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上传人:luoxia****01804 文档编号:65836522 上传时间:2019-01-02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5.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自主学习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2)具体原因_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出现了_讲学。2代表人物(1)道家老子和_。(2)儒家:_、孟子和_。(3)墨家:墨子。(4)法家:商鞅、_。3影响(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_运动。(3)“百家争鸣”是中国_、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

2、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细节点拨在分析某一历史问题原因时,要注意分析的角度,比如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也可以从根本原因、具体原因、直接原因等着手。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学(1)政治思想:“_”为核心;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主张“_”,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2)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_”。2孟子(1)把孔子的“仁”的思想发展为“_”,进一步提出了“_”的民本思想。(2)在伦理观上,主张“_”,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3荀子(1)主张施政用“_”和“_”,“_”。(2)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_的观点。(3)主张“_”,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4孟子和荀子

3、对儒家思想改造的影响:_。细节点拨在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观点时,可从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伦理观和历史观等角度对比,从中可找到其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思考】1为什么说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2孔子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_”。提出“_”的政治主张。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2法家(1)韩非子:主张君主要_,提出了_。(2)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细节点拨分析人物的思想时,要注意人物所处

4、的时代背景和其阶级属性。【问题思考】3根据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主要观点。探究一诸子百家材料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要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简单、甚至破烂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问题甲、乙、丙、丁各代表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探究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材料梁启超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中指出:“文明之所以进步,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

5、由,其总因也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问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思想自由之明效”的原因。探究三儒家的代表人物1问题如何理解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2问题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异同点。典型例题右面是一幅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的精彩图片。下列表述中属于“巨碗”上的人物的思想精华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德治民,反对苛政维护周礼,贵贱有序有教无类ABCD思维流程变式训练“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古往今来治国兴邦的基本经验。我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提出了“仁者,爱人”的主张,下列言论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威势之可以

6、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ABC D解题技巧解答组合式选择题的技巧之一是排除法。利用这种解题方法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做对的几率很高。排除法又分为两种,即排除明显正确的选项和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做题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使用其中某一种进行排除。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有人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这句话体现的“百家争鸣”的意义不包括()A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B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D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2下图是国庆期间通过天安门广场的“锦绣彩车”方阵中山东的“岱青海蓝”

7、彩车。彩车上有孔子、书卷等各种元素,充分体现了山东深厚的文化底蕴。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A“仁者,爱人” B实行仁政C有教无类 D学而不厌32009年9月28日,第二届两岸师生联合祭孔大典在台湾新竹举行,纪念这位影响深远的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下列思想体现了“教育公平”的是()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C温故知新 D教学相长4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恨,命人将孟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你认为被删除的部分最可能是()A民贵君轻说 B人性本善说C先义后利说 D浩然之气说5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

8、行有常 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 D民水君舟6在编演“诸子百家治国”的历史短剧时,扮演荀子的同学的台词应当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7从孔子、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B人不分贵贱贫富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D通过学习和礼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变为圣人8“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该是()A孟子 B荀子 C庄子 D韩非子题 号12345678答 案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结

9、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据论孔子思想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的怯懦的方面。据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请回答:(1)两则材料都涉及到孔子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第1课

10、“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前准备区一、1.(2)士私人2.(1)庄子(2)孔子荀子(4)韩非子3(2)第一次思想解放(3)学术文化二、1.(1)仁克己复礼(2)有教无类2.(1)仁政民贵君轻(2)性本善3.(1)仁义王道以德服人(2)君舟民水(3)人之性恶4.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时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三、1.(1)道无为而治2.(1)以法治国系统的法治理论问题思考1(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的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2(1)“

1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2)“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的权利与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3)“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教育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3(1)儒家推崇“人治”“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主张实行仁政。(2)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人心。课堂活动区探究一甲道家;乙儒家;丙墨家;丁法家。探究二(1)百家争鸣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2)百家争鸣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

12、(3)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探究三1(1)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这是“仁”在政治上的体现。(2)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这是“仁”在教育方面的体现。(3)主张“克己复礼”,通过规范人民的行为来保证“仁”。(4)主张“中庸”,通过协调人民之间的关系保持“仁”的常态化。2(1)相同点背景: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目的:维护本阶级的统治;性质:包含民本思想,体现人文精神,具有古典人文主义的性质;内容:主张“仁”和德治,以德治国,为政以德。(2)不同点在伦理观上:孔子主张“性相近”;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恶论”。解题方法探究典型例题C变式训练A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强调的是反对任意刑杀;是法家的思想,强调威势;中的民贵君轻突出了人民的地位;是一种对社会等级的划分。所以是正确的。课后练习区1B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是社会大变革,而不是“百家争鸣”引起了社会大变革,故B项错误。2A3B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A、C、D三项是孔子关于教与学的思想,与教育公平关系不大。“有教无类”即不分贫富贵贱,所有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这明显体现了教育公平的原则和思想。4A朱元璋是封建统治者,他不会接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限制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