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练习:模拟原创·预测 3.4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5414074 上传时间:2018-12-31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练习:模拟原创·预测  3.4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安徽省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练习:模拟原创·预测  3.4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安徽省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练习:模拟原创·预测  3.4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安徽省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练习:模拟原创·预测  3.4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安徽省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练习:模拟原创·预测  3.4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练习:模拟原创·预测 3.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练习:模拟原创·预测 3.4(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模拟原创预测一、(2016蚌埠模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琢磨之心程应峰治玉为琢,治石为磨。所谓“琢磨”,就是雕刻和打磨。荀子大略有云:“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好的文字,往往是经反复琢磨得出的。同样,出类拔萃的人生,也常常是被多姿多彩的生活修炼、琢磨出来的。被生活琢磨而脱落出来的人,才会拥有不同凡俗的精气神,才会拥有饱满坚毅的人生。尘世间,有所成的人大抵都有一颗琢磨之心。韩愈说:“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是成功需要不断地思考和琢磨,不仅仅是把前人的知识装进脑子里,

2、更重要的是善于反刍质疑,凡事必问一个为什么。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降落的速度与它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提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就是不迷信、善质疑、用心琢磨的结果。一个善于琢磨的人,为了做好要做的事,会自觉地将良好的习惯转化为个人的需要和准则,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动,从而融入创造性的工作之中。光有琢磨之心是不够的,还得看有什么样的心灵走向。有一种人,只琢磨事,不琢磨人;有一种人,光琢磨人,不琢磨事。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职场新人同时进入公司,都做着销售工作。一个言语不多,从走上工作岗位之日起,便极尽所能收集资料,和客户电话沟通,和同事交流销售经验。另一个呢,则显得八面玲珑,

3、不是夸女同事衣服好看,就是与男同事磨叽闲聊,更不忘抽时间陪部门经理吃喝玩乐,看似颇有人缘。随着时间的推移,前者业绩飙升,后者成绩平平。一年后,一个担当重任,另一个原地踏步。人事部经理因此感慨说:“职场新人的首要任务是充实自己,干好工作,做出成绩,而不是将太多精力花在附和领导和老板身上。在任何岗位上,需要的是多琢磨事,少琢磨人。”君子做事,小人做人。所谓“小人做人”,是指这类人善于把主要精力放在琢磨人上面。谁有什么背景,谁有什么喜好,谁有升迁喜事,等等,他张口就来。在此基础上,他有目的、有选择地溜须拍马,投靠依傍。这样的人,从不脚踏实地、专心致志地工作,总想着投机取巧,走“终南捷径”。这些琢磨人

4、的人,在琢磨事的人的眼里,往往被认定为心术不正之徒而敬而远之。很多时候,亲情和爱也需要琢磨。它们不只适合藏在心里,更需要适时地表达。如何表达,就需要多花点心思琢磨。家人上班前几声温柔的叮咛,下班回家后一个开门的动作,就足以增加爱的浓度。我们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站在对方的角度反观自己,就更容易看出自己的短板,从而扬长避短,做出有效的回应。世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遇事善于琢磨,往往能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脚步,从而步步领先。正派善良之人,琢磨事;心术不正之人,琢磨人。琢磨事的人,是明智的人,是有合于理想的人;琢磨人的人,看似事半功倍,实则事倍功半,一不经心,就会断送了本应明媚

5、美好的前程。(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15年第11期)1.下列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B./C./D./【解析】选D。段解说“琢磨”,亮明中心论点;段进行论述;段总结全文,强调“琢磨”的重要性。2.第段在内容上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答:_【解析】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理解该段内容,结合中心论点及段落在文中的位置,分析回答。答案:内容上,指出了“琢磨之心”的两种心灵走向。结构上,起过渡作用。3.“琢磨事”的人和“琢磨人”的人,他们的最终结果有何不同?答:_答案:“琢磨事”的人,是明智的人,是有合于理想的人;“琢磨人”的人,看似事半功倍,实则事倍功半,一不经心,就会断送了本应明媚美好

6、的前程。(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回答,意思对即可)4.第段写两个职场新人同时进入公司的不同表现与结果,有什么作用?请加以分析。答:_答案:通过举例论证(或“对比”)证明了“在任何岗位上,需要的是多琢磨事,少琢磨人”的观点;为中心论点的提出提供了论据。5.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答:_【解析】本题考查中心论点。题目暗示论点,第段最后一句点明论点,结尾强调突出论点。由此可判断。答案:有所成的人大抵都有一颗琢磨之心。二、(2016合肥四十二中模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莫使“成”中生“败”贾梦玮“失败乃成功之母”称得上是名言中的名言,意为失败者只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奋力而为,成功将继之于后。多少年来,它给失败者

