在于作品的风俗意义,而在于它揭示了皮贩卖妻的经济动因,它还揭示了秀才、地主买妻求嗣的深层意图,小说将一种阶级关系、经济关系巧妙地溶进血缘

11、关系、伦理关系中。作品中的春宝娘是人却又非人,是母亲却又是奴隶,是皮贩丈夫接济贫困的财物,是秀才地主生子求嗣的工具。小说描写了典妻的全过程,这种艺术结构酷似生活的自然结构,显得真实而自然。为奴隶的母亲是一篇产生过国际影响的杰作,初载于 1930 年 3 月萌芽月刊第1 卷第 3 期,编辑后记即提醒读者注意,它“作为农村社会研究资料,有着大的社会意义。”其后,埃德加斯诺又把它编在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的显要位置上。据萧三回忆,法国文豪罗曼罗兰从国际文学法文版读到这篇作品后,曾致信编辑部,说“这篇故事使我深深地感动”。小说写皮贩兼是插秧能手的春宝爹,因家境不佳,沉溺烟酒,得了黄疸症,加上债主逼

12、债,急得他想去跳潭。听闻三十里外的李秀才想典用一个沉默老实的中年妇人,养子承续香火,他为了得到那一百元的身价,就自认倒霉,在典妻契上画押了。春宝娘为这种奇耻大辱,气得连脏腑都颤抖,呜呜咽咽舍不得离开五岁地的春宝。但到她临上轿时,不解悲哀为何物的春宝已经咿咿呀呀地唱起来了。初过门的时候,秀才的大妻对她称妹道姐,颇有点大家主妇的风度。到她怀了身孕,秀才眉开眼笑地在灯下吟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时候,大妻的醋意陡发,冷嘲热讽地说她反胃嗜酸,是摆婕太太的架了她在穷家时,还不是和街头母狗一样,有一肚皮小狗,还要到处奔寻食物。新生的婴儿毕竟给这个冷清的家庭带来喜庆,秀才查遍诗、书,难得一个称心合意的名字

13、,她想念春宝,主张起名“秋宝”,秀才心满意足地说自己已到人生秋期,又于秋天得子,“秋宝实在是一个很好的名字呀?而且书经里没有么?乃亦有秋,我真乃亦有秋了!”5在孩子周岁寿筵上,春宝爹报知春宝病急,让她设法挽救,她只好把秀才送给她的青玉戒指送进当铺。于是秀才叹息:“总是前夫和前儿好,无论我对你怎样!”她惦挂春宝的病情,揪心得黄瘦不堪。待到三年满期,她撒肝裂肺地离开秋宝,坐轿返回旧家时,春宝已认不得娘,跟一班顽童赶猪似地哗着那顶轿子了。这里所描写的典妻行为是重血缘承续的宗法制社会的丑陋习俗。它以男性的血缘承续剥夺了女性的人格尊严,它把有血有肉的人当作无知无觉的物予以典当,在这种畸形的人的物化或异化

14、中,残酷无情地侮辱着和摧磨着人的神圣感情。接受这种典妻习俗的损害,自然是由于农民物质生活的走投无路的贫困,但小说描写的焦点不在物质的贫困,而在心灵的痛苦。这个悲剧的女主人公被典当到秀才家中,物质生活也许是略胜一筹的,但在感情生活上却处在寄人篱下、受人凌辱、亲子离异、灵魂受着凌迟苦刑的悲惨境地。由于身受典当,这个悲剧女主人公的夫妻感情也许已经非常淡薄,但他的母爱感情依然是伟大的而神圣的,令人颤栗的是这种伟大而神圣的感情被两性男人肢裂为二,于春宝和秋宝之间不能两全。作者以沉挚的笔调描写了这个痛怵人心的故事,刻划了一个既是母亲又是奴隶的鲜明形象。典型反映了半封建社会中国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深刻地揭露

15、了封建社会的野蛮残酷和封建道德的虚伪和堕落,显示了阶级剥削制度是劳动人民痛苦不幸的根源。他们不仅身受着经济上的剥削,同时还身受着超经济的精神虐待,揭示了她被两个家庭,两个男人,两个尊重骨肉所“撕裂”的灵魂上遭受的损害和侮辱。小说以浓重沉痛的笔墨,写出了在贫困和陋俗的夹攻下,贞操可以典当,人格可以典当,神圣的母爱感情也因之被毁灭的社会历史荒谬性,从而以出色的艺术表现力升华出一种严峻警拨的既是社会的、又是心灵的双重悲剧境界来。就为奴隶的母亲和二月的艺术成就而作推想,柔石的文学前程是难以限量的。令人感慨不已的是他被选为“左联”执行委员、编辑部主任,并开始构思一部反映农村长工生活的宏篇巨著之后不久,就

16、喋血龙华,头胸连中十弹。“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左翼文坛献出了一个前途无量的儿子。张天翼,原名张元定,生于南京,祖籍湖南湘乡。1929 年发表短篇小说三天半的梦后步入文坛。张天翼是喜剧天才,以写讽刺小说见长,他将辛辣幽默的笔铎伸向怪象丛生的中国城乡社会各个旮旯,在他营造的那个灰色的喜剧世界里,汇集了地主、官僚、小知识分子、小公务员、小市民等人物。基本主题是讽刺批判封建文化和殖民文化所孕育的国民性的劣根性,批判封建文化养成的主奴根性和半6殖民地环境中新生的市侩性。他的小说善于捕捉戏剧性瞬间,形成具有片断性的结构,常用对比、夸张、怪涎等表现手法,以轻松、诙谐、幽默的言词构成喜剧式的精确。代表作包氏父子描写了一个平民阿 Q 的形象。 张天翼是左翼作家中成就突出的作家,是优秀的讽刺小说家。他的一系列讽刺小说,以轻松幽默的笔触,通过平凡的人生,在别具一格的喜剧世界里展示千姿百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