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6553986 上传时间:2017-09-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之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7-2020 年)一、人口与城镇化城镇化发展方针:坚持分类指导原则,着力建设都市区,加快培育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有条件的建制镇,推进城镇协调、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发展道路:走土地集约、综合承载能力强的集约型城镇化发展之路。坚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序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规划至 2010 年,全市总人口 3000 万人,城镇人口 1615 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 53.8%;至 2020 年,总人口 3100 万人,城镇人口 2160 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 70%左右。二、区域协调发

2、展市内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一圈两翼”的区域空间结构,即以都市区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核心地带为渝东北翼,以黔江为中心的乌江流域和武陵山区为渝东南翼。与周边省的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区域协作机制,构建成渝经济区,强化与南贵昆经济区、汉中经济区、武汉城镇群等的区域合作,进一步发挥重庆在长江上游经济带中的区位优势和增长极优势,发挥中心城市的战略支撑、对外交流和辐射带动功能,推动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三、城镇体系城镇体系结构:市域城镇分为市域中心城市(都市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万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黔江)、次区域性中心城市(长寿等 25 个区县(自治县)政府所在地城镇)、中

3、心镇(规划 95 个)和一般镇(规划至 2020 年, 400 个左右)五个等级。规划至 2020 年,形成 1 个特大城市、6 个大城市、25 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左右小城镇的城镇体系。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形成以各级城市为中心、镇乡为节点,各级中心村、基层村有机结合、结构完整、规模适度、功能合理、配套完善的村镇体系。村庄的发展模式分为集中扩建、保留整治、撤并三类。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中心村设置“一校三室一园一场”,即村小学、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五保家园、运动场地;基层村设置“三室一场”,即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运动场地。新农村基础设施:结合区县(自

4、治县)域城镇体系规划、镇(乡)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和适度集中布置各项基础设施,实现共建共享,保护与预留区域性基础设施用地和走廊。五、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强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水资源保护与利用、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利用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 六、综合交通规划目标:把重庆建设成为国家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规划至 2020 年,高速公路区县(自治县)覆盖率达到 100%,都市区至市域内各区县(自治县)“四小时通达”;铁路线网区县(自治县)覆盖率达到 90%。高速公路:规划建成覆盖所有区县(自治县)的“两环十射多联线”高速公路网基本骨架。铁路:规划建成辐射各个方向的“一枢纽十干线三专线四支线”铁路基本网络。

5、港口与航道:以长江、嘉陵江、乌江“一干两支”高等级航道为骨架,形成以主城、万州、涪陵 3 个枢纽港区为中心,永川、江津、合川、奉节、武隆 5 个重点港区为依托,其它港区为基础,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明确、与其它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内河水运体系,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机场:民航机场按“一大(江北国际机场)三小(万州五桥机场、黔江舟白机场和渝东北支线机场)”布局。七、区域其它市政基础设施合理布局,按照较高的可靠性和良好的安全性兼备的原则,逐步建设完善的区域市政基础设施体系;着眼城乡统筹,按照城乡协调的原则,促进区域内有条件的地区实现市政设施城乡共享;突破行政界线,按照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

6、相协调的原则,加强区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协调;推动设施建设与运营的市场化;按照共建共享、互利互惠的原则,引导区域市政基础设施相对集约建设。八、社会服务设施都市区规划建设大型科技活动场馆,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次区域性中心城市布置科技活动中心、科普场馆,建制镇配置技术推广站、科技活动站。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教育中心和西部教育基地。坚持城乡统筹的原则,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加快农村教育发展。以提高全社会文化生活质量为目标,建设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定位准确、层次分明、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文化设施体系。建设覆盖城乡、布局合理、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体育设施体系,新建、改造一批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全民健身相结

7、合的体育设施。 加强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完善市、区县、街道(镇、乡)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完善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加强居住区各类配套设施的建设,完善社区功能。各级城镇应加强残疾人服务设施和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服务设施,以及儿童福利、社会救助站等设施的建设,完善再就业培训设施,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九、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发展目标:2020 年建成长江上游旅游中心。全面建设山水都市观光休闲旅游目的地、长江三峡峡江生态文化观光旅游目的地、乌江画廊生态和民族风情体验旅游目的地。十、生态环境保护保护目标:规划到 2010 年,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初见成效,生态恶化的趋势得

8、到有效控制。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基本达到二级标准;加快推进生态建设重大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 36%,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 47%。二氧化硫、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控制在 73.7 万吨、23.9 万吨以内。三峡库区水污染得到初步治理,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水质保持总体类,主要次级河流水质达到水域功能标准。大力推动生态建筑,减少自然资源损耗,提高资源回收循环利用率;加强水土保持执法,严格执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制度。规划到 2020 年,生态步入良性循环,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到二级;森林覆盖率达到 45%,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地质环境安全监测体

9、系健全,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三峡库区水环境质量全面提高,在上游来水水质保证类的前提下,长江总体达到类,嘉陵江、乌江入长江干流水质达到类,次级河流全面达到水域功能标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建设三峡库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快三峡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启动消落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大力推进库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防护林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以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的综合整治和以生态脆弱区、生态敏感区域为重点的生态移民。生态脆弱治理区生态环境保护:对喀斯特地区和渝西方山丘陵水土流失区等生态脆弱重点治理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对人口规模和生产活动进行合理引导,限制开发强度和密度。一

