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知识体系(整合版)

上传人:luoxia****01803 文档编号:65838065 上传时间:2019-01-02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4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3知识体系(整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必修3知识体系(整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必修3知识体系(整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必修3知识体系(整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必修3知识体系(整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3知识体系(整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3知识体系(整合版)(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战国)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西汉)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1、概念“百家”:泛指数量多; “争鸣”:指争论和辩难。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2、历史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3、诸子百家道家老子、庄子实质:代表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学派。老子和孔

2、子是春秋晚期,其他为战国时期。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而不是创立者。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4、历史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二、代表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一)儒家学派孔子 儒家学说创始人(“至圣”)1.主要思想政治:思想核心是“仁”、 “礼” 。 “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主张以德治民(含民本思想)教育: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整理“六经”。2.评价“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3、为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孟子 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亚圣”)1.思想主张政治思想:“仁政”(核心) 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伦理观:主张“性本善”价值观:先义后利,舍生取义。2.评价: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荀子 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思想主张:政治: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民本: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伦理观:主张“性恶论” 哲学:提出“天行有常”(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其固定的规律)和“制天命而用

4、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等唯物论思想。(二)道家学派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思想主张:哲学:世界本原是“道”,事物都存在对立面并相互转化。政治:“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庄子 道家学派代表思想主张: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一切欲念,获取精神自由。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三)法家学派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思想主张:主张以法治国。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评价:韩非子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四)墨家学派墨子 墨家创始人兼爱、非攻、节俭、尚贤中国古代治国思想三种主要观点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

5、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该如何遏制学生自习课说话的现象?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 “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 “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 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第2课 罢

6、黜百家 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经历: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遭到打击汉初,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一、汉初治国思想 “无为而治”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1.加强中央集权:“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加强君权: “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3.为人处世标准,维护统治秩序:“三纲五常”学说 4.发挥仁政思想:限制土地兼并和轻徭薄赋(民本思想) 糅合道家、阴阳五行、法家思想改造儒家思想,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学思之窗】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是因为董仲舒提倡的“春秋

7、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符合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汉武帝的这种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 (1)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2)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3)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2.“独尊儒术” 的结果: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8、,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3.评价积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大一统; 确立儒家独尊地位。消极: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学习延伸】上述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答案要点提示: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性。推崇孝道和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强调君权虽然有利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但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极为不利。强调夫权,压迫妇女,更是应该批判的。第3课 宋明理学现实生活中常见常听的一些词语:蛮不讲理、天理何在、理所当然、天理难

9、容等。 理解:“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一、兴起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3.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二、理学的两大流派 1.程朱理学代表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集大成者)主要思想唯

10、心论天理是万物本原,先有理后有物(核心)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道德观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实质客观唯心主义影响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南宋后成为官方哲学,有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朝鲜,形成“朱子学”学派。【学思之窗】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学习有什么启发?思路引领:按照程颐和朱熹的说法,所谓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深入细致的探究,达到认识事物本质

11、的目的。答案提示:首先要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2.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 心学的开创者 “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穷理不必外求,反省内心即可。明朝:王阳明(王守仁) 心学的集大成者 吸取佛教“心外无佛,即心即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三、历史作用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2.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

12、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理 学心 学不同点对理的解释“理”是万物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认识论(把握“理”的途径)强调“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万物求”理”)“心即理”,“致良知”(通过内心反省求“理”)共同点共同点对理的共同认识“理”或“天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仁、义、礼、智等。内在联系都属于宋明理学的范畴,都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实质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内容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都继承孔孟“仁”“礼”的思想维护封建统治。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

13、历史使命,对塑造民族性格起积极影响。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导 言 社会的发展是以思想的解放为前提的,如启蒙运动促进了法国社会的转型,中国在“文革”结束后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促进了改革开放局面的形成。而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曾使古代的中国也获得过一次发展的机遇,它是怎样产生的?为何在当时没能促进中国性质的转变?这正是本课要探讨的问题。一、明清之际反封建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1.政治:君主专制的加强,严重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3.思想:理学和心学盛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二、进步思想家1.李贽思想主张:不能以孔子思想为是非标准,挑战儒家思想正统地

14、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强调人的正常私欲。批判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主张男女平等。影响: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著作:焚书 藏书【学思之窗】李贽写的这封信,说明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解题关键:儒学已经成为读书人谋官的工具。答案提示:明清之际,程朱理学使得儒学日益僵化,人们只能按照程朱理学对儒家解释做学问甚至生活,任何不同的意见都会遭到社会的不容甚至道德的谴责。于是,读书人只能按照程朱理学的解释学习儒家经典,以谋取官职。读书人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社会风气虚伪,官场环境污浊。2.黄宗羲思想主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提倡“法治”,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提出君臣平等。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影响: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著作:明夷待访录3.顾炎武思想主张:主张经世致用。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