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观》期末复习习题解答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547964 上传时间:2017-09-1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期末复习习题解答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期末复习习题解答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期末复习习题解答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期末复习习题解答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期末复习习题解答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期末复习习题解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观》期末复习习题解答(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复习资料二中国传统文化概观期末复习习题解答1为什么说“孝”在现代社会里还有提倡的必要?答题要点:孝是儒学伦理中重要的内容,它具体规范了封建时代子女必须对父母及其他长辈履行的义务。“孝”作为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还是应该提倡的,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如此。“孝”作为传统美德,在维护亲情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是值得大力提倡的。2中国酒文化的特征有哪些方面?答题要点:(1)酒文化与原始宗教和政治统治结合起来。(大型祭祀中,酒是必不可少之物,巫史接着酒劲,才敢跟神交通,也只有在酒醉迷狂之中才会发生与神交通的幻觉。)(2)理性化特征;(3)士文化特色。3如何正确认识“中庸”这一哲学思想?答题要点:(

2、1)中庸思想表现在文化上,就是文化的亲和力,能求同存异,万流并包。(2)中庸的思想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就是不偏颇、不怨尤,入情尽理、内外兼顾。(3)中庸如同调和剂,消解了封建社会的各阶层之间的矛盾,促成了其稳定与平和。(4)“中庸”文化,对中国的民族心理影响至为深重。在中庸的基础上形成了“官本位”文化,极大催发出中国人的主奴性。(5)中庸扼杀了个体的个性,由于中庸之道讲求传统的延续性和恒久性,因此,中庸往往跟保守密切相关。4谈谈你对君子这一文化现象的看法。答题要点:(1)从文化特性上讲,中国古代的君子被界定为道德修养极高的人,君子必须表现出“谦谦”的风范;在封建法制结合得越来越紧密的时候,君子被

3、看成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以道德人格感召着社会成员,从而达到稳定封建统治的目的。(2)君子与“小人”的划分被“义”“利”之别,因此,在新的经济生活中,萌生出新的“君子”,他们有经济事例,以融通的观念看待义利,于关键食客,能舍利取义,在精神上与“君子”相通,却又具有时代气息。(3)今天我们谈到君子,不再指那种受过上等封建教育的谦谦君子,而更注重个体的人格魅力和出众的才华。5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中“和”的精神?答题要点:(1)“和”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基因。特别是在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正因为有一种“和”的博大精神,所在才能对外来文化产生巨大的亲和

4、力,才会吸收、改造其他民族文化,使之称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时的“和”以显示汉文化的亲和力为主。(2)从全球一体化格局来看,“和”已经成为世界文化交汇融通的大潮,任何一种古老的文化,想孤立于这大潮之外,已不可能,只有适应这一潮流,不断更新和改造,才会有光明的前途。不是如何排外或媚外,而是如何更好地发挥我们文化中“和”的传统。1中国画的两大特色是什么?答题要点:(1)写意是中国画最主要的特色;(2)散点构图是中国画的另一特色;2试述中国茶文化的独特特征?答题要点:(1)中国茶文化的地域特性。从地域上讲,可以将茶归于南方亚文化圈。南方多山,终年云雾缭绕,有所谓的“瘴气”,是茶生长的

5、优良环境,江南水乡也因其四季分明而称为茶叶生长得天独厚的条件。(2)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除具有地域特性之外,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群体,就是文士、清客。从某种程度讲,茶体现着士大夫的审美情趣。自古以来,茶成了名士高人的随身必备之物,进而称为他们的象征。3如何理解中国发达的山水文化,其意义何在?答题要点:(1)从一开始山水就作为中国人灵感的源泉而存在。道家主张隐遁山林,儒家则追求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融合无间。(2)对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古代中国人而言,自然山水的美景,不仅仅是其寄情抒怀的地方,而且还可以通过改造山水赋予其人文内涵。于是,文人雅士高道名僧,纷纷隐山遁山,给自然山水以人文特色。(3)将

6、自然与人工融为一体,且彼此借鉴,互相映发,如江南园林的建筑中体现出的融人文于自然之中的独特构造。总的来说,中国的山水文化追求着“天人合一”至高境界,与天堂媲美,也不逊色。4作为一个现代人,如何理解“情”字?答题要点:(1)简单地说,情就是人的思想感情。“发乎情、止乎礼”,被定为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2)先秦儒学将“情”与“礼”相对举,情的外延相当广泛,概指一切思想情感。但宋儒明“天理”“人欲”之辩,情被界定为与人的本性相冲突的后天的欲望,于是“情”与“欲”合而为一。到了明清理学家的脑子里,情几乎是人欲的代名词了。(3)但作为一个现代人,应当正确理解“情”的涵义,我们反对禁欲主义,

7、但也绝不主张打着“情”字招牌,行纵欲之实。5试述中国古代龙凤的象征意义及其所特有的龙凤文化。答题要点:(1)从文化原型上进行溯源,龙凤都是远古初民部落的图腾,龙主要是中原各族图腾物的结合体,凤则为南方各族图腾物的结合体。后来炎黄二帝经过战争合并为一体,结成了炎黄部落联名为主体的华夏族,并形成了共同的图腾龙。(2)凤作为炎帝部落联盟的图腾,也是南方部落的图腾,为火鸟,行火德,龙飞于天,腾云驾雾,行水德,水火相克,可一旦交合,也就相生,标志着新纪元的开始。(3)上古时代,中国人即形成了一阴一阳平等对立观念,以龙为阳,以凤为阴,龙凤相配,主要象征阴阳和合,因此,龙凤成了阴阳的象征。(4)从天来讲,阴