7、和身处逆境者以信心和力量,成为他们的座右铭。然而细细想来,“成功”之中又何尝不是常有“失败”的阴影潜伏。一些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就,积累了巨大的财富,甚至登上了高位,赢得了各种殊荣,可谓“成功”。但成功之后,有些“成功者”不思进取,甚至忘乎所以,或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或者居功自傲,视法律和道德为儿戏,终致沦为失败者甚至阶下囚,先成后败、因成而败。卧薪尝胆,逆境求胜,是人性固有的奋进一面,古今中外不乏这样的例证;胜而怠,赢而骄,成而懈,则是人类心理的劣性,这样的例子中外古今也比比皆是。失败往往成为一种力量和强心剂,成功有时则是包袱和麻醉剂。失败者不吸取教训加倍努力,肯定无法转败

8、为胜,成功者不警觉清醒再上新台阶,必然转胜为败。败中取胜不易,成功之后立于不败之地更难。成功者得意洋洋、忘乎所以的嘴脸,有时比失败者的垂头丧气还要不堪。古语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如此,人生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朱熹也说“凡人不进便退也”“无中立不进退之理”。在信息社会的今天,连知识都在以惊人的速度“折旧”,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否则时代会把我们抛得越来越远。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只有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精进不止的品格,才能不断前进,在学业和事业上立于不败之地;只有胜而不怠、赢而不骄、成而不懈,不断开拓进取,才能走进知识、事业、人格的新境界。可见,若说“成功乃失败之

9、母”,虽有些文字游戏的味道,却也不失为一句警策之语。“失败”无需悲情,“成功”亦不可轻言。人生在世难免几度浮沉,在心中将这成败的转换拿捏得当,生命方能更有光彩。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_答案:莫使“成”中生“败”2.请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说说第段文字的表达作用。答:_【解析】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理解该段内容,结合中心论点及段落在文中的位置,分析回答。答案: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突出强调“成功”之中常有“失败”的阴影潜伏,引发读者思考。3.请指出第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答:_答案:比喻论证,对比论证4.结合第段文字分析,在作者看来怎样才能做到“成”中不“败”?答:_【解析】本题考查

10、议论内容。根据题干要求,在第段筛选提炼关键信息,归纳概括即可。答案:不断地更新知识;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精进不止的品格;胜而不怠,赢而不骄、成而不懈,不断开拓进取。(意思对即可)5.作者在文末写道:“将这成败的转换拿捏得当,生命方能更有光彩。”请你联系实际,谈谈面对“成败”你将如何“拿捏”。答:_【解析】本题是开放性题目,理解文章内容及中心论点,结合自身实际谈认识,言之成理即可。答案:要点:成功时要“警觉清醒”,胜而不怠,赢而不骄、成而不懈;失败时无需悲情,要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奋力而为。三、(2016阜阳第九中学模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高闰清古往今来,文学一直被

11、认为是一种“人学”,可以揭示人类的生存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价值,憧憬人类美好的未来。阅读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洗涤和精神的愉悦。正如高尔基所言:“文学可以帮助人了解他自己、提高人的信心,激发他追求真理的要求,在灵魂中唤起羞耻、愤怒和英勇,和卑俗作斗争,并想尽办法使人变得高尚有力,使他们能够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在现代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下,倘若静下心来,欣赏一篇好散文,就会享受到惬意之美;朗诵一首好诗歌,就会领略到意境之深远;阅读一部好小说,可以体会到情节之感人、知识之丰富、思想之深刻。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自立、

12、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充分愉悦个体精神。鲁迅曾说:“由纯文学上言之,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即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可以让读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丰硕。文学话语具有蕴藉属性,无论是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本身,还是属于操作层面的文本,都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细致的描述与动人的讲述,让昔日文学的旧面孔顿时变得和蔼可亲,唤醒人们已然枯萎的内心感受,让读者沉迷其中,流连忘返,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舒展。其实,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并非难事,阅读任何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到动情之处,或怦然心动,或潸然泪下;到“山重水复”之处,遇“柳暗花明”之感。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从“路曼曼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