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十三五”及中长期规划纲要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5152253 上传时间:2018-12-30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21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济大学“十三五”及中长期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同济大学“十三五”及中长期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同济大学“十三五”及中长期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同济大学“十三五”及中长期规划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同济大学“十三五”及中长期规划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同济大学“十三五”及中长期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济大学“十三五”及中长期规划纲要(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三五”及中长期规划纲要二一六年七月41目录前言1一、发展基础2二、机遇与挑战6(一)发展机遇6(二)挑战与问题7三、发展战略思路9(一)指导思想9(二)发展目标9(三)发展思路10四、重点战略任务12(一)一流人才培养12(二)一流师资队伍建设14(三)一流学科建设16(四)一流创新与服务能力提升18(五)一流国际化办学20五、战略支撑体系23(一)全面深化综合改革23(二)全面增强综合保障25(三)全面促进文化建设27(四)全面加强党的建设30六、战略规划实施33(一)建立规划体系33(二)完善实施机制33(三)加强评估监督34结语36附:“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37前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

2、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济大学作为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秉承“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优良传统,按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核心要求,提出了“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愿景。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同济大学的发展与改革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未来的五到十五年,是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的关键阶段,是深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攻坚时期,也是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重要的时期。按照国家经济社会需求和学校自身发展需要,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学校制定同济大学“十三五”及中长期规划纲要,进一步聚焦学校发展的关键战略主题和战略支撑要素,努力提升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质量与水平,着力增强综合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不断深化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一、发展基础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紧紧抓住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

4、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1发展战略更加明确清晰在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教育、科研与社会服务,构建“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将同济大学的发展置于学校历史传统、全球发展趋势、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明晰了未来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确立了到2050年建设成为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愿景,努力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实践渗透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以及校园建设与管理等各个领域,建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新模式。2现代大学制度逐步完善努力提高治理能力,以深化学校章程建设为核心,不断完

5、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同济大学章程于2014年5月获教育部核准,章程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战略与定位,厘清了党委、行政部门、学术组织、群众组织等各方面的关系,构建了现代大学治理架构,对教职工与学生的权利与义务,经费、资产与后勤,外部关系,学校标识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同时,不断完善学校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包括领导体制与决策体系、民主参与和民主管理制度、与学校制度相衔接的基层和部门规章等,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3学科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不断完善优化学科布局,重点建设了四大学科群,形成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相结合、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相补充、传统学科与新兴

6、学科相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态势,学科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在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1个学科全国排名第一,6个排名前三,13个排名前十,23个进入前30%。至2015年有8个学科领域进入了ESI前1%。在2015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行中,7个学科进入世界前400,其中2个进入世界前50。在2015年US NEWS学科排名中,学校的工程学科列全球第36名。4师资队伍建设有所优化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努力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依托国家、地方的各类人才计划,实施了同济特聘教授计划、基础学科高水平领航人才计划、青年英才计划,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涌现出一批学术领军人物、中青年学术

7、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形成了若干高水平学术研究团队。至2015年,学校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6人,中组部“”学者79人(含青年千人),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3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8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和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4人,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5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以卓越人才培养为主线,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培养资源和保障条件建设,紧密结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能力拓展,全面构建协同性、开放式、立体化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招生生源不断优化,本科“质量工程”实施成效显著,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全面推进,教学质

8、量保障体系全面覆盖与建设。获得3个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3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2013年顺利进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试点工作。人才培养质量获社会好评,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6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研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科技工作发展迅速,学校科技整体实力显著增强。组建高等研究院,同时发展文科智库。科研经费连年递增,继续保持在高校前列。新增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领衔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2011计划”。新增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重大项目承担能力显著增强,新增牵头主持国家973项目16项,累计达到2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年均获批

9、数超过400项,稳定在全国高校前十位左右。“十二五”期间获得国家科技奖14项和省部级一等奖50余项,发明专利授权量稳步上升,一批高水平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7社会服务特色继续凸显充分发挥自身技术创新优势,尤其是优势学科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特色,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参与非盟会议中心、港珠澳沉管隧道、泰州长江大桥、上海中心等重大工程建设。学校产业规模与效益位于国内高校前列,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评估获得优秀。与杨浦等城区共同探索“三区融合、联动发展”,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2015年产值达到305亿元,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积极参与新疆、西藏、四川、云南等地区援建,对口支援

10、井冈山大学、新疆大学等成效突出。与广西、天津、四川、云南、福建、中国商飞、中国建筑等地方政府和大中型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8文化传承创新开拓新局初步形成了由文化导向引领平台、文化环境培育平台、文化载体支撑平台和文化影响传播平台构筑的大学文化格局。以文化导向引领平台建设为前提,着力弘扬追求真理和学术自由的精神,加强同济精神传承。以文化环境培育平台建设为基础,弘扬同济独特文化气质,大力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以文化载体支撑平台建设为依托,开展艺术节等活动,繁荣大学文化。以文化影响传播平台建设为作用机制,积极发挥大学文化引领辐射作用。加强文化交流和互访,开展“国际学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国际快车

11、移动课堂”“中国周”与“同济日”等活动,促进了与境外大学和青年学生的文化交流。9国际交流合作深度发展按照“强欧拓美、辐射亚太、联合国际组织”的思路,基本形成了“有特色、全方位、主动型、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体系。进一步深化8个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基本实现双学位培养和海外访学的“3个600计划”和“3个300计划”,学生出国(境)率达到了近40%。实施“模块化专家”引智计划,引进海外高端专家成绩显著。发展完善来华留学生预科部,“留学同济计划”顺利实施,留学生规模达到5200人,留学生结构与质量显著优化,位于国内高校前列。参与汉语国际推广,合作承办4所孔子学院。10校园条件建设明显改善积极改善办学条

12、件,基本建设稳步推进,嘉定校区功能不断完善。一批体育场馆、实验平台与学生公寓等设施陆续建成,校园环境日渐优化;教学大楼、学生宿舍等场所陆续完成修缮和空调设备安装,师生的工作与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信息化建设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可持续校园建设成绩斐然,2012年获得国际可持续校园联盟授予的“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安全稳定、保密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成果显著,2011年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二、机遇与挑战“十三五”时期,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既存在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一)发展机遇在国际与国内形势快速

13、变化的时代,学校需要积极抢抓各种发展机遇,争取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1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我国全面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资源强国和教育强国;国家正在进一步深化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同时,在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也都有许多机遇,正在推进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战略等,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扎根中国大地,借鉴国际经验,遵

14、循教育规律,国家将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同时,上海市实施了高峰学科建设计划,重点支持一批优势学科率先建成高峰学科,巩固提升一批潜力学科形成高原学科,持续支持一批建设目标明确、对接社会需求的亟需学科。相关决策部署,对学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进一步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有力支持。3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以改进政府教育管理方式、激发释放学校办学活力、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为重点,国家和上海市正在大力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系统完备、

15、开放有序、高效公平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现实需求。目前,学校深化综合改革各项任务已经全面部署,改革与发展相互促进,将为学校“十三五”和中长期发展释放新的制度“红利”。4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创新人才、科技要素和高新科技企业集聚度高,创新创造创意成果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完善的综合性开放型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和国际性重大科学发展、原创技术和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策源地之一,跻身全球重要的创新城市行列。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也提供了学校发展难得的机遇。(二)挑战与问题学校在实力、质量与水平等方面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依然较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依然任重而道远。学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待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仍需深入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教育特色尚不突出,通识教育模式尚未有效确立,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增强,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创新,培养质量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