8、阳和合意味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从人类社会来讲,龙凤呈祥,也就标志着国运昌盛、人民安居乐业。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龙凤对中国人的影响是至为深刻的,在至高无上的后宫,皇帝是真龙天子,娘娘则是凤。总而言之,龙凤文化在民间具有较皇室更为广泛的引申和象征意义。他们任何时候都象征着吉祥如意,表达着中国人对和平、团圆、幸福、美满生活的企盼和向往。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导学 各位学员,大家好! 欢迎大家参与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的学习。我是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的责任教师赵爱华,本学期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学习这门课程,并将尽力为大家提供这门课程的学习支持服务。各位学员在学习本课程中如有问题可以随时与我联系(联系方式见

9、后),让我们一起探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共同克服困难。希望通过我们双方的努力,使大家能够顺利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我的联系电话、E-mail 地址、值班时间如下: 联系电话: 0871-5112682(办) 0871-5142173(家) E-mail: 值班时间:每周三上午 一、课程性质: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是云南远程开放教育教育管理专业(专科)的选修课,属省开课。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总体认识和把握能力。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了解祖国悠久、丰厚的文化遗产,把握中国文化的特征,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引发思考,从而更加

10、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及我们当前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开设时间及学分、学时: 本课程开设一学期,2 学分,36 学时。 三、教学媒体: 1、文字教材: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周俊玲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文字教材是学员学习的主要依据,系统表述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完成了教学大纲的要求。文字教材体现了以学员为中心的思想,为适应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和成人在职学习的特点,文字教材在设计上将学习内容以导学和课后练习等形式体现在教材中,以利成人自主学习。 2、网上辅导: 以云南电大校园网、文字资料等形式提供该课程的课程导学、课程实施细则、期末复习指要等各

11、种辅导信息,希望各位学员随时浏览、下载,并积极参加在线讨论。3、远程答疑:学员可以通过信件、电话、发电子邮件等形式,向任教师提出问题,教师会尽快为大家解答问题。 四、考核: 1、 考试时间:详见云南电大考试文件。 2、 考试形式:开卷 3、 考试时限:90 分钟 4、 考试题型、比例、要求: (1) 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20 分。要求:完整的解释该名词。 (2) 简答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按题目要求答出要点,适当展开论述,但答错全部扣分,答漏要点酌情扣分。 (3)论述题每题 20 分,共 40 分。要求:按题目要求答出要点,并展开论述,在论述中需要论据的支持。鼓励学生有

12、自己的独到见解,但要有理有据,文字表达通顺。5、期末考试复习及要求:教学平台我的课程该课程“教学辅导” 栏目。 五、学习方式: 参加本课程学习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将由自学、小组学习、参加面授辅导、做平时作业、参加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等环节组成,各环节的实际操作办法如下: 书面作业(占总成绩的 10,平时形成性成绩的 50),共四次:第一次作业,第四周前完成;第二次作业,第八周前完成;第三次作业,第十二周前完成;第四次作业,第十六周前完成。书面作业完成后,由任课教师评阅给出具体成绩。书面作业发布见网上:教学平台我的课程该课程“教学辅导” 栏目。 1、 上网学习(占总成绩的 5,平时形成性成绩的

13、30):至少浏览课程网页 2 次,参加省校组织的答疑活动 1 次,发贴 2 个。 3、面授辅导、小组学习、实践环节(占总成绩的 5,平时形成性成绩的 20):由教学班具体控制,原则上,要结合课程学习,组织小组学习讨论、实践环节等 六、课程内容: 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至第四章,介绍中国传统哲学、宗教及伦理道德概况; 第二部分为第五章至第九章,介绍中国传统法文化、语言学、教育、文学及艺术概况; 第三部分为第十至第十二章,介绍中国传统史学、科技文化概况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简况; 以下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 绪论: 学习要求: 1、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演进的九

14、个时期及各时期主要成就 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 中国传统文化由孕育、形成、发展至转型,其历史进程大致可分为九个时期 1、 远古至夏朝建立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阶段 2、 夏、商、西周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期 3、 春秋战国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时期 4、 秦、汉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型期 5、 魏晋南北朝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发展与融合期 6、 隋唐五代中国传统文化的鼎盛时期 7、 宋辽夏金元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繁荣期 8、 明至清代中叶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暮总结期 9、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期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1、 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综合性与包

15、容性 2、 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 3、 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特征 4、 中国传统文化的农耕性 5、 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价值观与价值取向 三、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成才之路所具有的意义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学习要求: 从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三方面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机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根植的土壤。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一)地形、地势 (二)民族分布 (三)气候特点 二、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连绵性文化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连绵不绝发展至今的一种文化类型 (二)多样性文

16、化 中国文化格局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主要有以山东为中心的齐鲁文化、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以山西为中心的三晋文化、以两湖为中心的南方楚文化、以陕西为中心的西北秦文化、以四川为中心的西南巴蜀文化及东南吴越文化等。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 一、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一)农耕文化的发生及发展阶段 了解中国农耕文化的三个起源中心 (二)农耕文化发展重心南移 中国农耕区的中心,逐渐从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转移 (三)南北方农耕文化的共同点 二十四节气文化 (四)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不同时期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二、 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是中国传统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三、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传统农业自然经济的两大阶段及其不同形态 四、 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