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258中国文化报_pdf[1]

上传人:luoxia****01801 文档编号:65837378 上传时间:2019-01-02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4.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03258中国文化报_pdf[1]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303258中国文化报_pdf[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03258中国文化报_pdf[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家视点 8 2013年3月25日 星期一本版责编王学思 非遗 E-mail:电话: 010-64299522 讲述 各地 风俗 鄂 伦 春 族 自 古 以 来 繁 衍 生息在黑龙江流域和大小兴 安岭的密林深处, 日本学者浅 川四郎称之为 “兴安岭之王” 与 “严寒的征服者” 。因为世 代以狩猎和游猎为生, 所以火 对于鄂伦春人的生活尤其重 要, 鄂伦春人对火是既敬重又 畏惧。鄂伦春族的古伦木沓 节就是一种源于火神信仰的 民 族 文 化 现 象 , 该 项 目 已 于 2006 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伦木沓为鄂伦春语, 意 为祭祀火神。古伦木沓节由 祭 祀 火 神 的 仪

2、式 演 变 而 来 。 自古以来, 鄂伦春人每到年节 或吉日, 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 门前燃起篝火, 并焚香跪拜祷 告, 以求火神保佑平安; 饭前 还要向火塘洒酒抛肉, 以示供 奉。长此以往, 形成了一种世 代传承的民间习俗。鄂伦春 族古伦木沓节活动习惯在每 年的春季举行, 届时人们带着 好酒好肉及帐篷等物, 举家骑 马到预定地点参加活动。节 日期间, 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夜间在篝火周围请萨满跳舞, 祭神祭祖; 白天则举行赛马、 射 箭 、 射 击 、 摔 跤 及 唱 歌 、 跳 舞、 讲故事、 下棋、 玩木牌等文 体活动。 古 伦 木 沓 节 并 非 是 单 一 的祭神祭祖日, 同时还蕴含着

3、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 由于 历史原因, 古伦木沓节有很长 时间停止活动, 虽然有群众自 发性地加以恢复, 但活动的方 式和内容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些传统活动濒临消失。自 该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后, 黑龙江省各级政府实施了 一系列保护和传承措施, 在政 府的积极推动下, 古伦木沓节 重回鄂伦春人的生活。如今 每逢节日, 在黑龙江省黑河市 新生鄂伦春民族乡都会举办 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在迎宾 门前, 鄂伦春的民间歌手会端 着自酿的 “下马酒” , 高唱鄂伦 春 语 祝 酒 歌 , 迎 接 远 方 的 朋 友。2012 年, 当地在举办古伦 木沓节时还开展了黑龙江省 鄂伦春族学术研讨会、 鄂伦

4、春 族工艺品展览、 鄂伦春族传统 竞技运动会等活动, 如今古伦 木沓节已受到学界等各个社 会群体的广泛关注。 经济技术全球化的到来, 令 新生事物从城市向乡间强劲渗 透, 几乎无人还能从容选择慢节 奏的生活。这十几二十年里, 那 些散布在大江南北的乡间村落, 似乎不再产生梦想和激情, 年轻 人去往他乡, 原本生气勃勃的乡 村空了、 老了, 只有偶然闯入的游 客会为它驻足流连。 具 有 漫 长 农 耕 文 明 史 的 中 国, 是世界上农耕文化发育得最 充分的国家之一, 古村落是传统 社会最重要的单元组织。一些有 千年以上建村史的古村落, 不仅 有发达的农业做依托, 还有过繁 荣的手工业、 商业

5、, 等等。其文化 遗存是丰厚的, 既有物态的, 也有 不可触摸的文化遗存。营造、 雕 刻、 髹饰等既是技术又是人文, 总 结天文、 地理、 生产的知识经验同 样既是技术又是人文。不管是软 实力还是硬实力, 古村落的文化遗 存都是以极富人情味的生活方式 体现出来, 它对传统文化的承载, 比正史来得更丰满, 也更生动。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的 最重要的原生文化空间传统 村落一旦消失, 失去的不只是一 座座民居、 一条条街巷, 还会丧失 掉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对于历史 的记忆, 远不是建几个博物馆, 保 存几件文物就可以, 散布在乡村 社会的民间记忆、 经验与官方史 料具有同等价值。对古村落的保 护

6、, 既是文物管理部门的职责所 在, 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管 理部门应该关心的事情。 日前, 笔者与几位专家学者 应江西省吉安市文化局的邀请, 实地考察了庐陵文化的存续状 况。从城市到乡村, 几天走下来 最精彩的篇章应该是渼陂、 陂下、 钓源、 蜀口 4个古村落的文化。这 4 个典型的江南古村落开基时间 可上溯到两宋, 屋宇俨然, 布局科 学又富于艺术性, 千年古樟像一 个个巨人护卫着村民。庐陵自古 重文教, 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考 取进士的接近 3000 人, 单是不足 200 户的蜀口村欧阳氏一族就有 21 位进士傲然入仕。适宜的气 候、 肥沃的丘陵水土、 贯通南北的 水道运输、 中原士族人