10、、规划策略1、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2、生态空间发展策略3、“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策略4、集中紧凑发展策略5、新区拓展与旧城更新相结合策略6、交通适应及引导发展策略二、城乡协调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一)城乡协调发展构筑都市区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异;加强郊区小城镇建设,提升小城镇对郊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服务功能,形成聚集效应,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保护郊区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城镇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逐步形成分工合理、高效有序的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加强农村居民点的整合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二)都市区空间层次都市区在

11、空间上分为主城区和郊区两个部分。主城区为集中进行城市建设的区域,范围为 2737 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区位于中梁山、铜锣山之间,是主城建设的主要区域和旧城所在地,范围为 1062 平方千米。郊区范围为 2736 平方千米。(三)城市主要拓展方向城市拓展的主要方向为内环线以北、中梁山以西以及铜锣山以东。(四)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为“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主城由中部、北部、南部、西部、东部五大片区组成。多中心包含一个城市中心和六个城市副中心。主城城市建设用地分为十六个组团和八个功能区。三、城市规模 (一)人口规模规划至 2010 年,都市区总人口 730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660 万人

12、;规划至 2020年,都市区总人口 980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930 万人。规划至 2010 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 520 万人;规划至 2020 年,城市人口 635 万人。(二)用地规模规划至 2010 年,都市区城镇建设总用地为 580 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 88平方米;规划至 2020 年,城镇建设总用地为 865 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 93平方米。规划至 2010 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总用地为 401 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77.1 平方米;规划至 2020 年,城市建设总用地为 520 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 81.89 平方米。四、城市功能布局(一)

13、片区以片区为格局有机组织城市人口和功能,各片区具有相当的人口规模,城市功能完善,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相互协调发展。每个片区包含若干组团和功能区。中部片区为中梁山以东、铜锣山以西,长江和嘉陵江环抱的区域。主要为现状建成区。重点加强和提升城市中心品质,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逐步疏解人口和功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用地布局,大力发展以金融、商贸、现代物流以及都市区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以重钢搬迁为契机,提升大渡口的城市功能,分担杨家坪城市副中心的部分职能。北部片区为嘉陵江以北,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的区域。以北部新区、江北城现代商务区为重点,以寸滩集装箱港口、龙头寺铁路客运中心、

14、航空枢纽等为标志,主要承接旧城区疏解的人口、部分公共服务和交通功能,聚集以高新技术、汽车等为主导的产业,建设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塑造新重庆的城市风貌。提升蔡家、两路组团中心对北部片区的服务功能,分担观音桥新牌坊城市副中心部分外溢的城市职能。南部片区为铜锣山以西,长江以南和以东的区域。是以会展、商贸、都市旅游、科研教育为主导的发展区域。承接旧城区转移的部分工业,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水平,保护好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体现山、水、绿城市特色,提升人居环境质量。西部片区为缙云山与中梁山之间的区域。是城市未来的重点拓展区域之一,是联系重庆市域西部城镇的重要地区。片区北部和中部以科研教育、服

15、务业、休闲旅游等为主导,建设西永城市副中心,吸引和集聚人口与产业;片区南部为都市区工业拓展的重点区域之一,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承接旧城区转移的部分工业,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东部片区为铜锣山与明月山之间的区域。是城市未来的重点拓展区域之一,是联系重庆市域东部城镇的重要地区,都市区工业拓展的重点区域之一。建设茶园城市副中心,吸引和集聚人口与产业,重点提升城市功能。(二)城市中心和副中心城市中心是具有区域辐射力和一定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商务办公区、商业区和公共活动中心。集聚商业、办公、金融贸易、文化娱乐、旅游服务等市级公共服务设施。强化解放碑地区商贸功能,突出江北城地区商务功能,完善

16、弹子石滨江地区的配套服务功能。六个城市副中心分别为沙坪坝、南坪、杨家坪、观音桥新牌坊、西永、茶园城市副中心,承担部分市级公共服务功能。现状四个城市副中心加强区域性的商务办公功能,完善商贸服务和文化娱乐功能;积极培育西永、茶园两个新的城市副中心。(三)组团每个组团功能相对完善,组团内工作、生活用地基本平衡,紧凑发展。包括十六个组团。渝中组团:为两江交汇的半岛地区。市级行政办公所在地,市级商业中心;解放碑地区是城市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中央商务区的商贸功能和部分商务功能;朝天门是水上客运交通枢纽。大杨石组团:由杨家坪、大坪、石桥铺等地区组成。杨家坪是城市副中心;袁家岗是市级体育中心;石桥铺地区是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所在地;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沙坪坝组团:由沙坪坝、上桥、双碑、井口等地区组成。沙坪坝是城市副中心;市级科教文化中心。大渡口组团:由新山村、九宫庙、建胜、中梁山、跳蹬等地区组成。重钢搬迁后原址分担杨家坪城市副中心部分职能,重点发展文化娱乐、工业旅游、商务、商贸功能;中梁山、跳蹬是现代制造业基地之一;田坝、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