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近代中国主要军事力量的变化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543237 上传时间:2017-09-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近代中国主要军事力量的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4年近代中国主要军事力量的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4年近代中国主要军事力量的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4年近代中国主要军事力量的变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近代中国主要军事力量的变化(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近代中国主要军事力量的变化从 1840 年鸦片战争至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在百余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不断受到西方的冲击和影响,军事也不例外。从鸦片战争前后开始,中国的军事力量经历了从满洲八旗、绿营湘军淮军北洋军国民革命军人民革命军队的演变历程。从八旗、绿营逐渐出现转变,到湘军、淮军、北洋军和国民革命军,他们的兴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扶持力度,更是与民心的得失、人民的支持与否有密切关系。满洲八旗在清军入关和征服关内的过程中扮演了主要角色,是清初的主要军事力量,按照清初军制,八旗兵分为满洲、蒙古和汉军八旗,共 24 旗,22万之众,为清军主力。每旗均设都统,归

2、中央八旗都统衙门统管,地方督抚无权征调。八旗军分为守卫京师的“禁卫军”和驻防地方的“驻防兵”。由于八旗兵力人数有限,清军又组成绿营兵(汉人为主)66 万协助驻防各要地。八旗和绿营主要装备是刀剑弓矛,也有少量火器。八旗兵在康熙之前是有相当战斗力的,但是在乾隆末期的白莲教起义时已经基本丧失战斗力,迫使清政府倚重绿营,然而绿营战斗力也急剧下降,所以改为由汉族大地主举办团练武装,在鸦片战争时,清军的失败除了装备战术上的原因外,八旗、绿营丧失战斗力也是重要原因,后来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更是不堪一击,迫使清政府不得不主要依靠汉族地主武装,曾国藩的湘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湘军是以曾国藩为首的封建地主

3、官僚创办的军事力量的统称,因其创办者多为湖南人,故称湘军。曾国藩(18111872 年)字涤生,湖南湘乡人,1853年咸丰帝明令大江南北各地的在籍官绅举办团练,组织地主武装。他积极响应,以旧式湘勇为基础,略仿明代戚继光的做法,募练了一支不同于绿营制度的军队湘军。以同乡和伦常的封建情谊作为维系的纽带,选将募勇坚持同省同县的地域标准,实行士兵由营官自行招募,每营士兵 500 人,只服从营官一人,整个湘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形成了严格的封建隶属关系并严肃军纪,克服了以前绿营的纪律败坏和散漫不团结的弊病,并进行技击、枪法和阵势的军事训练,加上湘人的剽悍本性,所谓“无湘不成军” ,其初期战斗力非常强大。到

4、1854 年湘军练成水陆两军,共 17000 余人。以后在和太平军的战斗中,不断添置新式枪炮,火器成为其重要的装备之一,但因湘军将领思想守旧,对新式枪炮不感兴趣,所以装备仍以旧式为主。在 1864 年攻克天京后,湘军发展到十万之众,成为影响清朝政局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曾国藩为了表示自己对清朝的忠诚,随即大量裁军,曾系湘军逐渐衰落。后来虽参与了镇压北方捻军的军事行动,但败多胜少, 。湘军另一只主力左宗棠部,在发展壮大的同时,重视西式武器的装备,后来进军新疆,为收复新疆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新式陆军的另一只主力。1894 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在淮军屡次失利的情况下,光绪皇帝命令湘军名将刘坤一于 189

5、5 年 1 月率领湘军主力 6 万人在辽东发动反攻,但湘军在六天之内接连战败,全线瓦解,此后湘军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淮军是以李鸿章为首的封建地主官僚创办的军事力量的统称。李鸿章(18231901 年)字少荃,安徽合肥人。1862 年春,他奉曾国藩之命,仿照湘军营制,在安徽编成一支拥有 6000 余人的淮军,成为继湘军之后又一重要地方武装。同年,李率领淮军到达上海,实施曾国藩的东西夹击太平军的计划。由于其驻军上海,和外国人的接触较多,认识到了外国火器的威力,所以淮军一开始就比较重视军队装备的更新。在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李鸿章利用上海的有利条件和充足饷源,大力购买洋枪洋炮,雇用洋人教习,极力扩充军

6、队,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淮军便在最初 13 营的基础上,陆续增加了 30 多个营发展到近 6 万人,而且“尽弃中国习用之抬枪、鸟枪,而变为洋枪队” ,另外还有炮队四营,使之成为中国第一支较为系统地接受西方先进武器装备和技术的军队。此时淮军已成为清军精锐,李鸿章的地位也随之迅速提升,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李鸿章率领淮军在上海外围及苏南战场与太平军正面作战,与曾国藩率领的湘军一道最终镇压了太平军。此后淮军又充当了镇压捻军的主要力量,在捻军失败后,淮军于同治七年(公元 1868 年)开始裁军,共裁去马步军 50 营,但仍保留了相当力量,计有 75 营,总兵力约 5 万余人。从 18701898 年期间