7、口的不断南 迁、 发达的农工商等有利条件, 都 令这块 “吴头楚尾” 之地成为繁华 富庶之地、 文章节义之邦。这 4个 古村里祠堂多、 书院多、 牌坊多、 牌 匾楹联多、 阡表多。儒家的宗族伦 理和道家的法自然观念落实在村 落营造中, 欧阳修、 文天祥、 杨万 里、 黄庭坚、 王阳明、 方以智等高官 大儒在这里留下不少墨迹, 有关他 们的传说仍在村里代代相传。历 代官宦雅士卜居于村落, 做入世前 的沉潜或出世后的逍遥, 使青砖黛 瓦的庐陵村落在质朴之中不失儒 雅、 尊贵与秩序。 青原渼陂的 “彩擎” 、 富田陂 下的 “喊船” 、 钓源古村的舞龙都 是当地 “下元宵” 民俗的系列活 动, 各村

8、的形式虽有不同, 目的都 是为在开春之际娱神祭祖, 祈求 一年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正月 三十, 是陂下村 “喊船” 的送神日, 按照习俗只有送完神之后村民才 能外出打工, 当日聚集到该村的 男女老少有三四千人。村里老者 在古祠堂前主持祭祖献牲仪式, 由 青壮年组成的仪仗队穿着整齐, 他 们举彩旗、 赶金龙、 执銮架、 抬龙船, 在鞭炮和土冲的巨响中, 游行队伍 浩浩荡荡穿行于祠堂民宅之间, 然 后一路过桥蜿蜒出村去往下游河 边, 焚烧送神。尽管整个仪式活动 流光溢彩, 但因在古老的文化空间 里进行又显得特别的自然庄重。仪 仗队员手中举着的 20 件锡器, 居 然是宋仁宗所赐的使用了千年的 一

9、套完整的历史銮架。老主持人 的 “喊船” 声虽用的是乡间土语, 却也对仗、 押韵, 颇具文采。 类似 “喊船” 这样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 假如离开了它原生的文 化空间来做保护传承工作是否行 得通?古村民居中的木雕、 石雕、 木刻、 石刻、 砖雕、 彩绘壁画等, 谁 是阐释者和继承者?是村民还是 专家?假如从建筑构件上把它们 剥离到博物馆中做一劳永逸式的 保护是否合理? 目前, 全国各省市县都在积 极规划、 申报立项、 建设非物质文 化遗产展示馆。国家层面上建馆 自然要通过民间征集或行政命令 方式从地方调集项目内容, 省市县 里要建馆自然要向村里调东西, 如此 难免造成大量承载非物质文化的物 态

10、化产品、 作品和工具等都要从它原 生的文化空间里剥离出来, 在非遗展 示馆中它们的功能变成了文字上的 功能 “展示” 。而对于大量民间戏曲、 民俗、 舞蹈、 音乐、 传说而言, 因为要 集中做 “展示” , 同样会遇到脱离它们 的 “老主顾”“老戏台” 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陈 列远比单纯的文物博物馆要来得 复杂。就目前情况看, 普遍的做 法是综合运用图文展示、 实物展 示、 制作展演、 舞台展演和多媒体 展示方式, 尽可能多角度、 多层次、 立体化地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 涵, 让观众身临其境。常识告诉我 们, 人为搭建的场景再逼真也取代 不了原生文化空间的意义。各级政 府所规划建

11、设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示馆比较容易做成非遗的文献 馆、 文物馆以及保护工作的成就馆, 突出这些功能自然也有它的社会教 育价值和研究价值。由于非物质文 化遗产与活着的文化主体不可分 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原生的文化 空间不可分离, 因此我们应多重视 那些非遗项目较集中的古村落的 整体性保护。只有保护了非遗的 原生文化空间, 才谈得上维护非 遗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原则。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到几号了?我前面还有几 个?哎哎, 他们在我后面来的, 凭 什么先进去? ” 饭点儿遇到餐馆人 满, 凡是能耐着性子等位的人, 大 都是十分中意店里的菜品, 手里 紧握着号牌, 闲聊时还不忘紧盯