7、,是淮军充当国防军的阶段。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淮军士气低落,一败再败。战后呈现衰败之势,逐渐淡出历史舞台。1898 年,袁世凯的“新建陆军” 练成后,淮军作为国防军的历史即告结束。北洋军是以袁世凯为首的汉族地主官僚创办的新式军队的总称,因袁世凯曾担任北洋大臣而得名。袁世凯(1859 年1916 年)字慰亭(又作慰庭) ,号容庵, 河南项城人。 1894 年底,清政府派广西按察使胡燏棻编练新军,到次年已经募足步、马、炮、工兵共十营四千七百五十人,驻天津马厂训练。次年底,改派袁世凯到小站督练新建陆军,袁接任后,扩编至 7000 人,并陆续加聘德国教员。这支新军完全按照德国营制、操典进行训练,用新式武

8、器装备,拥有步、骑、炮、工程、辎重等兵种。各级军官大多由武备学堂毕业生充任。对新兵的招募,按照西方国家的入伍要求,有年龄、体格及识字程度等规定。镇压义和团时,新军扩充到 17000 人,成为清政府拱卫京师和维持统治的重要支柱。 1905 年 5 月北洋六镇新军全部练成,共计兵额近 7 万人。1911 年武昌起义爆发,袁凭借控制的北洋军,既要挟革命党,又逼清帝退位,取得了政权。至1916 年初,北洋政府直辖和依附的军队共计 33 个陆军师、97 个混成旅(含部分步、骑兵旅) 、33 个混成团(含部分独立步、骑兵团) ,总兵力达 120 万人,其中一半以上为北洋嫡系部队。随着北洋军实力急剧膨胀,1

9、915 年 12 月袁世凯宣布称帝,激起全国人民强烈反对。次年 6 月袁死后,北洋军阀内部各派乘机发展自己的势力,帝国主义为争夺在华利益也各自寻找代理人,北洋军阀分裂演变为三大派系:日本支持的以时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集团;英、美支持的以时任副总统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军阀集团;日本支持的以时任奉天督军兼署省长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集团。1926 年 7 月,国共合作进行的北伐战争开始。从北洋军中分化出的吴佩孚和孙传芳军被相继歼灭,奉军亦败退关外,1928 年 6 月 4 号,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同年 12月底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奉军改为东北军。至此北洋军的历史结束。北

10、洋军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旧式军队向近代化军队发展的重大转变。国民革命军,由中国国民党在 1925 年效仿当时俄国共产党以党建校,以校领军的模式,并参考苏联军事制度后创设的军队。孙中山于 1924 年在广州创立黄埔军校,次年 7 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辖下各地方军队名目取消,统一名为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当时共 5 个军。初期依照苏联体制,在军、师两级设党代表及政治部。其将领和军官,由黄埔军校加以培养训练,军队亦效忠国民党。1926 年 7 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总兵力为8 个军约十万人,北伐战争取得巨大胜利,但由于蒋介石等人叛变革命,发动四一二等一系列反革命政变,在南京建

11、立代表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的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的性质也发生了转变,成为蒋系新军阀镇压人民,维护反动统治的工具,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1928 年初,国军编为第一、二、三、四集团军,分别由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及李宗仁任司令,蒋介石为总司令。在 1928 年 7 月国民政府开始研究裁兵时,属国民革命军名下的军队,有 84 个军约三百个师,共 220 万人。当中尚未包括东北、四川及云南等地的部队。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军大幅扩编,在民族团结的大旗下,原中共的红军亦被编入为八路军(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及。至 1945 年,国军共有 120个军、354 个师,此外尚有独立旅、独立团等,

12、达到其实力发展的顶峰。随后国共两党两军于在 1946 年 6 月再次爆发内战,国军由于政府政治腐败、内部复杂的派系斗争以及民心尽失,导致最终失败,溃退台湾。国府迁台后,国军成为台湾地区武装,但仍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近代中国由于政治腐败和经济落后,致使外敌入侵,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军队在这种大环境下发展演变,八旗绿营、湘军、淮军、北洋军、国民革命军都在不同程度上充当了帝国主义间接统治中国的工具,代表反动统治阶级的利益,注定了其不断的被人民所否定和抛弃,直到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诞生,才从真正意义上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最终发展壮大,打败反动军队和势力,成为一支保护人民利益的强大军队,中国人民才真正找到了最可靠的保护者和支持者,中国的独立和富强才有了最忠实的保障,中国人民才真正站起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