12、 着饭店的出口, 凡有一桌散场, 便 会马上冲到前台 初到郑州寻访河南省非遗项 目葛记焖饼的代表性传承人葛永 志, 记者就看到上述景象, 看来这 葛记焖饼确实名不虚传。“今天赶 上是周末, 平时人会少一点。 ” 葛永 志很谦虚地告诉记者,“来葛记吃 饭的大都是一大家子人, 很多年长 的人就好吃我们这一口。 ” 葛记焖饼虽然属于风味小吃, 但算起来可说是出身名门。葛永 志的祖父葛明惠年少时在京城的 一个王府里负责赶马车, 闲时便到 厨房帮厨。当时, 王府中有一种主 食叫千层饼, 还有一种菜肴叫坛子 肉。一次王爷回府, 感到腹中饥 饿, 葛明惠灵机一动用坛子肉为王 爷焖了一盘饼, 配上榨菜、 香菜

13、沏 的一碗汤, 饼软肉香、 清汤爽口, 得 到了王爷的大加赞赏。 民国初年, 战乱频发, 葛明惠 携两个儿子到郑州投奔亲戚, 靠 在火车站旁卖北京炸酱面为生。 一次葛明惠自己做焖饼给两个孩 子吃, 食客们闻到后纷纷要求来 一份。不久葛明惠便亲自站灶, 开起了 “葛记坛子肉焖饼馆” 。 郑州是我国铁路交通的重要 枢纽, 也因此产生了以郑州火车 站为中心的商业区。上世纪 40年 代, 在郑州火车站周围有几十家 大 大 小 小 的 饭 店 , 葛 记 也 在 其 中。而与别家不同的是, 每天天 不擦黑葛记就打烊了。“45斤一袋 的面粉, 我祖父每天要用两袋, 有 时中午就把饼全部卖光。 ” 说到自

14、家红火的生意, 葛永志显得十分得 意,“好多铁路上的工人会专门在 葛记包餐, 过去的老话讲, 吃面条 走5里地, 吃馒头走8里地, 吃焖饼 走 10里地。我们家的小吃既经济 又经饿, 所以卖得特别好。每次葛 记炖肉的坛子一开, 整条巷子都飘 着浓浓的肉香。 ” 说到学做焖饼, 葛 永志说, 他一开始也并没有把祖传 手艺传下去的想法。1971年插队 回城后, 他被分配到一家粤菜馆学 习烹饪, 但闲暇时他也常去找父亲 的大徒弟探讨焖饼料包的调制。 所以, 多年后在恢复葛记时, 葛永 志显得游刃有余。 说到葛记的发展可谓几经波 折, 上世纪 50年代, 由于实行公私 合营, 葛记被归到郑州市饮食公司

15、 经营。在之后的30多年中, 因不同 原因葛记几经迁址, 直到 1987年, 在郑州市的大规模城市改造中, 葛 记销声匿迹了, 而人们并未因此忘 记葛记。1988年, 郑州一家媒体题 为 “葛记哪儿去了” 的文章道出了 人们怀念葛记的心声。为了满足 消费者的需求, 郑州饮食公司找来 葛永志和他的弟弟葛永胜, 共同恢 复葛记的传统风味小吃, 复兴 “葛 记” 字号, 并请葛永志的姐姐葛素 云和妹妹葛素芳先后出任葛记焖 饼连锁总店的经理, 从此葛记走上 了连锁经营的道路。 2002 年前后, 由于郑州饮食 公司经营策略的改变, 葛记连锁 店面先后关闭了。退休后的葛永 志被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还是 “

16、葛记哪儿去了” 。为了不辜负那 些 “就好这一口” 的人们对葛记的 喜爱和支持, 2005 年葛家人再次 出山复兴葛记焖饼, 几年来葛永 志不仅将制作焖饼的手艺传给了 儿子葛斌, 还培养了多名徒弟。 如今, 葛永志虽不用再亲自站灶, 但他每天还会骑着自行车早早来 到焖饼店, 检查一下烙饼的质量, 品尝一下炖汤的味道, 与老顾客 聊聊天、 喝喝茶。 如今, 葛家已在郑州开了两家 焖饼店。葛永志说, 坚持把生意做 下去, 是希望人们记住这老味道。 到过山东胶州的人都会对 当地的公共汽车候车亭印象深 刻, 茂腔、 秧歌、 剪纸等与非遗相 关的宣传画贴满了站台, 色彩艳 丽、 独具乡土特色。其实像类似 的非遗宣传, 在胶州比比皆是。 近年来, 胶州市在非遗保护工作 中, 注重营造社会氛围, 通过打 造节会品牌等模式, 让非遗走出 了深闺, 为大众所喜爱, 呈现出 勃勃生机。 胶州市委常委、 宣传部部长 闫晓峰说, 由于历史原因, 原来在 胶州大地随处可见的一些传统艺 术, 比如茂腔等纷纷沦为 “小众化” 艺术门类, 并面临着 “青黄不接” “人气不旺” 的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